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2020-11-05 17:37:30)
标签:

文化

历史

收藏

分类: 書畫篆刻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

嘉庆丙子(嘉庆21年、1816年)曼生铭“嘉瑞赋”紫檀笔筒

2020.11.5 陈宗嶽写于台北

高15.6公分、直径13.3公分、壁厚1.4公分,重量750公克。

笔筒上的落款“嘉庆丙子”为嘉庆21年,西元1816年,陈曼生时年49岁。

笔筒铭文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刘劭的“嘉瑞赋”全文:

乾坤交泰,嘉瑞降灵。

皓雉呈其洁质,素威效其仁形。

白兔扬其翰耀,黄龙耀其神精。

章光列之焞耀,显休征之有成。

昔圣王之降瑞,或卓尔而弗经。

犹着美于篇籍,贻来业而垂名。

实明德之所坠,宜允纳而是丁。

信无思而不服,又何远之不宁。

方将收麒麟于懸圃,栖凤皇于轩棂。

舞鸾鸟于中唐,聆鸑鷟之和鸣。

弄萐蒲之华芳,玩朱草之丹荣。

承灵祚而建基,垂遐福于亿龄。

超三五而无俦,与泰初乎齐声

全篇“嘉瑞赋”共154字,外加“嘉庆丙子.曼生”共160字。书写内容取自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刘劭的《嘉瑞赋》,刘劭,字孔才,魏朝广平邯郸人(今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生于汉灵帝建宁年间(168年-172年),卒于魏齐王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嘉瑞赋即是祥瑞赋,是“圣王受命于天,祥瑞频现颂圣”的描述,在此铭刻此赋,应是陈曼生借此对当朝嘉庆皇帝的称颂。此赋内容祥和,聚天地之尤物;巧用排比,道万物之精髓。“乾坤交泰”与“泰初乎声”前后呼应,“收”、“栖”、“舞”、“聆”等字,一字吐出整句真意,惜字如金,可谓句句凝神,嘉瑞降灵!

历来书写《嘉瑞赋》的书体,看到的都是楷书,如同此笔筒上的楷书书体。之后还看到道光皇帝(1782年-1850年)御笔亲书这楷书体的《嘉瑞赋》立轴,只是作风清廉、仁慈俭勤的道光皇帝,面对大清皇朝的各地纷乱,倍感回天乏力,或想借著书写此《嘉瑞赋》,祈求上天降下祥瑞,抚恤人民,解其忧郁。

陈曼生创造了“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的曼生壶,依据《阳羡砂壶考》对曼生壶的记载:“寻常贻人之品每壶值240文,加工者价三倍。”而《扬州丛刻》记载:“嘉庆道光年间,运河挑工每日20文。”当时一升米要价30文,因此一名挑工需要工作12天才能买得起一把普通壶,工作36天才能买一把“曼生壶”。《溧阳县志》记载:“知县俸银岁俸45两”,折合每月约4两银,按嘉庆23年(1818年)白银一两兑换铜钱1350余文来换算,等于正七品的溧阳县令陈曼生每月俸给5220文,可以买7支“曼生壶”。即使后陈曼生来升到正五品的江防同知,年俸77两1分8厘,等于月俸约8400文,也只能买11支“曼生壶”,足见“曼生壶”这样的“文人壶”价昂。同时也点出了曼生壶的价昂,1/3来自陈曼生的设计与壶本身,其余2/3都来自陈曼生在壶上铭刻的书法,由此可知陈曼生铭刻书法在当时的珍贵性,尤其陈曼生在篆刻上的成就最着,他与丁敬、蒋仁、黄易、奚冈等被尊为“西泠八家”。

爱壶成癖的陈曼生,本名陈鸿寿(1768-1822),嘉庆六年应科举终拔贡,嘉庆十六年(1811年)三月二十九日就任溧阳县令,到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转任正五品的江防同知之间,陈曼生到了毗邻宜兴的溧阳,借着地理上的便利,使得他这种“爱壶癖好”得到了极致的发想。他与宜兴制壶名手杨彭年、杨葆年、杨凤年三兄妹及当时的名工密切合作,改造旧壶式或自己新创壶式,创造出至少十八式的曼生壶式,《阳羡砂壶图考》则列出二十六种。目前存世曼生款紫砂壶超过百件,而真品大约在20件左右,就如同顾景舟先生所言:“他一生也仅见过四、五把真正的“曼生壶”,这几把真品“曼生壶”上的印章、书法、词藻、镌刻均无可挑剔,充满优雅的书卷气。”

这笔筒上落款的嘉庆丙子(嘉庆二十一年、西元1816年)是陈曼生在溧阳县令任上的最后一年,之后高升正五品的江防同知,此时铭刻下这篇《嘉瑞赋》,应是感戴嘉庆皇帝的知遇,借此文称颂嘉庆皇帝。

此笔筒所用的材料是明代至清中期皇家专用的紫檀木,紫檀,别名:紫檀、青龙木、黄柏木、蔷薇木、花榈木、羽叶檀、黑骨柴,豆科,属乔木,是世界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洋群岛的热带地区,其次是交趾,中国广东、广西,。印度的小叶紫檀,又称鸡血紫檀,是目前所知最珍贵的木材,是紫檀木中最高级的。

紫檀属于热带植物,百年不能成材,一棵紫檀木要生长几百年以后才能够使用。紫檀直径通常为15公分左右,树干扭曲少有平直,空洞极多,素有“十檀九空”之说,出材率为15%左右,就是一百斤只能用十五斤,还有一些空的、歪的、扭的、斜的,难做成家具。边材黄褐白色,心材呈红黄色,少有黑色花纹,有非常细密的布格纹(波痕),木质里含有丰富的橙黄色素,比重1:1以上,纤维组织呈S状结构。管孔内细密弯曲极像牛毛,故有“牛毛纹紫檀”之称。常言十檀九空,最大的紫檀木直径仅为20公分左右,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中国古代认识和使用紫檀木始于东汉末期,晋·崔豹《古今注》有记载,时称“紫檀木,出扶南,色紫,亦谓之紫檀。”到了明代,此木为皇家所重视,开始大规模采伐。由于紫檀木数量稀少,很快将国内檀木采光,随后即派官吏赴南洋采办,此后遂成定例,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所采办的木料并非都为现用,很多存储备用。这种采办,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掠夺性质,因此,南洋群岛所产佳木几乎被采伐殆尽,其中尤以紫檀木为最。凡可以成器物者,全部被捆载而去。查世界产紫檀之地,主要为南洋群岛,因此,截止到明末清初,全世界所产紫檀木的绝大部份都汇集到中国,分储于广州和北京。清代所用紫檀木料主要为明代所采,虽然清代也曾由南洋采办过新料,但大多粗不盈握,节屈不直,这是由于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明代采伐过量,清时尚未复生,来源枯竭,这也是紫檀木为世界所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紫檀木是红木中的极品,老紫檀木呈紫黑色,浸水不掉色.紫檀木目前已无料,只有旧料.紫檀越旧越硬,电锯时还会火花溅出。木料越久越黑亮,可以到不需油漆的地步。油漆很重要,漆了磨,磨了漆,七、八遍以后,木头的纹理出现、毛细也清晰。

鉴别紫檀木的方法是:用酒精棉球在木头的表面轻轻一擦,如果棉球呈紫红色,就是紫檀。也可以从木头上刮下一点木末,浸在酒中,如果屑末出现一道道血红色的丝条,便是紫檀。多用作香料或制呈扇骨、箱匣之类小件器物。木质坚硬,色泽紫黑,凝重,手感沉重。

一、紫砂壶藏家最想收藏的梦幻壶~“曼生壶”

“曼生壶”出自于嘉庆16年3月29日陈曼生就任溧阳县令开始(虽有传为嘉庆八年的万泉款竹节壶,但经徐秀堂公子徐立的考证,此壶是上海金山区文管会在征收文物时有农民上交的,上交文物的农民讲是出于墓葬,并不是考古队在墓主王坫墓中出土,且因该壶造型笨拙、作工粗糙,铭文风貌不符,判定为仿壶。)至杨彭年、陈曼生相继过世的道光2年(1822年)的6年间,享誉紫砂壶界200年,是紫砂壶藏家最想收藏的梦幻壶,如同历任广东、湖南从二品巡抚,也是清代末期著名学者、著名金石学家、书画家、鉴定家,吉金、古玉、书画、碑帖、古印、封泥、文房等收藏家,也是著名书画鉴定家吴湖帆祖父的吴大澂(1835~1902)在1886年任广东巡抚时曾四处寻求曼生壶却无法得,故而万分感慨地说:“金银非老夫所爱,乌纱亦非老夫所求,惟曼生壶令老夫心动而终难遂愿,此乃一生之憾。”说明即使相距不过50-60年之间,以吴大澂的二品巡抚身分也收藏不到一把“曼生壶”。但是,依据1992年11月由顾景舟主编,远东图书公司出版,只限台湾发行的“宜兴紫砂珍赏”第94页图72所刊唐云藏的匏瓜壶,壶下收藏木盒上铭刻的金文“曼生壶”与“愙斋所藏”,显然吴大澂(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最终还是至少收到了一把“曼生壶”,或是他干脆请人仿了一把“曼生壶”。

一如2005年12月8日至12日由香港罗桂祥基金会赞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主办,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合办,香港艺术馆协办的《书、画、印、壶:陈鸿寿的艺术》研讨会中所公认的:“曼生壶”之所以如此享有盛名,不仅是因为它出自名人之手,诗书画印合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韵,更在于它将诸种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使紫砂壶艺术提升到精神层面的文化涵养层次,同时也创造了紫砂壶史上最为辉煌的“文人壶”时期。

就清中期的紫檀笔筒而言,它的价格约当10万元人民币起跳,只是对藏壶、玩壶者而言,另有一番不同的意义。

二、“曼生壶”的定义

陈鸿寿(1768~1822)生于干隆、嘉庆、道光年间,字子恭,号曼生、曼公、恭寿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所用斋轩名有“阿曼陀室”、“曼陀罗室”、“桑连理馆”、“种榆道人”、“西湖渔者”等,浙江钱塘人。嘉庆六年(1801年)拔贡,曾任溧阳县令,官至南海防河务同知。陈曼生喜爱交游,于学多通解,其诗文、书画均有独到之处。其诗文不事苦吟,自然朗畅;其行楷书古雅,潇洒而有法度。陈曼生在篆刻上的成就最着,他与丁敬、蒋仁、黄易、奚冈等被尊为“西泠八家”。

陈曼生自称爱壶成癖,自嘉庆十六年(1811年)三月二十九日就任溧阳县令到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转任河工之间,陈曼生到了毗邻宜兴的溧阳后,地理上的便利使他的这种“爱壶癖好”发想到了极致。他与宜兴制壶名手杨彭年、杨葆年、杨凤年三兄妹及当时的名工密切合作,改造旧壶式或自己新创壶式,创造出至少十八式的曼生壶式(《阳羡砂壶图考》列出二十六种;上海郭若愚先生在史俊棠、盛畔松主编的《紫砂春秋》中发表的《漫谈陈曼生紫砂壶的造型设计》,除了列出曼生十八式及相应的壶铭,另补充了井栏等九种壶式;宜兴吴光荣先生收集研究并手绘传世及史籍所载曼生壶,数量多达一百余种,去除重复和变化不大者,仍有四十余种),并精心巧思合适的铭文镌刻于壶上,务求每把壶上铭文的内容、书体、布局乃至镌刻刀法与壶之造型构成天作之合,文人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人生理念也精妙地融入紫砂,开创了紫砂茗壶与诗、书、画(绝少有刻图画者,目前仅见一把)、印艺术相结合之风潮,此种文化意涵浓厚的茗壶,世称“曼生壶”,自出现一来,一直受到文人雅士及收藏家热烈地追捧。

“曼生壶”的标准器,一般在壶底钤有“阿曼陀室”印款,把下署“彭年”印款,壶身钤有曼生的铭文。但是,“曼生壶”并不能视为只是陈鸿寿与杨彭年两人合作的作品,事实上,为“曼生壶”作铭的,除曼生本人之外,还有他的好友如郭频迦、江听香、高爽泉、查梅史等人,制作者也不仅仅是杨家三兄妹,邵二泉、申锡及吴月亭等名家也参与制作曼生壶,因此“曼生壶”应视为一个群体创作的紫砂壶艺品牌,创作群组由陈曼生领衔,文人、藏家和制壶名手等共同参与。这种由文人参与的紫砂制作方式,虽然早在明末就已出现,但是将紫砂茗壶与诗书画印等艺术相结合的创新作法,的确是由陈曼生的鼎力开拓而开花结果蔚为风潮的,这种“文人壶”的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今天。

“曼生壶”的壶形新颖、技法精实,造型简洁古朴,尤其铭文典雅优美,耐人寻味。唐云先生收藏的“曼生壶”多达十余把,其中几把“曼生壶”铭文分别是:“笠阳日曷,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不肥而坚,是以永年”等等。南京博物院藏曼生扁壶,铭文为“止流水以心怡”。这些铭文都是陈鸿寿及其宾朋所自创,字句虽有出处,但绝不照搬前人文句,其辞或简约而富于禅机,或直白而洋溢生活情味,同时几无重复者。

因此,如给“曼生壶”下个定义,除了作工、紫砂必须符合嘉庆、道光年间的标准之外,壶形简洁没有过分繁琐的细部造型和装饰,壶身为保有大片平整面积可资书刻铭文的圆器或方器,绝少花器,未见筋瓤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