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历史收藏 |
分类: 文物故事 |
东汉永元十一年钱纹砖砚(壶承)
2020.5.6 陈宗嶽写于台北
这方东汉钱纹砖砚是今天下午与好友小余一同去探访老友郑景隆时,所看到的他的收藏,除了是承载1921年历史的汉砖之外,还可以当成书写砚、壶承、杯托等书房、茶席的雅器。
砖砚是指以古砖为材料刻制的砚台,传世的砖砚多为秦砖、汉砖、晋砖,以澄泥法制成。这些年代久远的古砖因质地坚密细润,宜用于制砚。史书记载,用澄泥法造砖瓦,始于秦汉,兴于三国,历经两晋南北朝,历时久远。秦汉时期,帝王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等所用砖瓦由官府督办,专门加工烧造。经过精心淘洗泥土,并采用澄泥工艺,烧制出的砖瓦坚实细腻,因而为制砚的好材料。一如清代朱栋在《砚小史》中说:“阿房宫砖砚为蜜腊色,肌理莹滑如玉,厚三寸,方可盈尺,颇发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建筑所用的砖瓦更加精细,如三国时魏国曹操建造铜雀台,所用砖瓦、土料经过澄滤,加拌胡桃油、黄丹、铅、锡等添加剂烧制,质地非常致密,坚实如铁,不易破裂。用之为砚,细腻光洁,不渗水,发墨好,胜于当时陶砚。唐宋时期,秦砖、汉砖、晋砖大量出土,文人雅士看到这些砖块古意盎然,坚细耐磨又取材方便,稍加雕琢,即成佳砚。砖砚由是开始出现。清中晚期直至民国初年,金石考据之风盛行,许多文人对与铜器铭文、石刻文字等古文字情有独钟。那时古砖出土量少,而嗜砖砚者甚众,所以价格昂贵,有时一砖值数十两银子。他们不惜重金搜购,磨刻成砚,竟成风气。有的人甚至将自己的书斋题名为“古砖砚斋”。阮元、张廷济各蓄汉晋八砖,取此意名其斋馆,一曰“八砖吟馆”,一曰“八砖精舍”。
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十分喜欢砖砚,其书斋收藏砖砚甚多,曾作诗曰:“缶庐长物唯砖砚,古隶分明宜子孙。卖字年来生计拙,商量改作水仙盆。”民初世称海内藏砚第一人的徐世昌,八方收集古砖砚,也曾雇请砚工,将其所藏古砖瓦琢为砚台。清宫藏砚中最早的是汉砚,《西清砚谱》将古砖瓦砚列为砚林精品。卷一列的是汉瓦砚,卷二列的就是汉砖砚,共四方,分别为:汉砖多福砚、汉砖石渠砚、汉砖虎伏砚、魏兴和砖砚。
现存世的古砖及砖砚以汉、晋为最多。古砖造型有长方、正方、扇形等,图案纹饰可分为二类:
一为纪年铭文砖,记录营造建筑的朝代、时间,如:东汉“永元八年”“永和九年”。三国吴“甘露二年”“宝鼎三年”。晋:“永嘉元年”“义熙八年”。铭文主要为吉语,如:“大吉富贵”、“大吉千秋”、“万岁不败”、“万世不败”、“万寿无疆”等。
二为画像砖:多采用浅浮雕线刻的技法表现人物等形象,有道教、儒家、佛教、神话等相关题材,如:“鳞身伏羲”“蛇躯女娲”“东王公、西王母”“观音佛像”等;另外还有传统故事、现实生活,包括农耕、骑射、忠臣孝子、历史人物、建筑园林、草木禽兽等复杂多样的题材。
砖石上刻画的文字与图案不仅极具艺术和历史价值,也包含着先人对宇宙万物的理解与观念。
汉代建筑材料包括筒瓦、板瓦、瓦当、条砖、花纹砖、散水等,除了前文介绍的汉砖之外,还有瓦当,瓦当上常有“与天无极”、“与天久长”、“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等吉祥语,这些砖瓦上都充满了篆书书法与文字装饰的美感。其中,汉代的瓦当纹饰最为精美,主要有各种动物、植物等纹样,如龟纹、豹纹、鹤纹、玉兔纹、花叶纹等,最具收藏价值和美术价值的是王莽时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瓦当,形神兼备,力度超凡,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成为中国陶制品中独具魅力的珍藏。成组的“四神”瓦当在2009年的拍卖会上就曾拍出五、六十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是收藏珍品。
汉砖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喜爱的制砚好材料。汉砖的质感接近于石头,砖质细腻,发墨性极好。且因市场价位不高,远低于端、歙砚的价格,所以很多初入古玩圈又喜爱金石书法的好古人会从这汉砖入手,直接触摸二千年的历史古物,感受古人的朴素美学。
这方东汉永元十一年钱纹砖2011年时市场流通价格约在200元人民币,如今有加工的完整钱纹砖砚市场流通价格在1500~3000元人民币之间,尤其永元年配上钱纹有“永远有钱”的谐音意涵,所以很受市场欢迎。
永元(元年:89年 - 末年:105年四月)是东汉和帝刘肇的第一个年号。汉朝使用这个年号时间共计17年。
章和二年二月汉和帝即位沿用章和年号,次年正月初一(89年1月30日)改元永元。永元十一年为西元99年。
永元十七年四月庚午(105年5月),改元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