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2020-04-12 14:09:59)
标签:

文化

历史

收藏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2020.4.12 陈宗嶽 写于台北 

高12公分、长7公分、宽12公分;“凯长”底款、“恺大”盖款。 

壶身刻“『汉永建元年』款与『永建元年月』碑刻,『梅花』图与『潜陶氏并刻』”

朱可心1904年10月出生,1917年虚十四岁拜紫砂艺人汪生义为师学艺,1924年二十岁,结束学艺生涯,开始独立工作,壶艺初露锋芒。1927年受聘于江苏省立宜兴职业学校窑业科,任工场教员。取“虚心者可师也”,“壶中杯水可以清心”之意,自改其名为“可心”。因此在1924~1927年间使用凯长印章,属其20~24岁左右的作品,此件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即制于1924~1927年间。

朱可心大师嫡传弟子潘春芳教授说:“此壶原来名称为『四方隐筋高竹鼎壶』,是传统造型壶,当年朱可心家庭的柴米油盐开支全靠制作它来支撑。另外还有一款是矮竹鼓壶。”由此可知,1925年朱可心21岁时与洑东乡周墓村庄顺娣结婚后,至1927年长子泽华出生、1929年次子朱小华出生的这一段期间,壶艺锋芒初露的朱可心曾经以这款『四方隐筋(角)高竹鼎壶』为制作的主力壶型。

因为朱可心大师早期壶留下的实在太少,像是“恺大”款就几乎就无从比对,因此我以为这把壶虽然是当时“用来养家糊口的壶”,但是其特殊在“为朱可心大师的早期壶留下一个可资比对的标准”。

邵宏俊(1882-1942年),号潜陶,清末民初陶刻高手,宜兴潜洛人,出身贫寒,15岁师从紫砂名师陈伯亭,学习陶刻,他刻苦勤奋虚心好学,艺成后,为紫砂实业家赵松亭陶刻仿古器。1911年之后,邵宏俊技艺日趋成熟,他开始以“潜陶”名号署款,此款有自己是“潜洛陶人”之意。后邵又被铁画轩及利用公司聘为技师。1915年,宜兴利用公司在美国巴拿马赛会上获奖的紫砂器上就有“潜陶”的铭文。他一生中在铁画轩工作的时间最长,铁画轩款的传器也最多。1942年病逝,享年60岁。其传器有柿子提梁壶、帽筒、笔筒、六方竹鼎壶等。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四方隐角竹鼎壶”的源起

四方隐角竹鼎壶是范大生的成名作,被紫砂后人捧为圭臬。1915年宜兴利用公司成立,范大生(承甫)被聘为技师,当年即创制"四方隐角竹鼎壶",并参加巴拿马国际展,获得优等奖状。此壶由从赵松亭1881年创作的“隐角竹鼓壶”演化而来,而赵松亭的壶是从范章恩的“竹鼓壶”演变而来。竹的造型通贯全器,壶身、盖皆作四方隐角,流、钮、把塑以竹节,筋纹肌理极富层次变化,如竹之苍劲挺拔,生气盎然。在形体和轮廓上,方圆寓合,线条直曲并蓄,在鲜明的对比中,运用线、面、体等平线的过渡与衔接,获取壶体的曲张与协调。壶顶与壶钮上的竹节和竹叶的生动摹写,让整个壶体跳出了一般茶壶的窠臼,有一种淩虚的优雅之感。壶之四方体上每个棱角被消磨成椭圆角,隐现着中国人圆通善变的处世哲学。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长13.5*宽9.3*高9.5公分,“大生”盖款,“荆溪紫砂”底款,壶身镌刻“扫雪开松径,疏泉过竹林,录唐句”。制于1915~1920年。

 

朱可心1924年紫砂四方隐角竹鼎壶

长15.5*宽10.3*高10.5公分,“大生”盖款。镌刻“漫扫白云寻鸟迹,间锄明月种梅花。跂陶”与“蔓藤图、跂陶刻”。约制于1915年,为中型壶。

 

朱可心

朱可心(1904-1986)出生于宜兴市丁蜀镇,原名“开张”,学名“凯长”,字“恺大”,1927年,在江苏省立宜兴职业学校窑业科任工厂教员时改名“可心”,寓意“虚心者,可师也”,“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之意。

1918年,15岁时拜紫砂艺人汪生义为师学艺,与吴云根、汪宝根结为师友。他虚心好学,刻意求新,他曾打破师门戒律,不拘一格,仿制各式紫砂器具。20岁满师,壶艺初露锋芒,擅长紫砂塑器造型,善以龙、云、松、馆、梅等为题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1927年,经师兄吴云根推荐,受聘于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任教师,兼做实验工厂技师,成为最年轻的工场教员。他自己改名“可心”,取“虚心者可师也”、“壶中杯水,可清他心”之意。同年在圆竹壶上开始用底款“朱可心”印与盖款“恺大”。在这期间,他首创紫砂咖啡茶具。

1932年,他创制紫砂名作“云龙鼎”、“竹节鼎”。“云龙鼎”捏塑神龙形象,高2.5尺,腾云驾雾,气势不见,布局恰当,并巧妙地运用紫泥天然色彩,其形象、色泽及表面纹理都达到出神人化的境地,在1932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得“特级优奖”。“竹节鼎”构思奇特,配色巧妙,做工精细,节清晰有致,竹叶秀丽大方,指纹隐现,成天然笋壳状。时人称道:“脱尽入巧殊众工,神工鬼斧难雷同。”这件作品在上海蓬莱市场展出时,被宋庆龄以400英磅购去,现保存在宋庆龄故居内。。

在1940-1950年间,他生活潦倒,度日艰难。但他对钟爱的制陶业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创制了几十种(套)近千件紫砂器具。“云龙壶”和“鱼化龙壶”为其杰作。

1950年代,他动员分散各地的紫砂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蜀山陶业社紫砂工场(紫砂工艺厂前身),任副主任,后来的工艺美术大师蒋蓉走上创新之路,这和朱可心当时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他创作的“圆松竹梅壶”一改传统树段形式,用一节竹筒作壶体,竹枝为嘴,键叶为身,盖面以松梅组成浮雕花纹,开拓了紫砂壶装饰新路,现为南京博物院收藏。这期间,他又创作了"松鼠葡萄壶”、“云龙壶”、等20余件新产品,长销不衰。

1954年,被选到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民间美术工艺研究班学习五个月。1955年,他以合作社代表身份,参加了北京故宫举办的“世界陶瓷展览”。1959年,费时4个多月精心仿制南京博物院珍藏圣思桃杯,获殊荣。

1960年代,朱可心仿制的国家一级文物项思圣的“大桃杯”及陈鸣远的“包袱壶”,达到乱真的地步,均为南京博物院收藏。他的力作“报春壶”,曾先后赠与毛泽东主席、徐海东大将。

1970年代,年老体弱的朱可心仍孜孜不倦,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设计创作了一套塑器作品,在状如心形的壶体上分别以松、竹、梅、柏、桃为题材,用他娴熟的雕、楼、捏塑技巧,塑造出梅花疏影横斜、松柏苍翠劲节的形象,畅销国内外。1970年代为周恩来总理出访日本制造了《可心梨式》赠日本田中角荣首相,1972年至1973年设计《彩蝶壶》与高档产品《报春壶》、《常青壶》、《春色壶》、《劲松壶》、《翠竹壶》、《高婴壶》,首创一种壶形多种装饰的新样式,受到中外人士欢迎,《常青壶》、《彩碟壶》,现藏于江苏宜兴陶瓷博物馆。

朱可心热心培养人才,对徒弟要求十分严格。每逢节假日,只要徒弟上班,他便来厂里指导。由于他的精心培育,有许多徒弟成为紫砂界的知名人士,包括:潘春芳、许成权、汪寅仙、李碧芳、范洪泉、李芹仙等,都已成为紫砂陶艺的栋梁之人。

他的原则性很强,许多人制壶后想借用他的印章,他坚决不同意。

他生活上艰苦朴素,崇尚节俭。1953年,他参加全国民间艺人观摩大会,他穿着儿子的棉袄上了北京。1978年,朱可心被评为工艺美术师,先后担任江苏省文联委员,宜兴政协常委等职。1985年10月上海电视台拍电视片,制作了一件《仿古壶》,后又制作了一件《汉扁壶》,这是朱可心在世时制作的最后两件作品。1986年3月26日,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三岁,被誉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