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纯耿1930年代桥纽朱泥圆壶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 |
分类: 茶具 |
吴纯耿1930年代桥纽朱泥圆壶
2018.11.28 陈宗嶽 写于台北
2018.11.17 下午,除了与老友小余使用重新洗净的170年前的杨凤年紫砂圆鼓壶来品茶,为了平衡,另外再找出一把1930年代的桥纽朱泥圆壶,以为匹配。这把桥纽朱泥圆壶至少15年没入过水,此次取出使用,是想在珍藏多年之后亲身品味80年前的古韵,体验操持民国1937年抗战之前精品壶的感觉,尤其是朱泥的艳丽厚实,以及书法的秀丽、诗境的幽远与梅石图的苍劲。
壶左侧铭文:
赏花品茗,遣兴余韵,流风忌尘,吟句雅趣,舒怀随座。岩如氏刻
吴纯耿1941年受聘于许立生创立的「宜兴立信陶器行」为主要技师,并接受许立生提议将吴纯耿的「顺根」二字改为「纯耿」,「亨衡」替代「吴澹」,因此「吴澹」的艺名用在1940年以前。加上,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百业萧条,娇贵难烧的朱泥壶几乎不复见,尤其铭文的蒋永西有件“1939(民国二十八)年秋月岩如氏并作”的作品,因此推定这把壶作于1930年代晚期以前,最早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宜兴紫砂最兴盛的民国时期,衡量器形、泥质与铭文的优异,还是将制昨时间订为宜兴紫砂鼎盛时期的1937年。
长13.5公分*宽7.5公分*8.5公分高,重222公克。
右侧:梅石图
底款:吴澹(吴纯耿)
吴纯耿
吴纯耿(1916~1999),原名顺根,宜兴蜀山人,曾用艺名吴澹、亨衡,为民国期间较有名的艺人之一。
吴纯耿生于制壶家庭,由于家贫,10岁起即随父吴桂生学艺,并一直随父做下手。1930年代中期起,吴纯耿技艺逐渐趋于成熟,并以《覆葵(合菱)壶》的创制成功而成为利用公司的订坯户,并一度进入「省宜陶职校」受聘为技工工作,为工厂学员作成型示范,为「宜陶职校」订货制壶。这时候所用印款均为「顺根」。
抗战爆发之后,窑场开始衰落,吴纯耿的技艺却渐入佳境。进入1940年代中叶,吴纯耿为潜洛窑户老板朱培鑫所聘用,并接受朱培鑫的建议,开始使用「吴澹」艺名,有时单用,有时与「顺根」合用。所制《合菱》、《葵掇》以线条顺畅,工整严谨,均匀协调而为时人所喜欢。
不久,吴纯耿受聘于许立生在1941年开办的「宜兴立信陶器行」,并成为「宜兴立信陶器行」的主要技师。吴纯耿的技艺发挥更为出色,是他制壶生涯中的高峰期。「立信」老板许立生,字开元,宜兴川埠潜洛人,细货老板,专门经营高档茶具,陶器店设在宜兴城中,规模较大,喜爱茶壶,且喜收藏茶壶。「立信」所订制著名艺人冯桂林的壶用「卷翁」印款,所订制吴纯耿的壶用「亨衡」印款。许立生并提议吴纯耿的「顺根」二字改为「纯耿」。其后所制茶壶上逐以「吴纯耿」替代「吴顺根」,「亨衡」替代「吴澹」。此段时间,吴纯耿所制的《葵掇》、《合菱》、《梅花周盘壶》、《大掇壶》、《六方菱壶》等比较讲究,形制端正大方,精工细作,气度饱满,是吴纯耿一生中制壶的最佳时期。
1950年代之后,吴纯耿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继续以制壶为业,但制技从从高峰期开始衰退,成品较为一般。至1970年代,吴纯耿从宜兴紫砂工艺厂退休,在蜀山西街老家安享晚年。
岩如氏
蒋永西(1900~1957年),号岩如,石生,又号聚莲老人,民国陶刻名家,宜兴蜀山人。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名师邵云如,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各种陶刻技法,并由邵云如为其取名号“岩如”。艺成后,蒋永西被宜兴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刻制了大量的瓶盆紫砂器。上世纪30年代初,蒋永西被宜兴名店“毛顺兴”聘为技师,专刻花盆。上世纪30年代中期,蒋永西在吴德盛公司任技师,并与任淦庭合作,由任淦庭书画,蒋永西陶刻,落款均为“陶”或“企陶”。1949年后,蒋永西参加了合作社,继续陶刻生涯,直至1957年去世,享年57岁。其传器有钵盂壶、扁腹壶、竹节提梁壶、六角花盆等,见有类似“1939(民国二十八)年秋月岩如氏并作”刻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