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民初风格各异的上合桃壶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 |
分类: 茶具 |


三把民初风格各异的上合桃壶
2018.7.11 陈宗嶽写于台北
右上、清水泥上合桃壶,1920年~1939年,作者汪宝根(1902~1954)。
左上、紫泥上合桃壶,1920年~1939年,作者冯桂林(1907~1946年)。
下图、民国绿(外绿内紫)上合桃壶,1920年~1939年,作者金鼎商标(1916年—1939年)、江案卿(1886~1953年)。
撰文缘起:
2018年7月7日,偶然看到老朋友宜兴年轻制壶师沈程在微信上传的一篇「承古--温峰雷【上合桃】」贴文,文中介绍的年轻制壶师温峰雷制作的一把朱泥「上合桃壶」很是艳丽俊秀,与民国初年制壶名手制作的「上合桃壶」所显现的大器、丰腴有着明显的不同,因而我响应「我也有二把」。沈程问我是冯桂林的吗?有图吗?我只好搁置手上排好的工作,翻箱倒柜找「上合桃壶」,结果竟然有三把,然后拍照,撰写说明,完成了这篇文章。
回想以前那个随时可以看到老壶、古壶的年代,看到中意的就可以选择性收藏,也有机会以壶型为收藏类别,逐个补齐各个不同名家的同一款壶型,因而有二把、三把、五把、十把同一壶型的收藏,每次只要将同一款壶型展示出来,虽然各家都会有不同风格,但是,总是会有一、二把脱颖而出,拔得头魁,这也是收藏紫砂古壶的另一种趣味。
这三把「上合桃壶」都是在汪宝根创作出这壶型的1920年后至1939年抗战爆发宜兴百业萧条之间所制作的。三把「上合桃壶」在壶盖桃枝的叶片与桃、叶布局上有差异,壶底的修饰有不同,另外因为使用清水尼、紫砂、民国绿(外绿内紫)等用料上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气韵,但是壶身都很挺拔,气韵生动,使用起来应该很是动见观瞻的好看,只是容量太大,目前只好束诸高阁作为观赏器。
记忆里,也经查证书籍,「上合桃壶」是汪宝根在1920年代创制的新壶型,他善用樱桃小嘴的造型显示其壶流的特色,出水流畅,赏用兼优,所以当时广受人们喜爱,也蔚为一时风尚。
上合桃壶是一把以桃子为原型的筋囊器,盖钮捏塑成桃枝及五片桃叶,形态逼真细腻,五福蟠桃丰实清秀、韵味古朴,从传统入手,融合筋纹器为主体,加入花货作点缀,是筋纹式的变体。壶体、壶盖上下呼应,壶盖不论以任何角度盖下都必须与身桶契合,因此上合桃壶对于制作者的工艺水平要求极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桃是具有多元象征意义的符号,隐藏着生育、吉祥、长寿的象征意义,以桃入壶,诚然是富饶寓意的题材。历代名家所作上合桃壶,风格各异,却又不违法度。其中又以汪宝根所作上合桃壶最为雄浑苍厚。相竞其他冯桂林、李宝珍、范大生、王熙臣、吴顺根等诸多著名陶手虽也各有所长,但是汪宝根上合桃壶的线条张力、气韵、格调等表现的更令人叹为观止。
一、清水泥上合桃壶,1920年~1939年,作者汪宝根(1902~1954)。
长19公分、宽13公分、高10公分
壶盖重115公克+壶体重375公克=壶全重490公克
铭文:吟到梅花句亦香,跂陶(吴汉文)刻。 铭图:连枝梅花
二、紫泥上合桃壶,1920年~1939年,作者冯桂林(1907~1946年)。
长18.5公分、宽13公分、高11公分
壶盖重100公克+壶体重335公克=壶全重435公克
铭文:桃花一夜雨,春水数帆风。潜陶(吴汉文)。 铭图:连枝双桃。
三、民国绿(外绿内紫)上合桃壶,1920年~1939年,作者金鼎商标(1916年—1939年)、江案卿(1886~1953年)。
长20.5公分、宽14.5公分、高11公分
壶盖重170公克+壶体重550公克=壶全重720公克
铭文: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跂陶(吴汉文)。 铭图:花香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