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范大生制、蒋永西(岩如氏)铭團泥树桩壶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 |
※



















※
1930年范大生制、蒋永西(岩如氏)铭團泥树桩壶
图文:陈宗嶽
底款「大生」,壶身铭:人途半百已近秋,泉声长鸣清露盈,问却故人昨日事,蒙蒙浑然依稀梦。岩如氏
范大生,本名范承甫(1874~1942),字绳武,艺名大生,出生于宜兴丁蜀镇的紫砂世家,1893年20岁时拜宗族长辈范鼎甫为师,艺成后继续留在范鼎甫身旁工作、进修。成家立业后,范鼎甫为承甫取名“大生”,并亲刻“大生”印赠予,范承甫一生即用此印于壶上为志。
清宣统年间(1909~1911)“阳羡紫砂陶业公司”聘范承甫为技师,专门烧造高档紫砂茗壶,范承甫即创制出《大杮子壶》、《竹鼓壶》、《一捆竹》等新品,《大杮子壶》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4月)江苏南京举办的第一届南洋劝业博览会上获金牌奖。
1915年应聘“宜兴利用陶器公司”为技师,创制之"四方隐角竹鼎壶"从传统中大胆创新,隐角对比突出,精致细腻,获巴拿马国际展优等奖状。其作品自然生动而雅致,常结合光货器、花货器及筋纹器各项特点,是近代宜兴紫砂花货名家,广受人们喜爱,有“千金易得,大生壶难求”之美誉。
1916年,“江苏省立宜兴陶业工厂”设立“职业学校艺徒班”,范承甫受厂长潘宝熙之聘任该厂技师,同时受兼任校长童斐之聘任陶业教师,技艺益发精湛,名声更大,逐以“范大生”艺名替代范承甫真名。民国十年(1921),宜兴利用公司在蜀山开办“陶工传习所”,范大生被聘任陶业教师,其精湛的技艺得到壶界公认。
1930年后,范大生年近60岁的不惑之龄,但兴致不减,继续创制新品《松椿壶》,以一段松为题材,枝干自然胥出为流,与壶身自然斑纹连成一体。斑痕、疤节、年轮、纹饰、疏密有致,纹理变异万状,妙趣横生。堆塑、贴塑、迭塑手法老到,为范大生代表作之一。
《梅花椿》以梅干为题材,壶身以干裂的树皮仿真效果,产生一种光与皱的质感肌理对比,栩栩如生,别致自然。《梅花椿》参加民国二十一年(1932)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出,受到好评。这段时期,范大生还为“宜兴吴德盛”,“上海铁画轩”等定制各种盆鼎、古玩、杂件类作品,《梅花笔筒》、《梅花花盆》等新品迭出。
范承甫一生用印署款底盖印均为“大生”,但其家人、后人亦沿用“大生”印款,一般1936年以后之作品就不是范大生所亲制,1940年以后则为其后人所沿用袭制之品。
蒋永西(1900-1957年),号岩如,石生,又号聚莲老人,民国陶刻名家,宜兴蜀山人。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名师邵云如,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各种陶刻技法,并由邵云如为蒋取名号“岩如”。艺成后,蒋永西被宜兴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刻制了大量的瓶盆紫砂器。上世纪30年代初,蒋永西被宜兴名店“毛顺兴”聘为技师,专刻花盆。上世纪30年代中期,蒋永西在吴德盛公司任技师,并与任淦庭合作,由任书画,蒋陶刻,落款均为“陶”或“企陶”。1949年后,蒋永西参加了合作社,继续陶刻生涯,直至1957年去世,享年57岁。其传器有钵盂壶、扁腹壶、竹节提梁壶、六角花盆等,见有类似“1939年秋月岩如氏并作”刻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