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和闐玉 |

玉刻的鱼可以隐见筋骨,何其不易!这只鳜鱼就见这功力,尤其鱼头,感觉可以拿来做砂锅鱼头了!
元代玉鱼传世的少,可见的多是出土的,这只长约5-6公分,厚约0.8公分的玉鳜鱼就属传世的,流传人间逾千年,还能保存如此完美,诚属难得!
谈到鳜鱼,不免想起我们自小即耳熟能详的一首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阕词是唐人张志和所作之渔父(或渔歌子)。
张志和(西元约730~约810)字子同,初名龟龄,后由唐肃宗赐名“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其词多描写隐逸生活,写景明丽生动,是早期文人词中的著名作品。特别是《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质朴、清新、淡泊而又寄意高远,以极其自然的手法把诗与画的美融为一体,使人读后只感到自然的美给人带来的愉悦,却连美本身的存在都忘了,不愧为千古传诵的词中精品。
唐大历九年,颜真卿到湖州任职,与门客会饮,宾主在席上唱张志和的【渔歌子】。后来,颜鲁公送张志和一艘鱼舟,张志和便放舟垂钓,水上为家了。张志和隐钓烟波不归家,使他的兄长张松龄见他浪游不归,心中思念,也尝和其韵以招之。可见张志和果然是隐钓烟波,“斜风细雨不须归”了。后世不少画家,按张志和诗的意境,画成了画。
由于张志和的《渔父》名气相当大,和顾况的《渔父引》一同从唐朝被唱到宋朝,可堪比拟者为王维的《送使西安》(即阳关曲)。
鳜鱼、鳜,俗称花鲫鱼、桂鱼、季花鱼等,学名Siniperca chuatsi。形态特征为:体呈椭圆形而略高,侧扁,口大而为端位,下颌略突出,头部眼上方略凹。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状突出,下缘有4~5个大锯齿。鳃盖骨后部亦有二个大棘。背鳍长有12条硬棘与13~15条鳍条。臀鳍着生位置与背鳍鳍条部位相称,且形状相似。体黄绿色乃至黄褐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块与斑点。至吻端经眼至背鳍前方有一黑带纹。背鳍5~7棘的下方也有一较宽的黑褐色横纹伸展至胸鳍基部后方;各奇鳍上有数列不连续黑褐斑。本属另有一种大眼鳜(S.kneri)与其相似,但大眼鳜体较低,背部略呈弧形,不甚隆起,上颌骨后延伸达眼中部下方,下颌端犬齿不明显,眼较大,面颊下部光滑无鳞。两者可以此分辨之。分布于中国大陆珠江(不含)以北的各水系及湖泊。台湾也已有引进养殖,但数量很少。
鳜鱼一般栖息于静水域或缓水流之开阔水域,而以水草茂盛,水温18~25℃的清澈水域较多。冬季往往游到深水越冬。春季水温上升后,即游至水浅处,常斜卧水底,伺机袭击其他鱼类。为夜行性的肉食性鱼类。生性凶猛而机警。不论体型较其大或小之鱼,其均会予以捕食。鳜属中最著名的是翘嘴鳜,其次是大眼鳜等。鳜鱼体长最大可达70公分,通常为30~50公分,是中国传统高经济价值之食用鱼,清蒸、红烧皆可。
鳜鱼,有称作罽花鱼的。其名称的由来,在汪曾祺的《蒲桥集·鳜鱼》中曾说,是得名于罽花,一种毛毯之类的东西,那上面的花纹,可不正像鳜鱼身上拇指大的黛色圆斑。当然正规的写法还是鳜鱼,也写成桂鱼。松鼠桂鱼其实就是醋溜桂鱼,鱼身的花刀呈菱形,色泽棕红,状如松鼠。此菜乃维扬菜中的著名菜肴,在扬州已有百年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