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代鳜鱼玉佩

(2016-04-13 17:25:49)
标签:

历史

收藏

文化

财经

分类: 和闐玉

 元代鳜鱼玉佩

元代鳜鱼玉佩

元代鳜鱼玉佩

元代鳜鱼玉佩

元代鳜鱼玉佩

元代鳜鱼玉佩

元代鳜鱼玉佩

元代鳜鱼玉佩

元代鳜鱼玉佩

元代鳜鱼玉佩

元代鳜鱼玉佩

元代鳜鱼玉佩

元代鳜鱼玉佩

元代鳜鱼玉佩

图文:陈宗岳

 

  长6公分*3.2公分*0.6公分,重16公克。

  这件元代鳜鱼玉佩,是我个人所见雕制最精巧、白玉质地最佳的元代鳜鱼玉佩。

  元代喜做象形的动物,鱼与“有「余」”谐音,所以又寓意吉祥、富贵,是百姓喜欢的吉祥之物。鳜鱼玉佩主要流行在元代,明代仍有少部分流传,现在所见大部分属传世品,例如清宫旧藏元代玉鳜鱼一件,玉质三分之二呈黑色,圆雕,体阔,重环眼,收腹鳍,摆尾,网格纹鳞,腹鳍和尾部用阴刻线条修饰,背鳍雕出脊骨纹。长7.3、宽4.3、厚2公分。

 

元代鳜鱼玉佩

  实际出土的仅见于:

  一、上海嘉定法华塔元明地宫出土一件玉鳜鱼圆雕,大圆凸眼,厚唇微张,网格纹鳞,扇形宽尾,上面的阴刻线条根根挺拔;腹鳍凸出体外。

  二、江苏无锡元代延佑七年的钱裕墓出土玉鳜鱼一对。鳞、鳍、尾皆用阴线刻成,线条精细,刀法娴熟,形态逼真。圆眼,网格纹鳞,扇形宽尾。长4.7、宽2公分,长4.8、宽3.2公分。

 

元代鳜鱼玉佩

元代鳜鱼玉佩



元代鳜鱼玉佩

 

  综合出土和大量传世玉鳜鱼可以发现元代玉鳜鱼纹饰多用重刀雕刻,雕工粗犷,气魄豪放;造型较为固定,趋于写实,具有以下特征:

  1、鱼身宽阔平扁,多雕作鳜鱼形。

  2、尾部宽呈扇形,内有锯齿形纹或数道阴刻长线条修饰。背鳍雕出脊骨纹。

  3、厚唇,口微张。

  4、鱼眼,双眼皮眼(在眼睛的上部或者眼眶的侧面有半个弯月形的眼眶)和减地浮雕而成的环形眼。

  5、鱼鳞,网格纹鳞、刀法深峻、粗犷、有序。

 

  谈到鳜鱼,不免想起我们自小即耳熟能详的一首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阕词是唐人张志和所作之渔父(或渔歌子)。

 

  张志和(公元约730~约810)字子同,初名龟龄,后由唐肃宗赐名“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其词多描写隐逸生活,写景明丽生动,是早期文人词中的著名作品。特别是《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质朴、清新、淡泊而又寄意高远,以极其自然的手法把诗与画的美融为一体,使人读后只感到自然的美给人带来的愉悦,却连美本身的存在都忘了,不愧为千古传诵的词中精品。

 

  唐大历九年,颜真卿到湖州任职,与门客会饮,宾主在席上唱张志和的【渔歌子】。后来,颜鲁公送张志和一艘鱼舟,张志和便放舟垂钓,以水上为家了。张志和隐钓烟波不归家,使他的兄长张松龄见他浪游不归,心中思念,也尝和其韵以招之,可见张志和果然是隐钓烟波,「斜风细雨不须归」了。后世不少画家,按张志和诗的意境,画成了画。

 

  由于张志和的《渔父》名气相当大,和顾况的《渔父引》一同从唐朝被唱到宋朝,可堪比拟者为王维的《送使西安》(即阳关曲)。

 

  鳜鱼、鳜,俗称花鲫鱼、桂鱼、季花鱼等,学名Siniperca chuatsi。形态特征为:体呈椭圆形而略高,侧扁,口大而为端位,下颌略突出,头部眼上方略凹。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状突出,下缘有45个大锯齿。鳃盖骨后部亦有二个大棘。背鳍长有12条硬棘与1315条鳍条。臀鳍着生位置与背鳍鳍条部位相称,且形状相似。体黄绿色乃至黄褐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块与斑点。至吻端经眼至背鳍前方有一黑带纹。背鳍57棘的下方也有一较宽的黑褐色横纹伸展至胸鳍基部后方;各奇鳍上有数列不连续黑褐斑。本属另有一种大眼鳜(S.kneri)与其相似,但大眼鳜体较低,背部略呈弧形,不甚隆起,上颌骨后延伸达眼中部下方,下颌端犬齿不明显,眼较大,面颊下部光滑无鳞。两者可以此分辨之。分布于中国大陆珠江(不含)以北的各水系及湖泊。台湾也已有引进养殖,但数量很少。

 

  鳜鱼一般栖息于静水域或缓水流之开阔水域,而以水草茂盛,水温1825℃的清澈水域较多。冬季往往游到深水越冬。春季水温上升后,即游至水浅处,常斜卧水底,伺机袭击其他鱼类。为夜行性的肉食性鱼类。生性凶猛而机警。不论体型较其大或小之鱼,其均会予以捕食。鳜属中最著名的是翘嘴鳜,其次是大眼鳜等。鳜鱼体长最大可达70公分,通常为3050公分,是中国传统高经济价值之食用鱼,清蒸、红烧皆可。

 

  鳜鱼,有称作罽(ㄐㄧˋ)花鱼的。其名称的由来,在汪曾祺的《蒲桥集·鳜鱼》中曾说,是得名于罽花,一种毛毯之类的东西,那上面的花纹,可不正像鳜鱼身上拇指大的黛色圆斑。当然正规的写法还是鳜鱼,也写成桂鱼。松鼠桂鱼其实就是醋溜桂鱼,鱼身的花刀呈菱形,色泽棕红,状如松鼠。此菜乃维扬菜中的著名菜肴,在扬州已有百年历史。

 

另有经典徽菜黄山臭鳜鱼

  当年某徽商坐船回家探亲,因为路远天热,携带的鳜鱼未保存好发臭了,徽商妻子舍不得丢弃,用浓油赤酱处理了一下,没想到歪打正着,味道竟然好极了。徽商藉此推广,这道菜竟然成了徽菜经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