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1850年)「万松园制」子贻题大圆腹朱泥壶

分类: 茶具 |
*
*
清道光(1850年)「万松园制」子贻题大圆腹朱泥壶
图文:陈宗岳
高16公分*长13公分*宽9公分
壶上铭文:
赋春图
老干横斜
清者孤芳落玉壶
千秋玉姿
诗兴咏春歌寿方
子贻并题
十多年前,先收了一把顾景舟的壶,把玩之后,觉得有点疑虑,退回卖家,再加一倍价,换了这把万松园制子贻题圆腹壶,当时在当下所做的判断,如此大的朱泥壶希罕,壶上的字画就是一幅真实画的缩影,"万松园"虽还不识是谁?但是,"子贻"却是曾经看过的制壶名家中的某一位字号,因此,宁愿淘汰一把有疑虑的顾景洲名款壶,也要换一把尚不知名号、但是已确定是一把希罕的好壶。就这样,所费不赀的收了这把"万松园制子贻题圆腹壶"。
一晃眼,十多年过去了,期间虽然已经查知"万松园"是谁!但是仍然没有仔细整理出文字来,近日因与老友余让尧再次审视这把壶,因而再费些功夫阐明这把壶的源起。
判定年代为"道光"
基于”子贻”款的”申锡”活动于清代道光~光绪年间(约1821—1891),『万松园制』是清代嘉庆~咸丰年间广东广州首富-伍元华(约1810~1854)的庭院,而且史料可查的『万松园制』,是道光十三年(1833年)宜兴制壶名手冯彩霞应聘到广州万松园作壶后留下的壶款。
基于此三着的交集,乃判定此壶制作于"道光"年间。
判定作者为"申锡"
由于这把壶上没有见到”彩霞”的名款,因此,此壶除了可能是”冯彩霞”所制作的之外,更有可能是在壶上铭文的制壶名家”申锡”所作的,尤其”申锡”的铭文是”子贻并题”,是”子贻(刻字)并题”或是”子贻(作壶)并题”,我以为”子贻(作壶)并题”比较真切。
名衔资料
一、子贻,是申锡的字,道光~光绪间人(约1821—1891)善雕刻,喜用白泥,精者揑造,巧不可阶。尝与当时杨彭年、朱石楳(梅)合作制壶。《阳羡砂壶考‧别传》文献著录:申锡传器中底钤【茶熟香温】篆文凸章,或【申锡】篆文小章、或于杂项日用陶器钤以扁方楷书小章、或【申锡】楷书小方章,近年中国大陆拍出的申锡壶,价格多在人民币一百万元上下。
二、万松园,是嘉庆~咸丰年间,广东南海(今广州)首富-伍元华(约1810~1854)的庭院,曾在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延聘宜兴名手冯彩霞至其广州万松园中作壶,成品壶底署『万松园制』。
伍元华(1800~1833),嘉庆~咸丰年间广东南海(今广州)名人,家族是粤中首富,字良仪,号春岚,以受昌为商名,能诗善画,性嗜茗壶。
乾隆四十九年(1784),伍元华祖父伍国莹受粤海关监督的委任,承充行商,设立怡和洋行。其父伍秉鉴于嘉庆六年(1801年)继其兄伍秉钧承充行商,两年后一跃而为总商。嘉庆十二年(1807年)成为广州第二大行商,嘉庆十八年(1813年)列为总商之魁,登上首席商行的位置。此后数十年,他一直居于行商的领导地位。
道光六年(1826年),伍秉鉴将怡和行商和十三行公行总商交给第四子伍元华掌管,自己退居幕后,但仍掌握怡和行和公行的实权。伍元华接任七年,时间虽不长,却是个精明能干,善于经营的人物。道光十三年(1833年),其弟伍崇曜(1810-1863)接替其兄伍元华为怡和行商和公行总商,也是公行制度取消前的最后一位总商。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伍元华特延宜兴名手冯彩霞至广州其万松园中作壶,自宜兴运砂土至广州,于园中炼泥制胎并筑窑烧造,成品底镌“万松园壶”,所制多小壶,壶底署『万松园制』四字,多楷书,间作草书。有署款『癸巳年万松园鉴制』者,间镌『彩霞』二字于盖唇外。又筑听涛楼,茗壶亦款书『伍氏听涛山馆春岚鉴制』,楷书二行,式仿供春,制工之精,不亚于万松园壶也。
三、冯彩霞,清嘉庆至同治年间宜兴人,是继杨凤年之后的又一位杰出女陶艺家,善制功夫水平壶,所制之壶大如拳头,小如鸡蛋,指纹肌理隐现,尤为夺目。彩霞之书法颇有“欧阳询”(隋唐人氏;楷书四大家之首)笔韵,所镌款字精巧有致,所制之壶深具盛名。
另有一种说法,因为使用在地的广东红泥制壶,受限于泥料与工艺技术,无法以宜兴传统的打身筒成形,而是以手拉坯成形法,亦在壶身施以装饰泥釉,其功之精,外表酷似宜兴紫砂壶,然掀起壶盖,则可见真章。其大部份作品印款尽可能的模仿宜兴款识,落款方式一般为钤印章款,印款以阳文楷字为主;篆字为次;亦间用草书,徒做;多用方款“彩霞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