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金之骏款竹林七贤竹雕笔筒

分类: 文物故事 |
*
*
清代金之骏款竹林七贤竹雕笔筒
图文:陈宗岳
笔筒高20公分、直径17公分、厚2公分。
金之骏制,丁卯(1867年)小春
金之骏(1840-1901),字声,号梦吉,又号述庵,别号红柿村老农、一蒉山人,浙江秀水(嘉兴)人;书学赵孟,篆刻宗浙派,工刻竹,流丽无匠气。
一、收藏心得
曾经仔细算过竹林丛中的竹仔,除了有112枝竹子(应该是目前雕竹数最多的),还有4枝新冒出芽的竹笋,透过逐张的特写,更可查见其细微处。
依据收藏经验,此笔筒因使用了一节半的竹筒,比一般笔筒都大;加上属清初至清中的深、高浮雕,色泽、皮壳具深、雕工细致,因此,当初在看到这个笔筒之初,直觉的判定应该是清代中期以前的,但是,在查清金之骏的生卒年代(1840-1901)之后,大出意外,因为金之骏的雕竹功力真是直追古人,金之骏虽有一些作品存世,但是,笔筒似乎只有这一个。而且以这个笔筒的工艺表现,是我曾看过笔筒的前十名,值得推荐观赏。
判断竹雕文物的年代,可从以下四端来判定:
1、从竹的颜色
一般年代越久色泽越深,
明末~褐红
清初~棕红
青中~棕黄
清末~浅棕黄。
2、从竹的横断面
竹中的竹丝,在断面可形成点状突出面于竹肉之中,越久落差越大。清末可看出点突出,清中期以上放大镜观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鱼卵子分布其中,明末清初以放大镜观察可看到竹丝的突出点晶莹半透明如琥珀色,竹丝的突出点明显破裂情形。
3、从整个构图
如雕刻的是人物,明末清初以近景为构图中心,人物占画面较大,可清晰看到人物表情,及身后枝叶细致刻划。清中期以后,只见人形。
阴刻山水受周芝岩影响流行于清中至清末。
金石图流行于清末民初。
4、从雕刻工法
雕刻工法通常年代越久雕凿的越深,年代越近雕凿的越浅。
透雕~明末清初
高浮雕~明末清初
陷地雕~盛行清初至清中
浅浮雕及薄地阳文~明末清初
深雕~清中期
浅雕~清中晚
毛雕~清末
*
二、竹林七贤典故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
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笔筒雕工
此笔筒以此为题材,采用高浮雕和透雕的技法,以通景的方式,镂空透雕一片竹林,由远及近,营造出茂林修竹的山野之趣。图案分两部,属多层次布局,山前竹林深远,枝繁叶茂。竹林中奇石迭错,在松树竹林、山石溪水间有十一人,其中七老或立或坐聚于林间,有的观局对弈,有的临案抚琴,还有一人站立于石板桥上,手指前方,回首吩咐着身后的侍童。四名侍童则分别在挥扇烹茶,端盘送水,或手执拐杖身背酒篓,或者在林中玩耍,各具神态。笔筒皮壳暗红,包浆厚老,可赏可玩。
此件笔筒,刻工十分精湛,镂空的竹枝细若粗针;人物眉眼,须毫毕现,人物各个栩栩如生。整个画面情景交融,山谷中绿竹奇奇交掩苍翠长松,严壑山石衬托人物造型,整体和局部错落有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