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侯”与“候”

说“侯”与“候”
陈正正
“侯”和“候”只有一竖画的细微分别,很多人在行文书写时常会弄混淆、写错。那两者之间的差别究竟在哪里?我们从形、音、义三方面来分析,厘清两者的共同与差异,以期帮助进一步的了解和正确使用。
首先说“侯”字,“侯”字最早写作“矦”,“侯”字是“矦”的后起字和俗体字,只不过是在后期的规范过程中统一为“侯”字了。从字形演变上看,“矦”字甲骨文字形是■。金文基本延续了甲骨文的字形,可以看出是一个会意字,是“厂”和“矢”的合体。“厂”是山崖、悬崖的意思,加上表达箭的“矢”合体表达人执箭位于垂直陡峭的崖壁之状的意思。后来篆文规范化后加“人”旁,字形演变为“■”,即“矦”,突出的是人的行为。这个字从古文字字形到现代汉字字形结构发生了上下结构到左右结构的变化。
文献中,“侯”最早使用的意义为“古代射礼所用的箭布、箭靶”,《说文·矢部》“侯,春饗所射侯也。从人,从厂,象张布,矢在其下。”又如《诗经·齐风·猗嗟》有“终日射侯,不出正矣”。《仪礼·乡射礼》:“乃张侯下网,不及地武。”郑玄注:“侯,所谓射布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侯制以布为之,其中设鹄,以革为之,所射之的也。大射则张皮于侯以为之饰。”
因为古代群居以能为众射兽除害者为长者,故“侯”引申有侯爵、爵位的意思,对此,杨树达先生有精彩的描述:“盖象射侯张布著矢之形。盖草昧之世禽兽逼人,又他族之人来相侵犯,其时以弓矢为武器。一群之中,如有强力善射之士能保卫其群者,则众必戴之为雄长。古人质朴,能其事者则以其事或物名之。其人能发矢中侯,故谓之侯也。……诸侯之称源于射侯。”如《尔雅·释诂》:“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又五等爵之次曰侯”,《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从文化角度上分析,“侯”字又与“射侯礼”密切相关。古代等级森严,非礼不足以辨君臣之位。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时代,弓箭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射侯”与礼仪密切相关,射箭水平的高低、射杀对象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了等级位置高低的区分标志。在先秦典籍中有很多记录,如:《礼记· 射义》记道:“ 射求正诸己, 己正而后发, 发而不中, 则不怨胜己者, 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 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
体现等级层次最明显的如《论衡﹒校释附编五》,有“天子射熊,诸侯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服猛也。名布为侯,示射无道诸侯也。夫画布为熊麋之象,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土龙亦夫熊麋布侯之类,四也。”这样的表述就很清晰展示了依照礼仪规定的射礼场景,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进而有学者认为“射礼”是一种融合了生产活动、审美意味和儒家传统思想的奇特文化现象。如臧克和“至于天子、诸侯、大夫、士所射侯制各有差等,既是‘射侯’意象象征意义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射侯’性质的具体化。”
侯的引申义还有君主、君王的意思。如《诗·大雅·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郑玄笺:“侯,君也。……慎女为君之法度,用备不亿度而至之事。”
又引申为对士大夫的尊称,如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疟?”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往住似阴铿。”
还有活用为封侯、封官的意思,《战国策·赵策四》:“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李白《赠张相镐二首》:“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
“侯”还有虚化为助词的用法,如《尔雅·释诂》:“伊、维也。伊、维,侯也。”又如《诗·周颂·载芟》:“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强侯以。”在这里“侯”是作为句中或句首语气词,都有助词“惟”的意思。
因为在悬崖上对猎物瞄准需要观望、观察,因此产生了引申义“瞭望、伺候”,为明确其引申义的需要,大约战国至汉初时期,新造了“候”字。 “候”字是形声兼会意字,是在原“矦”字的基础上加上意符“人”,为■。《说文·人部》:“候,伺望也。从人,矦声。”本义是伺望、瞭望。如《墨子·号令》:“出候无过十里”,孙诒让《墨子间诂》引《说文》分析为伺望、瞭望。《吕氏春秋·贵因》:“武王使人候殷。” “候人”也就指的是伺望敌人的人,如《左传·宣公二十年》:“岂敢辱候人?”杜预注:“候人,谓伺候望敌者。”
又引申为观察,如《汉书·杜周传》:“其治大抵放张汤而善候司。”颜师古注为:“观望天子意。”《陈书·后主沈皇后传论》:“(张贵妃)才辩强记,善候人主颜色。”韩愈《顺宗实录一》:“上每进见,候颜色,辄言其不可。”
也有引申为掌管伺察、稽查等事的小吏,如《墨子·号令》:“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辄收以属都司空若候,候以闻守。”孙诒让《墨子间诂》注释为:“此候为小吏。”
综合以上对“侯”和“候”的分析,诚然如于省吾先生所讲,王侯之侯与时候之候初本同字,候为后起的分化字,……侯与候古通,典籍习见。“侯”与“候”古音均为匣纽侯部同音,在古代典籍里因二字形音相近,“侯”和“候”有混用现象。如《书·禹贡》“五百里侯服”指的就是王直接统辖的地区之外五百里的地带内,用负责担任警戒来服侍王。《周礼·春官·肆师》:“与祝侯禳于畺及郊。”贾公彦疏:“侯者候迎善祥,禳者禳去殃气。”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它们在读音上很容易分别,“侯”字常用音为hóu(阳平声),只有念地名,如福建省闽侯县时念hòu(去声)。而“候”字只有hòu一个读音。
因后代以爵位为姓,“侯”和“候”字又作为姓氏使用。不过,“侯”较为多用,“候”较为少见。“侯”姓人数多,分布广,起源较早。其最早大约起源于春秋时期,如战国时的侯嬴,他献计窃得兵符,夺权代将,救赵却秦。现全国形成了北部豫冀晋、南部湘粤、东北地区三块高比率“侯”姓区域。“候”姓在《百家姓》当中没有收录,但今河北景县、天津武清、内蒙古乌海等地有分布,除汉族外,目前已见彝族也有此姓。
综上所述,侯和候是古今字,先有侯,再有候。候是在侯字加上形旁的分化字,侯既是一个单字也作为声旁使用,如猴、喉、堠等等。我们要通过字形演变,了解源流发展,才能够正确使用。
文献中,“侯”最早使用的意义为“古代射礼所用的箭布、箭靶”,《说文·矢部》“侯,春饗所射侯也。从人,从厂,象张布,矢在其下。”又如《诗经·齐风·猗嗟》有“终日射侯,不出正矣”。《仪礼·乡射礼》:“乃张侯下网,不及地武。”郑玄注:“侯,所谓射布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侯制以布为之,其中设鹄,以革为之,所射之的也。大射则张皮于侯以为之饰。”
因为古代群居以能为众射兽除害者为长者,故“侯”引申有侯爵、爵位的意思,对此,杨树达先生有精彩的描述:“盖象射侯张布著矢之形。盖草昧之世禽兽逼人,又他族之人来相侵犯,其时以弓矢为武器。一群之中,如有强力善射之士能保卫其群者,则众必戴之为雄长。古人质朴,能其事者则以其事或物名之。其人能发矢中侯,故谓之侯也。……诸侯之称源于射侯。”如《尔雅·释诂》:“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又五等爵之次曰侯”,《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从文化角度上分析,“侯”字又与“射侯礼”密切相关。古代等级森严,非礼不足以辨君臣之位。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时代,弓箭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射侯”与礼仪密切相关,射箭水平的高低、射杀对象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了等级位置高低的区分标志。在先秦典籍中有很多记录,如:《礼记· 射义》记道:“ 射求正诸己, 己正而后发, 发而不中, 则不怨胜己者, 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 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
体现等级层次最明显的如《论衡﹒校释附编五》,有“天子射熊,诸侯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服猛也。名布为侯,示射无道诸侯也。夫画布为熊麋之象,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土龙亦夫熊麋布侯之类,四也。”这样的表述就很清晰展示了依照礼仪规定的射礼场景,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进而有学者认为“射礼”是一种融合了生产活动、审美意味和儒家传统思想的奇特文化现象。如臧克和“至于天子、诸侯、大夫、士所射侯制各有差等,既是‘射侯’意象象征意义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射侯’性质的具体化。”
侯的引申义还有君主、君王的意思。如《诗·大雅·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郑玄笺:“侯,君也。……慎女为君之法度,用备不亿度而至之事。”
又引申为对士大夫的尊称,如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疟?”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往住似阴铿。”
还有活用为封侯、封官的意思,《战国策·赵策四》:“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李白《赠张相镐二首》:“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
“侯”还有虚化为助词的用法,如《尔雅·释诂》:“伊、维也。伊、维,侯也。”又如《诗·周颂·载芟》:“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强侯以。”在这里“侯”是作为句中或句首语气词,都有助词“惟”的意思。
因为在悬崖上对猎物瞄准需要观望、观察,因此产生了引申义“瞭望、伺候”,为明确其引申义的需要,大约战国至汉初时期,新造了“候”字。 “候”字是形声兼会意字,是在原“矦”字的基础上加上意符“人”,为■。《说文·人部》:“候,伺望也。从人,矦声。”本义是伺望、瞭望。如《墨子·号令》:“出候无过十里”,孙诒让《墨子间诂》引《说文》分析为伺望、瞭望。《吕氏春秋·贵因》:“武王使人候殷。” “候人”也就指的是伺望敌人的人,如《左传·宣公二十年》:“岂敢辱候人?”杜预注:“候人,谓伺候望敌者。”
又引申为观察,如《汉书·杜周传》:“其治大抵放张汤而善候司。”颜师古注为:“观望天子意。”《陈书·后主沈皇后传论》:“(张贵妃)才辩强记,善候人主颜色。”韩愈《顺宗实录一》:“上每进见,候颜色,辄言其不可。”
也有引申为掌管伺察、稽查等事的小吏,如《墨子·号令》:“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辄收以属都司空若候,候以闻守。”孙诒让《墨子间诂》注释为:“此候为小吏。”
综合以上对“侯”和“候”的分析,诚然如于省吾先生所讲,王侯之侯与时候之候初本同字,候为后起的分化字,……侯与候古通,典籍习见。“侯”与“候”古音均为匣纽侯部同音,在古代典籍里因二字形音相近,“侯”和“候”有混用现象。如《书·禹贡》“五百里侯服”指的就是王直接统辖的地区之外五百里的地带内,用负责担任警戒来服侍王。《周礼·春官·肆师》:“与祝侯禳于畺及郊。”贾公彦疏:“侯者候迎善祥,禳者禳去殃气。”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它们在读音上很容易分别,“侯”字常用音为hóu(阳平声),只有念地名,如福建省闽侯县时念hòu(去声)。而“候”字只有hòu一个读音。
因后代以爵位为姓,“侯”和“候”字又作为姓氏使用。不过,“侯”较为多用,“候”较为少见。“侯”姓人数多,分布广,起源较早。其最早大约起源于春秋时期,如战国时的侯嬴,他献计窃得兵符,夺权代将,救赵却秦。现全国形成了北部豫冀晋、南部湘粤、东北地区三块高比率“侯”姓区域。“候”姓在《百家姓》当中没有收录,但今河北景县、天津武清、内蒙古乌海等地有分布,除汉族外,目前已见彝族也有此姓。
综上所述,侯和候是古今字,先有侯,再有候。候是在侯字加上形旁的分化字,侯既是一个单字也作为声旁使用,如猴、喉、堠等等。我们要通过字形演变,了解源流发展,才能够正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