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杜伊斯堡市北部,总占地而积2.3平方公里,利用原蒂森公司(August Thyssen)的梅德里希钢铁厂(Meiderich Ironworks) 遗迹建成。该钢铁1903年投产,1987年钢铁厂关闭。1989年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政府机构在一项房地产基金的支持下购买了钢铁厂的用地,将用地性质转化为公园用地。后来,由德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彼得•拉兹将其改造为后工业景观公园,该被誉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经典范例。
一、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的整体结构保护与综合再利用: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最突出的特色是强调工业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对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保护与利用的理念和对策上。
其一,表明了对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的态度。拉兹认为,废弃工业场地上遗留的各种设施(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具有特殊的工业历史文化内涵和技术美学特征,是人类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的见证,应加以保留并作为景观公园中的主要构成要素。
其二,对原工业遗址的整体布局骨架结构(功能分区结构、空间组织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以及其中的空间节点、构成元素等进行全面保护,而不仅仅是有选择地部分保留。
其三,通过对场地上各种工业设施的综合利用,使景观公园能容纳参观游览、信息咨询、餐饮、体育运动、集会、表演、体闲、娱乐等多种活动,充分彰显了该设计在具体实施上的技术现实性和经济可行性。综合利用具体对策如下:
(1)整体厂区的“博物馆模式”
布局结构和各节点要素得到全面保护的整体厂区向公众全面展开了有关工业生产的组织、流程、技术特征、相关设施、景观尺度和综合形象,也映射了工厂的发展历史进程,可以作为有关工业技术与文化的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巨型博物馆。
(2)煤气储罐的“体育体闲活动模式”
煤气储罐位于厂区中心,1号、2号高炉东侧。潜水爱好者向气罐内注入丁2万立方米的水,将煤气储罐改造成了欧洲最大的人工潜水中心。
(3)料仓花园的“体育体闲活动、儿童娱乐、展览模式”
利用原来贮存矿石和焦炭的料仓,更新改造为能容纳攀岩、儿童活动、展览等综合活动的场所。
(4)中心动力站、鼓风机房综合体、1号高炉铸造车间的“多功能综合活动中心模式”
(5)配电站开关设备用房的“办公与餐饮模式”
该建筑位于靠近公园中部的主入口处。现更新改造为游客服务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酒吧餐厅。
(6)5号高炉的“观景模式”
5号高炉于1985年4月停产,现更新为游人可以攀爬到顶部的70 m高观景平台上鸟瞰公园全景的观景塔。
(7)旧办公楼的“旅馆模式”
旧办公楼1906年建成投入使用,现改建为140床位的青年旅社。
二、景观层次梳理与整合
设计者将范围广阔、尺度巨大、景观破碎、布局混乱的园区梳理、整合为水公园、铁路公园、公共使用区和公园道路系统四个景观层次。
(1)水公园(Water Park)
公园标高最低的层次,由净化水渠、净水池、冷却池等水体构成。净化水渠是对由东向西流经整个厂区的埃姆舍河进行净化的河道。
(2)铁路公园(Railroad Park)
铁路公园与高架步行道系统相结合,是园区标高最高的层次,高出地面约12m,通过楼梯、台阶等与其他空间层次相联结。
(3)公共使用区(Areas of Public Use)
包括金属广场、考珀活动场地、熔渣公园、料仓花园、开放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
(4)公园道路
包括公园步行道和自行车路。将原来零散分布的城市街道联结整介成完整的交通系统。
三、启示意义:
(1)、让工业废弃地重新焕发生机,具有新的功能,提高了土地的利用价值;
(2)、修复工业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
(3)、由于赋予了工业废弃地新的功能,使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得到完善。对于那些寻找转型和再生之路的老工业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不失为一条可尝试的出路。有可能真正帮助衰退中的老工业区在从“工业经济”到“体验经济”的转变中找到再生之路。
(来源:河北风景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