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重发:豫剧著名红脸于福礼、洪先礼在《八贤王说媒》中,八贤王出场时演唱的唱词及解释

标签:
文化 |
本文提到的豫剧《八贤王说媒》和京剧《状元媒》应该是同一出戏,因为剧情差不多,讲的是同一个故事。但要指出,豫剧是重唱的剧种,《八贤王说媒》与京剧《状元媒》在唱词上也就有很大不同,比如说八贤王上场后的一大段戏,在京剧中绝没有这么多,一气能唱十几分钟。
下面给出豫剧著名红脸于福礼、洪先礼在《八贤王说媒》中,扮演八贤王出场时的一段唱词及相应视频。两段唱词差不多,并对洪先礼的唱词给出了解释。
(一)洪先礼演唱视频及唱词解释
洪先礼生于1966年,河南商丘市夏邑县桑堌乡郭各村洪庄村人,从小受到这片戏曲沃土的滋润,便产生了弃学从艺的念头。班主任老师极力反对,因他学习成绩较好,又是班干部,身为煤矿工人的父亲同样反对他走从艺之路,最终16岁时,痴迷于戏曲艺术的他,依然瞒着家人,选择了弃学从艺的道路。
http://p3.v.iask.com/601/257/24203287_2.jpg
洪先礼《八贤王说媒》赵德芳剧照
到了剧团之后,学艺的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学习一个月后,老师认为他“没有嗓子,唱不出来”。曾一度失望的回了家。为了练出嗓子,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喊嗓子一直练到嗓子出血。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洪先礼以他的勤奋,终于在剧团崭露头角,并开始出演主角。为了他所痴迷的戏曲艺术,他四处拜师访友,努力提高自已的演唱水平。刚入剧团时,他学习的是刘派唱腔,他不拘泥于一门一派的演唱特点,而是遍访名老艺人,虚心向他们求艺。为了学习《八贤王说媒》他找到老艺人于福礼。听说蚌埠有个老艺人张玉生《刘公案》唱的很有名气,他不远数百里上门求教。广纳百家,并结合自己的嗓音特色,扬长避短,逐渐形成了自己大小嗓并用,音域宽厚,音色宏亮的特色。在夏邑一带,二十多岁的洪先礼已是小有名气。
建议你先看唱词与解释,然后再对照唱词看视频。
视频链接:http://v.pps.tv/play_38Q1UK.html
与上面视频相匹配唱词及解释:
赵德芳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儿子,赵匡胤的亲弟弟赵光义取代皇位后,传说自己的大侄儿碰死金殿,为安抚嫂嫂贺后,将自己的二侄儿赵德芳封为八贤王,给予极大权力,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亲政王。此剧豫剧中叫《八贤王说媒》,也就是京剧的《状元媒》,写赵德芳将胞妹嫁给杨六郎的故事。这段唱词是他带来四文四武离汴梁,到一个叫湖地的地方,前去潼台营救他的叔叔赵光义。路途上叙述他的父亲赵匡胤如何创业,如何才50岁就死了,死后母亲贺氏如何上金殿据理以争等情节,其中包含了戏曲赵匡胤《下燕京》杀刘王,《高平关》借人头,接下来是他《火烧柴王》,登基后又错杀郑恩,《下南唐》引出来《杀四门》等戏,一直唱到《贺后骂殿》等戏的内容。
这段戏叙述的历史故事很多,以第一人称口吻多次提到“大伯父”、 “老父王”、 “三皇伯”及后面提到“老叔王”等称谓,先做个解释。古人有结拜异姓兄弟的风俗,如“三国”中的刘关张,相传“五代”时期的柴荣、赵匡胤与郑恩(前两个历史上确有其人,郑恩为虚构)也是结拜三兄弟,下文说的“老父王”自然指的是他的父亲赵匡胤,“大伯父”指的是柴荣,“三皇伯”当然是郑恩了。后面的“老叔王”指的是他的亲叔叔,继了皇位的赵光义。
下面在相应唱词后面括号内,对难于理解的做了解释,本人知识有限,错误难免,仅作参考。
下面唱词我用红色字给予突出。括号内是我个人对唱词的解释,为叙述方便,我划分了八个段落。
第一段:我带来四文四武离汴梁,
(首段写赵德芳带着人马,前往潼台解救被辽兵围困的宋太宗赵光义。)
第二段:想当年老父王把业创,
(所指刘王是后汉皇帝刘知远的二儿子隐帝。这两句讲的是豫剧赵匡胤《下燕京》杀汉王的故事,详见http://blog.163.com/tangbianluo_2008a@126/blog/static/139191413201121944222853
(鹞子是五代时期著名将领高行周的外号,这里郭王指柴荣的干爹郭威,因为他脖子上刺了一个麻雀,又名“郭雀儿”。 鹞子恰好是麻雀的克星,,这一次是赵匡胤二下高平,借了高行周的人头,赵匡胤回汴京献上人头后,郭威见高老鹞双目圆睁,胡须抖动,似活着一般,吓得大叫一声,跌下龙位,口吐鲜血而死。于是便有了“死鹞子扑郭王”的典故。后柴荣继位,做了后周的第二代皇帝。)
从此郭威灭后汉,建立了后周。详见http://blog.163.com/tangbianluo_2008a@126/blog/static/13919141320112220493871/)
第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