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张伯驹《红毹纪梦诗注》(第一至五首诗)

(2015-03-26 11:23:31)
标签:

张伯驹x红毹纪梦诗注x

分类: 转载
序:甲寅,余年七十有七,患白内障目疾,不出门,闲坐无聊,因回忆自七岁以来,所观乱弹昆曲、其他地方戏,以及余所演之昆乱戏,并戏曲之轶闻故事,拉杂写七言绝句一百七十七首,更补注,名《红毹纪梦诗注》。其内容不属历史,无关政治,只为自以遣时。但后人视之,则如入五里雾中;同时同好者视之,则似重览日记,如在目前。于茶余酒后,聊破岑寂,以待面谈可也。甲寅初冬,中州张伯驹序。

 注:1 甲寅:1974年,张伯驹生于1898年,卒于1982年。1974年时周岁76岁,虚岁77岁。

     乱弹: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对昆腔、弋阳腔以外的戏曲腔调的总称,以皮黄为主的京剧是从乱弹发展出来的。伯老此处“乱弹”指的就是京剧。

      红毹纪梦诗注:毹,是氍毹的省略,“氍毹”的本义是一种织有花纹图案的毛毯,从明代开始,逐渐成为舞台的代称(因为明代中后期崑曲盛行,官宦人家都有“家班”和“家乐”,蓄养伶人在家中习演崑曲,而演出多于厅堂中所铺的红地毯上进行,就以氍毹代指戏曲舞台了)。

      中州:张伯驹是河南项城人,所以称为“中州张伯驹”。

正编(共一百七十七首)

第一部   余自七岁起所观昆乱演员及各地方戏演剧

(一)

油布遮车驶铁轮,端阳时节雨纷纷。

飞叉大闹金钱豹,凛凛威风欲夺魂。

 余七岁,随先君居天津南斜街,值端阳有雨,乘东洋车(后称人力车,铁轮,座为椅,前两木把,人于中挽之)。遮油布,不能外视,车把上插黄蓝野花,以示过节。直驶下天仙茶园观戏,大轴为杨小楼《金钱豹》,亮相扔叉,威风凛凛。大喊一声:“你且闪开了!”观众欲为夺魂。后大街小巷齐学“闪开了”不绝。此为余生平观乱弹戏之首次。至今已七十年,其印象犹似在目前也。

注:1 余七岁:张伯驹生于1898年,虚岁七岁是1904年。

    2 东洋车:19世纪末由日本传入中国,故名东洋车,全国各地叫法不一,北京叫“洋车”、上海叫“黄包车”、天津叫“胶皮”等等。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里有详细的描写,相声《怯拉车》和马志明的《文章会》也有洋车的常识。

     3 杨小楼:生于1878年,卒于1938年,武生前辈杨月楼之子,拜俞菊笙为师,工武生,被谭鑫培收为义子,得到谭鑫培的指点(因为谭氏早年就是唱武生的)。他在继承前辈武生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与创新,开创了“杨派”武生艺术,并有“国剧宗师”的美誉。他主张“武戏文唱”,即武戏也要注重刻画人物。他的长靠、短打、勾脸、猴戏都有过人之处(杨月楼演猴戏人称“杨猴子”,杨小楼也以演猴戏著称,人称“小杨猴子”),美中不足是老生戏略差(杨月楼当年是老生、武生都好,杨小楼为展示自己克承家学,武生以外也爱演老生戏,比如《法门寺》的赵廉、《大登殿》的薛平贵等等,但始终不如他的武生戏水平高),不过他作为武生的一代宗师是当之无愧的。杨小楼1902年在天津演出《水帘洞》得到天津戏迷的热烈追捧,自此走红剧坛,因此天津是杨小楼的发祥地。

    4 金钱豹:勾脸武生的代表剧目,故事出自《西游记》,据说早年该剧的主角是孙悟空,后来俞菊笙因为自己身材伟岸,不适合演猴,所以改成以金钱豹为主角了,俞菊笙的传人杨小楼、尚和玉、俞振庭等人均能演这出戏,以俞振庭为最好(他是俞菊笙的儿子,这出戏是他唯一的代表作)。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杨小楼1937年在北京长安戏院最后一次演《金钱豹》的剧照(不过张伯驹此处有一处误记,金钱豹念“闪开了”并非是后场开打亮相扔叉时的台词)

http://img.bimg.126.net/photo/Hv_aDLiH8WrZlyliEHHCdg==/4849250898788305562.jpg

(二)

洪钟韵响落梁尘,三派程门一继人。

七十二沽新子弟,无时不道老乡亲。

    程长庚三弟子:汪桂芬、谭鑫培、孙菊仙。孙声如洪钟,一句唱后,欲落梁尘。孙天津人,是以天津好戏剧者皆以“老乡亲”称之。但孙得此名号亦有原因,因孙曾去烟台演戏,烟台有票友帮,势力甚大,凡演员去烟台演戏,必须先去票房拜客送礼,演出始能顺利;否则,或终场无一好声,或票友手提一灯,将灯点着,出场而去,后之观众,亦随而去,至空场停演。孙至烟台,对票房疏于礼节,首场演出《空城计》,自出场至城楼,台下无一好声。孙唱至末句“我面前缺少个知音的人”,孙改为“我面前只可惜对牛弹琴”,台下大哗,即令其停演,在台上磕头赔礼。时烟台亦有天津帮,乃天津人在此地经商任职者,亦在观戏,乃起而抗言,谓孙改唱戏词,固为非礼,但孙为天津人,是我们老乡亲,而票房对其演戏,自始至终,无一好声,就是藐视我们天津人。刻于明日找一地方说理,武打文打,概所不计。此时已成僵局,乃另有观戏者,出面调停,认双方各失礼,次日由孙重演《空城计》,两方言归于好。次日孙演出《空城计》,自出场至终场好声不绝。此后孙演戏,即将孙菊仙名,易为“老乡亲”。余七岁时,曾在下天仙观其演《硃砂痣》,当时既能学唱“借灯光”一段,今其唱法尚能记忆。

    注:1 三派程门:程长庚是京剧老生“前三鼎甲”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另两位是张二奎、余三胜),老生的“后三鼎甲”(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都出自程长庚门下(谭鑫培后来又拜余三胜为师),程长庚的另外一个贡献是开办了三庆科班,培养了大批京剧人才。

        2 “老乡亲”孙菊仙:孙菊仙(1841——1931年),天津人,票友出身,后来下海成为专业的京剧老生演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孙派”,他天赋佳喉,演唱大气磅礴,粗犷豪放,如长江翻滚、一泻千里,人称“孙一捋”,晚年艺名“老乡亲”。为人也颇有侠义之风。孙菊仙虽然是票友出身,但是也能演《战太平》之类的武戏。孙菊仙的缺点是表演比较随心所欲,不太严肃,经常有在台上演讲的习惯,游离与剧情之外,而且演唱中天津口音重(这一点甚至影响了他的传人双处)。传说孙菊仙有“三不主义”:不照戏像、不收徒弟、不灌唱片,但是均存在疑问:现留有一张孙菊仙《黄鹤楼》的剧照,孙扮刘备、青衣时小福反串小生周瑜;时小福的儿子时慧宝就拜孙菊仙为师,是有名的孙派老生。在孙菊仙晚年的时候还收马连良为徒,马连良也吸收了不少孙派的特点;关于不灌唱片的事情,有人特意写过论文,这个不再赘述了。孙菊仙到90高龄还不顾年高体弱,参加义演,这种豪侠之气很令人敬佩。现在孙派虽然已经失传,但是刘鸿声、马连良、周信芳、高庆奎都借鉴了许多孙菊仙的表演长处。

    《硃砂痣》:孙菊仙最拿手的戏之一,孙菊仙扮演老生韩廷凤,现存孙菊仙的真品唱片中,就有张伯驹提到的“借灯光”这一段戏的录音资料(这张唱片还被收录在《京剧大典》中,大家可以找来听听),谭富英上世纪50年代曾经演过这出戏,留下了全部的实况录音,不过此后再未有人唱过这出戏。(下图为孙菊仙便装照,确实很有侠义的风范)

【转载】张伯驹《红毹纪梦诗注》(第一至五首诗)

 

(三)

张李齐名共一班,人人都去下天仙。

白袍薛礼演来肖,街巷争传独木关。

 李吉瑞黄派武生,张黑武丑同班,在下天仙演戏。吉瑞拿手戏为《独木关》,一时大街小巷,齐学喊“在月下惊碎了英雄虎胆”之唱腔。

注:1  黄派武生:京剧本来没有武生这一行当,现在的武生戏在从前都是归老生(如《战滁州》里的脱脱)、花脸(如《挑华车》的高宠,直到现在有些武生戏还是勾脸的,道理就在这里)、小生(比如《长坂坡》的赵云)这三个行当演的。后来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从别的行当中吸收了一批剧目,创立了武生这一行当。黄派武生的创始人是黄月山(1850——1900年),天津人,这一派的特点不但武功精湛,而且唱功悠扬动听、苍劲悲凉,尤其以擅长演唱【二黄】著称。黄月山的很多拿手戏都是从梆子中移植过来的,他的代表剧目除了《独木关》、《请宋灵》之外,还有一批“老头戏”(就是表现老英雄的剧目,基本上挂白髯,唱念做打接近老生的风格),据宋宝罗先生说有以下几出:如《百凉楼》、《溪黄庄》、《叭蜡庙》、《伐东吴》、《九江口》等等(《九江口》的张定边有武生和花脸两种演法,解放后中国京剧院排演此戏,由花脸袁世海演张定边,此后武生演《九江口》的就少了)。黄派的传人有李吉瑞、瑞德宝、马德成、李桂春(李少春的父亲),女演员有恩晓峰(京剧史上第一位女演员,汪派老生,武生宗黄派)、何翠宝。解放后专演黄派的武生演员基本没有了,只有零星的杨派传人串演而已,如高盛麟的《独木关》(该剧被拍成彩色影片,高先生因为有一条好嗓子,所以黄派戏演来得心应手)、李万春的《九江口》、王金璐的《潞安州》、《翠屏山》、《叭蜡庙》(王先生去年为南方冰灾赈灾义演,以89岁高龄表演了该剧的片段,也算是梨园界的一件盛事了),黄派戏现在濒临失传,真是一件可惜的事情!

  2 李吉瑞与《独木关》:李吉瑞(1879——1938年),黄月山的弟子,长期在天津演出,享有盛名。《独木关》是黄派武生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武生演白袍薛礼(薛仁贵),剧中“薛礼叹月”的一段【二黄散板】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李吉瑞生前多次灌制过该剧的唱片,《京剧大典》中有所收录,大家可以找来欣赏一下。吴小如的《随笔》写伯老此处将“在月下惊碎了英雄虎胆”误写为“在月下惊碎了英雄苦胆”,我觉得不可信,因为连一般戏迷都知道这句唱词,何况是张伯驹呢?估计是印刷的错误,所以我这里就给改正过来了。据吴先生说,李吉瑞的艺术不如瑞德宝、马德成、李桂春等人(不过这当然是以高标准来要求的)。老生名家高庆奎也反串过《独木关》,并由武生大家尚和玉配演花脸安殿宝,曾经轰动一时(下图为李吉瑞便装照)。

http://img.bimg.126.net/photo/fb8qCUJP3H_NHJ7-X2SXPg==/5114400326849711253.jpg

(四)

燕子身轻水不沉,念来口白尚乡音。

不平路遇多扶弱,疑是当年出绿林。

    武丑张黑,身段矫捷,惟念白仍多乡音,似为京东人。性豪侠。相传腊东封箱,彼还家,路遇数盗徒拦截一商人,彼将数盗徒打跑,救护商人上路。人疑其为出身绿林而隐于伶者。

   注:张黑,本名张占福(约1854——1924年),生于河北南皮,在一个乡下科班学河北梆子文武丑兼演京剧老旦,后来到北京搭入玉成班,经常陪黄月山演戏。晚年在天桥“歌舞台”小戏园自挑头牌以武丑戏演大轴,上座率经久不衰(叶盛章以武丑挑班,组建金声社是在张黑之后几十年的事情了)。张黑因为家乡临近吴桥(中国的“杂技之乡”),从而他学会了许多杂技表演技巧,再加上他本人练过武术气功,他的戏里有很多绝活是旁人无法匹敌的(张黑早年练功非常刻苦,他经常在乡下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绑在大车后面,在车后面练习走“矮子步”,下过这样的苦功到台上演还不很容易么),他的拿手戏有《盗银壶》(这出戏灌过唱片)、《巴骆和》、《战宛城》、《九龙杯》、《溪黄庄》、《连环套》、《时迁偷鸡》、《大卖艺》、《铜网阵》、《卧虎沟》等等,均有独到的地方。他还演过一出反映烟片危害的戏《烟鬼叹》,说明他的思想还是很进步的。但是他的表演存在两个缺点,一是“死盖口”(就是他演戏的台词必须是固定的,他在台上不能所及应变)、二是河北乡音非常浓重(所以张伯驹说他“念来口白尚乡音”)。张占福的绝技由于难度太大,所以后继无人(下面就是张黑的一张剧照)。

http://img.bimg.126.net/photo/acVUpT8ubfs_UME_8oDgjA==/3725884266736076349.jpg

(五)

天仙丹桂市东西,文物全班角色齐。

许处专能袍带戏,传人应是白文奎。

     天津南市大街为最热闹场所,下天仙茶园在其东,丹桂茶园在其西。有一戏班经常于两园演出,老生为白文奎,武生为薛凤池,旦有时为坤角,亦有时为梆子旦角。当时袍带老生汪桂芬派外,更有许处派,皆字正音长,绝少花腔。白文奎乃传许(荫堂)处之一派者也。

      注:  许处:过去票友下海,艺名多带一个“处”字,比如许荫棠称“许处”、孙菊仙称“孙处”、龚云甫称“龚处”等等。许荫棠(1852——1918年),出身粮行,后下海从艺,攻老生,多演张二奎一派的戏(奎派以扮演雍容华贵、气度端正的“王帽戏”著称,比如《打金枝》、《金水桥》、《大登殿》等等),唱腔平直朴实,不尚花腔,人称“许大嗓”(但据刘曾复先生说许荫棠的唱法还是接近谭派,只是因为他总演一些“王帽戏”,故而就被认作是奎派老生了。刘先生这样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许荫棠的《上天台》唱片就和谭鑫培一派相同,唱“人辰辙”,而“奎派”该剧是唱“江阳辙”的,可做为刘老说法的佐证),谭小培就曾经拜许荫棠为师,故而谭小培演“王帽戏”颇有功夫(伯老此处说的“袍带戏”,我估计就是“王帽戏”,起码是演朝中重臣的角色,对演员的身份气度都有很高的要求),下图就是许荫棠的便装照。

http://img.bimg.126.net/photo/chGSfrww8QpWH5rJT4z4dQ==/4001166793959094182.jpg

      薛凤池:薛凤池是著名武生,武功、扮相都不错,可惜嗓子不好,不耐重唱。青年时在山东济南演出,因为他演戏肯卖力气,所以得了个“舍命薛”的绰号,中年以后到天津,在升平戏院和尚和玉合作演出,如《英雄义》、《神亭岭》、《对刀步战》(这是一出昆曲戏)等等,都是难得一见的好戏。

        4 白文奎:二十世纪初天津著名老生,但据吴小如说白文奎的戏路和许荫棠接近,但水平远不及许,有“声宏”而无实。白文奎有多种唱片传世,但都不太常见。

        5 汪桂芬(1860——1906年),艺名“汪大头”。京剧老生“后三鼎甲”之一,他是程长庚晚年的琴师,所以唱法上接近于程晚年。汪桂芬性格古怪、桀骜不驯,很早就去世了。他常演的戏并不多,但是每出都有独到的地方,如《文昭关》、《让成都》、《取帅印》,还能演老旦戏,如《游六殿》、《钓金龟》、《遇皇后》等等。他的嗓子高亢浑厚、利用丹田音和脑后音,其唱腔激昂雄劲,善于表达悲愤慷慨的情绪,演唱悲剧性故事或悲剧性人物时,着力突出其壮美的一面,而不是只单纯强调其悲凉凄苦的感情。由于汪桂芬去世较早,留下的资料稀少(他曾经灌过蜡筒,但汪桂芬是否有真唱片传世也是一个疑问),而且演唱难度大,所以传人稀少,后学者只有王凤卿(虽然他是汪桂芬亲传,但二人却以兄弟相称)和邓远芳、郭仲衡等数人而已,现在汪派已经失传了(张伯驹这里所说的袍带老生恐怕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说他们都是以唱功见长的老生,而做工、身段就差了,所以以这种王帽戏见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