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便说说(55):重看京剧《锯大缸》有感

(2015-03-10 09:07:16)
标签:

京剧

锯大缸

徐碧云

宋德珠

视频欣赏

分类: 名剧欣赏
  

      我五年前发过一篇博文,题目是《从50多年前看徐碧云演出《锯大缸》说起》( 链接为 http://blog.163.com/tangbianluo_2008a@126/blog/static/1391914132010557515961/)。今天在此文基础上又作一番修改,视频又添加进去一些新的,就成为这篇博文,算是重发吧!

(一)徐碧云印象

     儿时看过的戏记忆最深刻,特别是那些几乎被遗忘的名家,演出的当今舞台上很少见到的戏,更会让你记一辈子。我解放后曾看过徐碧云先生之《锯大缸》,至今记忆依旧,每每想到他,就能想到他演《锯大缸》时的景象。徐碧云(1903~1967)何许人也?他曾是与梅、尚、程、荀齐名的京剧男旦,当年评选“四大名旦”差一点没有进入“前四”,只与梅、尚、程、荀并列入京剧“五大名伶”(也有说成“五大名旦”的),足见他当年的实力。

     解放后他50来岁,曾带着以他名字命名的“徐碧云京剧团”到开封演出,我有幸看到他演出的《锯大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天他儿子及儿媳演的《凤还巢》作为垫戏,而他演出的小戏《锯大缸》则作为压轴戏。这出戏虽短,但却能展示他唱念做打各方面的非凡技艺,全方位地凸显出他名旦的风采。尽管他体态显得消瘦,扮上戏颧骨突出,一眼便能看出是一位男旦。但他身段优美,台步轻盈,依靠朴实无华的唱腔和表演,通过与小炉匠的调侃,尽显出王大娘的风骚与妩媚。后半场的武打戏他又一身武旦装扮,一招一式,都很规范,干净利落,不时引起阵阵掌声。

(二)《锯大缸》是出什么样的戏?

     那时我年龄小,弄不清风情万种的王大娘,为什么到后来却遭到天兵天将的追杀?这个问题由于手头缺少资料,所以一直找不出答案。直到五年前我写那一篇博文时,从网上才看到了相关资料,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

     关于这出戏的简介,百度一下其结果为:《锯大缸》 ,剧目。一名《百草山》,又名《大补缸》、《百鸟朝凤》。见《钵中莲》传奇。      

     剧情梗概:百草山中旱魃化身王家庄王大娘(殷凤珠),取死人噎食罐炼成黄磁缸,用以抵御雷劫。后为巨灵神撞裂,王觅人补缸。观音乃遣土地幻作补锅匠人,假作修锯,故意打碎其缸。旱魃怒欲加害,观音请天兵天将斩除旱魃。      

     原故事系奉化窑工王合瑞漂流在外,为窑户李思泉收留,其妻殷凤珠与捕快韩成私通;韩奉差出行,往别殷氏,殷赠金钗;韩适经王合瑞窑借宿,王得灶王托梦,知其情,套问得实,杀之而以其尸烧作瓷缸持金钗回家,责问殷氏;殷氏羞忿自尽。殓后化为僵尸,拜月炼形,灶神、门神欲拿之,殷氏皆赖缸作抵御。韩成魂因缸坏,求殷补缸,缸为土地打碎,殷受雷殛。

     全本有演出者,徽剧有《百鸟朝凤》,川剧有《大补缸》(又《百草坡》),秦腔有《钉缸》,河北梆子有《王大娘锯缸》,豫剧有《王大娘钉缸》,楚剧有《补缸》,汉剧、湘剧都有此剧目。

     剧情简介中有迷信色彩,什么“旱魃”,什么“噎食罐”等等,这些年轻人很少知道的,戏曲中已做了淡化,可以不必去管它。看京剧《锯大缸》,旱魃化身还是很美的!

http://img3.xiangshu.com/Day_131124/73_732854_0651978aa1ce68f.jpg

前半场:王大娘原来以京剧中玩笑旦(属花旦一类)应工带有几分妖艳和妩媚

(三)京剧《锯大缸》何以还受欢迎?

   《锯大缸》在我们河南已经失传了,豫剧、曲剧中有演出,但掐去后面的武打,前面“锯缸”一场加以扩充,演绎出生活气息浓郁的小戏(见我后续博文)。在京剧舞台上仍可以看到它的演出片段,许多京剧武旦常在戏曲大赛上作为参演剧目,主要是为了表现武旦的摸爬滚翻的武功基础,和一系列“打出手”的技巧,但对前面精彩的唱做表演显示的不够。这出戏能够延续在今天,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一是它虽然讲的是妖魔鬼怪的故事,但丝毫没有“妖魔化”倾向。讲鬼不见鬼,说妖没有妖,妖怪也有几分妩媚妖娆,有几分可爱之处,当然最终被识破而受到了惩罚。这有点像《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像《火焰山》中的牛魔王的老婆,像《画皮》中的那个女鬼。故事告诫人们,人世间丑恶的东西总善于伪装,千万不要被其“美丽”的外表所蒙蔽。同时这出戏也张扬了中国戏曲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永恒主题,使得这出“惩恶扬善”的戏,到今天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二是唱腔和表演清新自然,别具一格。这出戏和京剧《小放牛》、《小上坟》一样,唱腔不用“西皮”,也不用“二黄”,用的是一些民间小调。这出戏的前半部分王大娘和小炉匠的演唱用的都是“云苏调”,每一句后面都加有衬腔(有时用乐器奏过门代替),简单朴实,韵味清新,很是好听。另外唱词上也有别于一般京剧比较雅致的风格,使用了通俗、幽默的民间语言,似唱似说,唱说交替,使观众一听即懂。加之演员口齿伶俐、节奏鲜明的演唱,特别是王大娘的道白也采用了花旦的京白,声音清脆,吐字如珠,语调明亮悦耳,轻快欢畅,成为这出戏的一大看点。

    我们用其中一个小片段加以说明。

王大娘:(唱)

【云苏调】王大娘出绣房,忽听门外响叮当。

          用手开开门来看,原来是锢炉锅小匠。

土 地:(白)锯锅哟!锢炉锅!

王大娘:(白)哎!干什么的?

土 地:(白)你问俺,俺是小炉匠。锯盆、锯碗、锯大缸,外带着锢炉锅。

王大娘:(白)小炉匠啊?

土 地:(白)可不是么! 

王大娘:(白)正找你呢! 

    短短几句,把两个人物的神态刻画的惟妙惟肖。戏中也不乏诙谐、调侃的成分,增强了喜剧效果,也增加了这出戏的明快色彩。

    三是刻画人物准确,没有简单的“脸谱化”。主要角色王大娘具有双重性格,她是妖怪,戏中的她却布衣素装,叼着长烟袋,有下层妇女的粗俗和自然。在与小炉匠讨价还价时,还不时显露出刁泼蛮横;同时她又是妖怪所变,又故意显露出妖艳和妩媚。即使对不屑一顾的小炉匠,因为求他“锯缸”,所以又故意卖弄风骚,把个风情万种的女子刻画的栩栩如生,始终在人与妖之间游离,显示出创作者人、妖合一创作理念。但她的“妖缸”被打破后,立即凶相毕露,翻脸不认人,来了个川剧中的“变脸”,突然要杀土地爷装扮的小炉匠。在这样一出小戏中,前后两场戏,两个行当,两身装扮,两种性格,在京剧中也是不多见的。王大娘这个艺术形象也体现出美学思想,看着也不使人厌恶,我想这正是这个戏曲的魅力所在。

     其四,武打场面宏大,技巧高超。戏中王大娘年龄并不大,前半截应该是以玩笑旦(花旦之一种)应工,而后半截是以武旦应工。后半截基本让观众看的是精彩的武打,与京剧武旦戏《泗州城》、《雁荡山》的开打场面不相上下,能全方位地表现武旦的各种技巧,既有规范严谨的“对刀”,又有翻扑惊险的群体“挡子”,还有风格独特的“打出手”,也有边打边逗的滑稽开打,集体打,把舞蹈、杂耍融为一体,充满了传统戏的欢乐色彩,令观众从中能解除一天的疲劳,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

http://img3.xiangshu.com/Day_131124/73_732854_b38f8cb72ecd324.jpg

后半场:王大娘又是武旦装扮,武打功夫样样了的

    这出小戏多层次地展示了京剧的唱念做打各种技艺,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应该是值得一看的好戏。唯独不足的是,对故事情节交代得不够清楚,让观众(特别是刚入“戏曲门”的青年观众)看过戏后不知所云,看不出这样漂亮的女子,为什么最后受到责罚。如果戏曲专家们能在这个地方有所改动,让观众既能够看得懂,又保留了王大娘亦人亦妖的形象,那就太好了。

 (四)京剧《锯大缸》视频欣赏

      比徐碧云先生小15岁的宋德珠(1918——1984)先生,著名京剧武旦,京剧“四小名旦”之一。按梨园排序,应该比徐碧云至少晚一辈。他也演《锯大缸》,并且知名度比徐老先生还高。是师承,还是其他原因?我仅是个戏迷,说不清楚个中缘故,不敢妄加评介。
     就先看京剧《锯大缸》音配像吧,宋德珠原声唱腔,由他的女儿宋丹菊配像。

     上一段只有6分半钟的视频,是根据被誉为京剧“四小名旦”之一的宋德珠先生在1938年灌制的唱片,由他的女儿宋丹菊在“京剧音配像工程”中配像而录制的。虽仅仅是个片段,更看不到精彩的开打,但它让我们听到了宋德珠先生在70多年前的声音(尽管受当时录音条件所限,且又保存年代比较久远,声音质量不太好),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另外,宋丹菊上装后扮相依旧俏丽,动作仍然潇酒,真看不出她竟然已有六七十岁的高龄! 

 

 

 

1、京剧《锯大缸》 宋丹菊主演


2、京剧 锯大缸 陈宇饰王大娘(陈宇是宋丹菊的弟子)

3、视频: 《锯大缸》“王大娘闷坐在上房”—冯蕴主演

【附后】视频: 2012年安徽省梆戏 折子戏《锯大缸》

      这个段子比较完整,与京剧比较相近。

                                                                              (2915年3月10日唐小宝整理后重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