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说家查尔斯·切斯纳特

美国小说家查尔斯·切斯纳特
美国黑人作家查尔斯·切斯纳特(Charles Chesnutt,1858-1932),美国小说家。生于克利夫兰,成长于北卡罗来纳州, 祖父是白人,父母都是自由的黑人,他自己外表上几乎看不出是混血儿。切斯纳特只读到小学毕业,此后靠自学成才。1877年他在北卡罗莱纳教过书,到北卡政府开办的黑人师范学校任教,三年后成为该校的校长,此后他又通过了律师会考,办起自己的法律事务所,并且颇为成功。切斯纳特从童年时期就梦想当作家。但他的文学生涯开始于《大西洋月刊》,切斯纳特写作生涯不长,著有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十余部。
切斯纳特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黑人作家之一。“他是第一个在白人读者群里一炮打响的黑人作家”(Oates,2013:173),标志着黑人文学在美国主流文学中崭露头角。是世纪之交时期最著名的黑人小说家,是黑人文学的重要开拓者。
出版于1900年的《雪松后的房子》是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在小说中他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美国南部内战以后到二十世纪初的种族关系问题,旨在揭示美国种族问题的实质、唤醒社会良知,以期早日实现种族平等。本文从社会历史批评角度,以法国批评家泰纳(Taine,1820-1893)的“三要素”为切入点分析《雪松后的房子》,主要探讨二十世纪之交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问题及其成因。论文主体部分每章节依据泰纳的“三要素”中“时代”、“种族”和“环境”三种要素为主线,分析文本中的黑人形象、白人形象、黑白混血儿形象。短篇小说集《巫婆》(1899年,41岁)出版后,被认为是当时最优秀的作品。作者对黑人生活,观察入微。尤其善于刻画黑人内部矛盾。
他的第二部短篇集《青年时代的妻子》,写的全是肤色界线问题。作者认为“混血问题更复杂,更难于处理。”1900-1905的五年间,他写了三个长篇:《杉林后面的屋子》、《传统的精髓》、《上校的梦想》。深入地探讨了上世纪末美国南部的种族关系。
他还写过美国黑人解放运动的杰出领袖《道格拉斯传》。
1928年(70岁),他因为“创造性地描绘美国黑人生活与斗争”,获得了斯平根金奖。
2008年1月31日,美国邮政发行了一套一枚的“美国杰出黑人系列,作家查尔斯·切斯奈特肖像不干胶自贴票”纪念邮票。见第一页右上角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