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戏剧作家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俄罗斯戏剧作家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 |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Островский ),1823年3月31日出生在莫斯科小奥尔顿卡街(现改名为奥斯特洛夫斯基街)。父亲是法官,退休后,从事商业活动,家中来往的大多是商人。1840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入莫斯科大学攻法律,1843年肄业,1843~1851年先后在“良心法院”和商务法院任书记官。在法院工作期间他开始写作。1847年发表剧本《破产者》的片断,引起文坛注意。全剧写成后,用《自家人好算帐》的剧名于1850年正式发表在《莫斯科人》杂志上,受到进步文坛的赞美,但警察厅却禁止上演,到1861年才得以公演。从此以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几乎每年都有一部或几部作品问世。
奥斯特洛夫斯基除了进行创作外,还翻译过不少外国剧本,其中有莎士比亚,W.、戈齐,C.、哥尔多尼,C.、塞万提斯萨维德拉,M. de等人的作品。他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1865年,他发起成立了莫斯科演员联社。1870年,由他倡议组织了俄国剧作家协会。经他和鲁宾斯坦多方努力,于同年创办了演员训练班,培养了萨陀夫斯基、萨陀夫斯卡雅、马克歇耶夫等一群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在他的倡议下还创办了模范人民剧院。
1886年1月,奥斯特洛夫斯基被任命为莫斯科各皇家剧院的艺术总管理人。但还未能充分展开他对于剧院制度的改革和戏剧艺术的提高,便于6月14日在谢雷科沃(现为柯斯特罗姆州奥斯特洛夫斯基区)逝世。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创作年代,正逢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他的作品反映
![]() Su1258-1260【1948.4】“俄国戏剧作家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诞生125周年”3全3-1《奥斯特洛夫斯基肖像》 |
|
![]() Su1258-1260【1948.4】“俄国戏剧作家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诞生125周年”3全3-2《奥斯特洛夫斯基肖像》 |
|
![]() Su1258-1260【1948.4】“俄国戏剧作家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诞生125周年”3全3-3《奥斯特洛夫斯基肖像》 |
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变化。他自己曾说,他是遵循果戈里的创作道路的。他坚持揭露社会的不良风气,用讽刺的笔触来描绘当时社会的众生相。于是初露头角的商人阶层的粗暴和幼稚,新兴资产阶级和蜕化中的农奴主、地主的虚伪奸诈、残酷无情,贵族和官僚的愚昧、堕落等等,都成为他剧中人物的特点。早期的作品,如《各守本分》(1852)、《贫非罪》(1853)、《切勿随心所欲》(1854)等,在思想上带有美化俄国宗法制的倾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涅克拉索夫对这些作品提出过批评。随着19世纪50、60年代俄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他的创作进入新的阶段。从1856年起,几乎所有的新作都发表在涅克拉索夫和谢德林主编的《现代人》杂志上。这时期的作品,包括著名的《大雷雨》,具有较明显的暴露社会和暗示革命的倾向,因而受到反动势力的围攻。奥斯特洛夫斯基不得不暂时放下迫切的社会题材,转而写作历史剧。从19世纪60年代末起,又重新面对现实,并出现了创作的高潮。从1868年一直到80年代初,他的作品大都在涅克拉索夫和谢德林主编的《祖国纪事》杂志上发表。包括讽刺喜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内的一系列剧本,对农奴制残余中蜕化出来的新型实业家和欧化商人进行了嘲讽。稍后的诗剧《雪女》(1873),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没有陪嫁的女人》等几个剧本描绘了才能卓越的俄罗斯妇女在当时虚伪、自私的社会中备受摧残的悲剧命运。
![]() |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全部剧作,按其内容的性质和人物所属的阶层,大体可以分5大类。
1.
描写商人生活的剧本:
2. 关于人民生活的剧本:《切勿随心所欲》(1834)、《闹市》(1865)等。在这些剧本中,作者描写的是从农民转变为小商人、小市民的一些人。他们保持着民间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剧本有些类似民间文学作品,具有民歌风味,曾被改编为歌剧。
3. 描写小官吏生活的剧本:《穷新娘》(1852)、《肥缺》(1857)、《深渊》(1866)、《贫人暴富》(1872)、《富新娘》(1876)等。
4. 表现所谓“社会头面人物”的剧本:《意外事》(1851)、《女弟子》(1851)、《性格不合》(185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1868)、《来得容易去得快》(1870)、《森林》(1871)、《血 饭》(1874)、《狼与羊》(1875)、《没有陪嫁的女人》
(1879)、《名伶与捧角》(1882)、《美男子》(1883)、《无辜的罪人》(1884)、《世外事》(1885)等。(1879)、《名伶与捧角》(1882)、《美男子》(1883)、《无辜的罪人》(1884)、《世外事》(1885)等。这些剧本揭露了贵族地主和社会名流们的丑恶灵魂。
5. 历史剧:《柯兹玛扎哈罗维奇米宁苏霍鲁克》(1862)、《僭主德米特 里与瓦西利隋斯基》(1866)、《土辛诺》(1867)等。奥斯特洛夫斯基写历史剧是逃避现实,抵御迫害,但主题是积极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此外,还有与索洛维约夫合写的《别鲁根的婚事》(1878)、《蛮女人》(1880)、《有光无热》(1881),与聂维仁合写的《妄想》(1881)。
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剧本应该是为全体人民而写的”。戏剧比其它一切文学作品更接近广大人民。舞台上演出的戏,要写得强而有力,要有巨大的戏剧性和热烈的真诚的感情,要有生动而有力的人物。在所有俄国古典作家中,他的剧本占演出剧目的绝大多数。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写人民的生活,为人民写作,丝毫不会降低戏剧文学的价值,相反,“它可以增加它的力量,使它不致庸俗和堕落;只有那真正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作品,才能永垂不朽。这样的作品,迟早总会被别的民族,而最后被全世界所理解和欣赏”。
奥斯特洛夫斯基每写一部剧本,都要对他所描写的事物作深刻的观察和周密的思考,并搜集充分的资料。他写剧本之前,不仅开列剧中人物名单,而且还开列谁适合扮演什么角色的名单。他所写的人物的性格的惯用的语言都有活的模特。在写作过程中,也常常更换扮演者,使之更相适合,从而使特定的演员最能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奥斯特洛夫斯基塑造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妇女形象,使女演员们能发挥各自的特点并取得成功,使她们拥有自己的剧目,因此许多女演员特别爱戴这位剧作家。
奥斯特洛夫斯基重视台词的表现力。他的剧本对白清晰动听,语言优美。他能掌握舞台上的位置和调度,能恰到好处地安排演员上下场,这就使他的剧本演出具有很高的戏剧性。奥斯特洛夫斯基常把西欧名家的剧中人写进自己的剧作,使之更易于为俄国演员和观众所接受。例如,把莫里哀《吝啬鬼》(一译《悭吝人》)中的守财奴阿巴贡写进他的《贫人暴富》;把小仲马《私生子》中的女裁缝的儿子写进《无辜的罪人》,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排戏过程中,他经常听取演员的意见,修改自己的剧本。《大雷雨》中卡杰林娜关于自己少年生活的独白,就是根据第一个扮演卡杰林娜的女演员柯西茨卡雅的自述补写进去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创作在俄罗斯文学和戏剧中具有珍贵的美学价值。俄国的重要评论家和作家﹐如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冈察洛夫﹑普列汉诺夫﹑卢纳察尔斯基等﹐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奥斯特洛夫斯基以高度的评价。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一位熟悉俄国生活的人﹐是人类心理的天才描绘者﹐性格描写的巨匠。他说﹐奥斯特洛夫斯基能抓着生活的实质﹑时代的脉搏。他把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大雷雨》之前的许多剧本中所描绘的俄国生活﹐称作黑暗王国的形形色色。把论述这一问题的文章题名为《黑暗王国》﹐这是俄国社会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大雷雨》一出现﹐杜勃罗留波夫就立即写出一篇新的文献性论文《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他认为《大雷雨》女主人公卡杰林娜在宗教迷信﹑封建势力﹑愚昧习俗等层层压迫之下﹐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抗议。她的投河自尽﹐标志着在俄国革命日益成熟的形势下﹐一个善良﹑美好的女子终于忍无可忍﹐跨出空谷足音的一步﹐这是革命巨浪即将到来的先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曾在俄国舞台上广泛上演﹐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俄国演员。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名作《大雷雨》,为我国人民所熟悉,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话剧舞台就上演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名作《大雷雨》,是著名演员赵丹和蓝萍(即后来成为毛泽东夫人的江青)主演。
前苏联多次发行戏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邮票:
早在1948年4月,前苏联就发行过一套三枚的“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诞生125周年”纪念邮票,见第二页右上角所示;
1959年4月,前苏联发行的一套七枚的“俄国作家”中,就有一枚是“亚·尼·奥
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剧作,
1973年2月。前苏联发行的一套三枚的“俄国文艺活动家”绘画邮票中,第三枚是《俄国戏剧家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