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歌剧作品《费德里奥》(Fidelio)

贝多芬的歌剧作品《费德里奥》(Fidelio)
![]() |
贝多芬唯一的《费德里奥》作为歌剧作品成功与否另当别论,但从音乐论,它真实地反映了贝多芬的精神面貌。
贝多芬是书写不完的,他是天庭的咆哮者,是音乐中的普罗米修斯,扼住了不曾向任何人或神低头的命运的咽喉。
献身于人类的奋斗,没有一位作曲家比他做得更透彻。巴哈醉心创作,更多是出于荣耀上帝,莫扎特则出于天才的洋溢(也因为他要吃饭),惟有贝多芬,是为了完成一种悲壮的英雄性。
他留下了任何一名作曲家都不曾创造的强有力的音乐:9首交响曲;5首极受欢迎的钢琴协奏曲;1首世界公认的伟大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32首钢琴奏鸣曲;6首弥撒曲……唯一的一部歌剧《费德里奥》(Fidelio)
歌剧《费德里奥》不是特别流行,但那史诗般宏伟的音乐,是对真理和自由的讴歌,总是让人热血沸腾。
《费德里奥》的内容很简单:贵族唐弗罗雷斯坦含冤入狱,妻子列奥诺拉为营救丈夫,女扮男装化名为“费德里奥”潜入监狱,经历了无数苦难后,终于使丈夫幸免于难,冤屈得以平反。
1805年,作品首度公演,被认为是沉闷和罗曼蒂克的混合体,经一校二校三校后的大幅度修改,1814的演出才算成功,这前后已消耗掉贝多芬9年时间。
很显然,这部作品不具备什么开创性意义,可是在谈到贝多芬的艺术时不能不提《费德里奥》。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这部歌剧始终如一地忠于贯穿贝多芬在创作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其思想内容在许多方面和贝多芬交响曲的内涵与意向是相符的,末场的大合唱采用后来被贝多芬用于第九交响曲的席勒诗句其实并非偶然。
《费德里奥》作为歌剧作品成功与否另当别论,但从音乐论,
![]() |
贝多芬对这部生命中唯一的歌剧一直非常珍惜,在他一病不起时,还念念不忘说:“它使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也给我带来最多的悲伤,正因如此,我对它有说不出的怜爱。”
|
《费德里奥》的唱片录音很多,1970年,为纪念贝多芬诞辰200周年,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受邀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联合演出的版本堪称经典。
伯恩斯坦是品味十足的指挥家,魅力从1940年代一直风靡到1980年代,那狂放不羁的指挥风格,使他成为当时唯一能够与卡拉扬齐名的世界级指挥巨星。他指挥的《费德里奥》,是他进入歌剧领域“最成功的冒险之举”。
出于对歌剧主旨——不平等、专制、终极自由的强烈共鸣,伯恩斯坦以厚实而有深度的音乐架构力,树立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标杆。论演绎上的权威性和激励听者想象的调度力,是连卡拉扬也追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