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的歌剧作品:《唐·卡洛斯》

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的歌剧作品:《唐·卡洛斯》
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的歌剧创作进入成熟阶段,他的重要代表作《弄臣》(一译《里戈来托》,1851)、《游吟诗人》(1853)、《茶花女》(1853)、《西西里晚祷》(1855)、《假面舞会》(1858)、《唐 · 卡洛斯》(1867)、《阿依达》(1871)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与早期历史题材的英雄歌剧相比,成熟时期的歌剧,不仅对人物有性格和心理状态有比较深刻细致的刻画,并且把性格的刻画和情节的展开紧密地联系起来,音乐的布局和结构也有了显著的变化,逐渐变得灵活、有机,一气呵成,管弦乐也改变了它的从属地位,起着积极的作用。 他的歌剧在当时不仅欧洲各国的大剧院中上演,而且在小剧院、酒店、花园、街头巷尾中,常常也听到他的歌剧中的旋律在回响。因此,人们常尊称他为“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威尔第的一生共写了二十六部歌剧,被誉为“歌剧之王”。
威尔第的歌剧《唐 · 卡洛斯》在他的全部歌剧创作中无论从场面、曲折且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还是众多极富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来说,都是属于重量级的扛鼎之作,也是极富野心之作。歌剧改编自德国诗剧作家席勒的同名剧作,属于当时盛行于欧洲剧坛的大歌剧风格。从某种角度来说,《唐 · 卡洛斯》是这位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家最伟大的一部歌剧。之所以说《唐 · 卡洛斯》是一部野心之作,首先是故事内容过于庞大(这部歌剧差不多是将两部歌剧的内容挤在一部歌剧的躯壳之中)。
|
其次在于这部歌剧中充满各种各样的感情:男女之间、朋友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国与国之间,以致教会与世俗国家之间的矛盾、感情纠葛,而所描绘出来的深刻、感人和震撼程度,更是威尔第艺术生涯巅峰时期的最出色的一部作品,讲述了发生在17世纪西班牙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戏剧化地展现了年轻恋人、父子、母子间的复杂情感,与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颇为相似。
这位唐 · 卡洛斯生活于16世纪,他的父亲是西班牙的国王菲利普二世(1527-1598),也就是布罗代尔的名著《地中海和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标题里的人物。菲利普二世是西班牙历史上的著名国君,事功累累,一生致力于天主教的“胜利”。菲利普二世先后有四任妻子,其中第三任是法国卢瓦尔的伊莎贝拉公主,结婚时年仅15岁,而这位公主,之前已经与卡洛斯订亲,这个悲剧就是这么上演了。卡洛斯从小就郁郁寡欢,经此一变更有精神失常之象,而他一直同情西属尼德兰地区的新教徒,亦为他的父亲所不容。爱情纠葛和政治的矛盾混在一块,1568年卡洛斯被父亲以谋反罪名监禁,不久神秘死亡,坊间盛传其被毒杀。之后不久伊莎贝拉也在宫中猝死。
1967年9月26日,匈牙利邮政发行的一套八枚的“世界著名古典歌剧”纪念邮票,其中包含世界各国著名音乐家的歌剧作品,其中第六枚的图案就是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唐·卡洛斯》第一幕的一个场景,见第二页左上角所示。
1969年5月23日,奥地利邮政发行了一套八枚的“奥地利国家歌剧院成立100周年,歌剧剧目表演”小版张,其中第四枚就是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唐·卡洛斯》的剧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