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爱森斯坦
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 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爱森斯坦(1898~1948) |
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爱森斯坦(1898~1948)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 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艺术学博士、教授。
爱森斯坦1898年1月22日生于拉脱维亚利福尼亚省里加,1948年2月11日卒于莫斯科。小时候便对音乐和诗歌特别喜欢的他,却由于家庭的原因攻读了建筑学。他曾进入圣彼得堡土木工程学院求学,后转入美术学校。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浪潮涌来,激情澎湃的爱森斯坦放弃学业,参加红军。在前线参与构筑防御工事,同时致力于文艺活动。先后担任绘景师,布景设计师和剧团导演,早年的戏剧实验经验为他今后电影事业打下了基础。不过,也因为建筑学的关系,才促使他提出电影蒙太奇理论和电影结构问题。1920年到莫斯科第一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工人剧院工作。他以美工师和导演的身份参加了根据J.伦敦的小说改编的话剧《墨西哥人》的演出。1921~1922年,他进入由B.梅耶荷德指导的高级导演班学习。在他导演的话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他把各种喜欢的元素糅杂在一起,形成了“杂耍蒙太奇”。1922年,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引起了长期的争论,爱森斯坦是电影蒙太奇原理的奠基人,因此享有“现代电影之父”的美称,并对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起这位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人们就会联想到蒙太奇。确实,作为蒙太奇电影理论的开创者与奠基者,爱森斯坦对电影的贡献和对电影发展史的历史性改变是无人企及的。具有天才气质的他,犹如爱因斯坦一样,智慧而敏锐。
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爱森斯坦第一次运用蒙太奇手法导演的《战舰波将金号》电影广告 |
爱森斯坦在1924年转入电影界,导演的第一部影片《罢工》(1925)被《真理报》看作是“第一部真正无产阶级的影片”。他用“杂耍蒙太奇”、群众场面、类型演员、外景拍摄代替了先前电影中一般的“情节”、个别主人公、明星表演和布景,体现了他的纪实风格。1925年,为纪念俄国1905年革命,爱森斯坦第一次运用蒙太奇手法导演了影片《战舰波将金号》。这部电影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惊人的独特性,轰动世界影坛。《战舰波将金号》开创了世界电影的新纪元,影片《战舰波将金号》(1925)进一步发展了《罢工》的思想主题倾向和美学原则。影片塑造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群众的综合形像。影片中的石狮子、敖德萨阶梯等等一系列场面,成为世界电影的经典。27岁的爱森斯坦也由此而名扬四海。一部《战舰波将金号》引领多少人走上电影之路。在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上,《战舰波将金号》被评为电影问世以来12部最佳影片之首。
为纪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周年,他接受了拍摄影片《十月》的委托。在这部影片中,他使用了理性电影的原则。不仅再现了1917年
2~10月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并且揭示了这些事件的含义。1950年,该片配上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重新走上了世界银幕。1928年以后,他又继续完成了被《十月》中断了的影片《总路线》,修改后
以《旧与新》(1929)的片名上映。这是苏联第一部表现农村合作化的影片。
他对纪录电影的热衷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1929~1932年他同摄影师Э.К.基赛、助理导演Г.В.亚力山大洛夫一起出访欧美。他在法国拍了一部短片《感伤曲》(1930),试验了声画对位法。1932年在美国作家U.辛克莱的资助下,去墨西哥拍摄了纵贯墨西哥2000年历史的史诗片《墨西哥万岁》。《墨西哥万岁》尽管是纪录片,但同样以蒙太奇手法著称,各种怪异的镜头结合在一起,产生了隐喻的作用,暗含对玛雅文化告别的意思。影片好比纪录版的《耶稣受难记》,宏伟、隐喻、触及古老文明的底线。120分钟的电影在当时是个比较长的电影,影片分成六个章节。
在这部影片中,他探索了单镜头画面的运动、节奏及结构。这部影片的
8万米底片在爱森斯坦生前始终未送到莫斯科。许多人根据它的材料剪辑成《墨西哥风暴》、《悲惨的狂欢节》等10余部影片在世界各地放映。直到1979年,到他去世后40多年后, 经各方努力,有6万余米胶片集中到莫斯科,才由名导演、爱森斯坦当年的助手亚历山大洛夫剪辑成完整的影片,这一部伟大的纪录片,让爱森斯坦攀上电影艺术的高峰。尽管我们不完全明白他所表达的意思,但无疑中了“蒙太奇的陷阱”。在1979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金质奖。
因为题材选择为好莱坞所不容和电影的资金问题,现实的压力使他难以再继续拍片。直到压制他的领导下台,他得以返回莫斯科,1932年回国后,他在莫斯科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任教,他制定的导演实习课方法,为电影导演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爱森斯坦导演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电影海报
|
他在拍《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时,将影片的叙事结构同古老的传说、民间故事联系起来,将影片的映像处理同古俄罗斯的壁画及建筑艺术交织起来,又将这两者同普洛科菲耶夫的音乐进行对位的或对应的结合。其中冰湖大战一场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3集片《伊凡雷帝》(第一、二集,1945,第三集未完成)是他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在对伊凡雷帝的解释上他从А.С.普希金的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中汲取了灵感,而在结构上则借鉴并超越了世界经典艺术家们的经验。他拍摄的《伊凡雷帝》大获好评,而影片第二部却因有借伊凡雷帝的残暴讽刺斯大林之嫌遭到封杀,爱森斯坦被召到克林姆林宫受到斯大林接见并受到警告。这部多声部的影片,特别是近卫兵宴会的场面以及第二集的声音色彩蒙太奇,都使它成为世界电影的高峰之一,并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爱森斯坦的电影理论,在影片的总体结构、蒙太奇、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及电影史等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的研究。此外,他关于艺术激情的本质、艺术方法、接受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论遗产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苏联出版了《爱森斯坦文集》(6卷);世界各国的电影界对他的艺术理论都给以相当的重视。 爱森斯坦的电影理论著述一部部在国外出版,而他的许多影片却没能完成。可50岁生日刚过,他因宿疾发作,那颗锲而不舍、执著追求的心脏骤然停止了跳动,一代天才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