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电影演员伊佐尔达·伊兹维茨卡娅
苏联电影演员伊佐尔达·伊兹维茨卡娅(1932-1971) |
1932年6月21日,伊佐尔达·伊兹维茨卡娅出生于下诺夫戈罗德州捷尔任斯克城。
1950年夏天,伊佐尔达从捷尔任斯克中学毕业,随后她瞒着家里人来到莫斯科,向全苏国立电影学院学习递交了入学申请。父母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但他们作出一个明智的决定:由着女儿的心思——让她到首都去碰运气吧。看来他们心里头的想法是:丫头一无可取之处,人家肯定不会要她,结果还不是乖乖回到爹妈身边?
然而没过多久,莫斯科寄来了通知书:她被全苏国立电影学院录取了。
伊佐尔达所在班级由Б.比比科夫、О.培若娃指导。还是在电影学院读书的时候她就不止一次登上大银幕,作品包括《勇士》、《惊惶不安的青春》、《第一梯队》(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执导)等等。这些早期作品虽然没能给年轻的女演员带来荣誉,但却为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伊佐尔达·伊兹维茨卡娅与奥列格·斯特里仁诺夫主演的电影《第四十一》电影海报
|
1954年,在影片《第一梯队》拍摄期间,22岁的伊佐尔达认识了同在全苏电影学院学习的20岁的大学生艾德华·布列杜恩--没过多久,艾德华成了她的丈夫。
1955年伊佐尔达.伊兹维茨卡娅从电影学院毕业,这时候导演格利高里·丘赫莱依正在筹拍《第四十一》--这将是鲍里斯·拉夫列尼约夫的小说《第四十一》再次登上苏联银幕。
起初,影片主角--红军女战士玛留特卡和白卫军军官戈沃鲁哈·奥特洛克--的人选是两位影坛新人:叶卡捷林娜·萨维诺娃和尤里·雅克福列夫,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这两位演员都没能参加影片的拍摄工作。
于是,摄影棚里出现了声名赫赫、天下无人不识的的奥列格·斯特里仁诺夫,还有一个谁都不认识的电影学院应届女毕业生——伊佐尔达·伊兹维茨卡娅。事实上,她获得这个角色绝非一帆风顺——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对伊佐尔达的候选资格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让娉婷婀娜、秀丽多姿的伊佐尔达来扮演野性难驯、咄咄逼人的玛留特卡并不合适。然而丘赫莱依的意见与此截然相反,而且他坚持自己的主张,无可动摇。最终艺术委员还是被丘赫莱依说服了,影片正式开拍。
在剧本里,红军女战士爱上了敌人——漂亮的蓝眼睛白卫军中尉,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开拍这么一部电影无疑是冒风险的;就算拍好了,影片也很可能因为通不过审查而无法问世。某些上级领导不能原谅青年导演的冒失鲁莽,他们很不高兴,
伊佐尔达·伊兹维茨卡娅主演的电影《第四十一》镜头之一
|
甚至想把丘赫莱依送交法庭,理由是:凭什么一部电影要花那么多钱?其实他们明明知道,影片几乎全部在沙漠中拍摄,那里天气条件极端恶劣以至于摄制组经常被迫中断工作,经费自然要大大增加。
所幸,丘赫莱依拿出有力的凭据说服了方方面面的人。
伊兹维茨卡娅极为出色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完美地再现了女战士玛留特卡的气质特征、她那突如其来地迸发的爱情——对白军军官的爱情,这爱情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影片于1956年在全国公映,观众争相观看,趋之若骛。
一年后影片被送往戛纳国际电影节参展,在那里同样卷起了一场风暴。法国新闻媒体起初对于苏联电影代表团是不屑一顾的。有一家报纸甚至写道:“戛纳出现了一个来自莫斯科的代表团,其中有个女演员,她那两条腿活象是草原骑兵的腿”(指伊兹维茨卡娅)。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因为伊兹维茨卡娅的容貌决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好莱坞明星。
类似的攻击让年轻姑娘非常难受。多亏了代表团的同志们,其中包括丘赫莱依和斯特里仁诺夫,他们体谅地安慰伊兹维茨卡娅,让她摆脱沮丧、恢复信心。
影片在戛纳展映之后获得极高评价。评委会给它颁发了特别奖:“最具诗意、最佳剧本”奖。
同样,伊佐尔达·伊兹维茨卡娅的艺术才华也得到了应有的评价,她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照片登上了《纽约周刊》等等畅销杂志的封面。没过多久,巴黎有一家咖啡馆开张,它取名“伊佐尔达”
。 载誉回国之后,25岁的明星受到方方载誉回国之后,25岁的明星受到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伊兹维茨卡娅入选苏联保卫和平委员会、苏联青年协会理事会,接着又成为苏联-拉美国家文化协会的成员。很快,伊兹维茨卡娅相继出访巴黎、布鲁塞尔、维
伊佐尔达·伊兹维茨卡娅主演的电影《第四十一》镜头之二
|
也纳、布达佩斯、华沙、布宜诺斯艾利斯……
摄影成为年轻姑娘旅途中最大的乐趣。
短短几年内伊兹维茨卡娅片约不断,她应邀出演的影片大多数是现代题材。这些影片要么是夸张的喜剧,要么是同样夸张的悲剧,但无论悲剧喜剧,没有一部戏能给女演员的艺术生涯增添多少光彩。
50年代后期她主演了情节剧《一去不复返的春天》、散文电影《例行的出车》
、喜剧片《去黑海边》等等,然而其中没有一部可与《第四十一》相提并论的作品,没有一部影片能让她再次焕发在《第四十一》里曾经闪烁过的光彩。
在上述影片中,伊兹维茨卡娅无一例外都是扮演第一女主角,然而这些角色在某一点上彼此很相像——任何一个初出茅庐的女演员不用费太大气力就能完成同样的表演任务。
就这样,时光一天天流逝,能够给伊兹维茨卡娅带来第二个有价值的角色的导演却始终没有出现。格利高里·丘赫莱依回忆说:“许多有才华的导演尤其是年轻导演不情愿用名气太大的女演员--出于某种自私心理,他们宁愿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发掘’自己‘个人所有’的电影新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伊兹维茨卡娅在‘玛留特卡’身上所展现的卓越才华视而不见。正因为如此,许多有着惊人天赋的演员在我们这里很少有拍片的机会,而在西方,一部影片大获成功将为演员铺好通往若干部影片的通衢大道。”
60年代初伊兹维茨卡娅遇到了严重的创作危机。第一女主角变成了第二,接着又退居第三......
不久之前刚刚得到的荣誉光环,转眼间烟消云散。面对这种情形她无所适从。
在这样的时刻,一个人最需要的是可以信赖的、忠诚的朋友。可事实上,伊兹维茨卡娅身边没有这样的朋友。他的丈夫艾德华·布列杜恩,才华平平,看起来相当忌妒妻子的响亮名声。据说最让他生气的就是在制片厂里人们在背后指点:“瞧,这个艾季克,他是伊佐尔达.伊兹维茨卡娅的丈夫”。
他所能做的唯一一件可以使自己忘掉“委屈”的事情就是教妻子学会喝酒——于是两个人都变成了酒鬼。
他的所作所为不能不使人这样猜测:布列杜恩希望妻子比自己低下。
并且,由于伊兹维茨卡娅一直没能生育孩子,在家庭里她的境遇因此更加恶化。
1963年,导演谢尔盖·科洛索夫着手拍摄苏联最早的电视连续剧之一:《点燃我们心中的火焰》,故事发生在1941年的白俄罗斯,红军侦察员在波兰爱国者以及苏联沦陷区人民群众的帮助下与法西斯占领军展开殊死的搏斗。
导演的妻子柳德米拉·卡萨特金娜饰演女主角安娜·莫罗佐娃,她的副手巴莎由伊兹维茨卡娅扮演。科洛索夫回忆说:“在拍片现场伊佐尔达时不时走神,而且看起来气色很糟糕,我感觉,她和布列杜恩的家庭生活乱七八糟、令人厌恶”。
尽管如此,尽管伊兹维茨卡娅身患疾病,她还是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表演任务。影片拍摄期间--差不多有半年时间,她尽可能保持着良好的状态,把自己全身的力量都投入到工作中,直到摄制组解散。
很多了解她的情况的人都以为她重新找回了信心,这么多年来头一回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
但是,奇迹并没有真正出现。
电影演员塔吉扬娜·加夫里洛娃回忆说:“1968年某一天,我和我的好朋友--著名演员柳德米拉·马尔琴科以及她丈夫一同去伊佐尔达家里作客。眼前的景象让我们大为震惊--伊佐尔达被打得遍体鳞伤,胳膊和身体处处是伤痕,眼睛下面是青紫的淤血,可她不肯说是被谁打的...”
眼看着一个人就这样走向毁灭,伊兹维茨卡娅的同事们试图帮助她,多多少少改善她的处境。于是,1969年他们说服导演萨姆松·萨姆索诺夫让伊兹维茨卡娅在影片《每晚11点之后》里演一个角色。伊兹维茨卡娅在影片里的角色实在是微不足道——甚至于连一句台词都没有,观众根本不可能注意到她的存在。然而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影片在索契拍摄,这对伊兹维茨卡娅很关键:要知道,在莫斯科她几乎每一天都被那帮人数众多的酒友们灌到酩酊大醉。
《每晚11点之后》是伊兹维茨卡娅作品目录中的最后一部。一共23部电影,其中17部她是女主角,这17部影片全都拍摄于1954-1964这10年期间。
回到莫斯科之后,有一段日子伊佐尔达.伊兹维茨卡娅过得还算顺利,但没过多久她又堕入酒精的深渊。1971年1月,丈夫艾德华·布列杜恩离开了她,他收拾好东西,搬到妻子的一个女友那里,没给伊佐尔达留下一个戈比。这个不幸的女人遭到了最后的、致命的打击——她的神智开始变得模糊。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连着几个星期不出门一步,就靠吃面包干活命。
电影演员剧院邀请伊佐尔达在新剧目《光荣》中扮演一个角色,这个邀请让她振作起来。伊兹维茨卡娅开始工作,连着很多天在家中琢磨自己的角色。1971年2月底,伊兹维茨卡娅同剧院失去了联系。剧院的人给伊兹维茨卡娅家里打电话,却总是无人接听。人们感到不安,于是打电话问布列杜恩,布列杜恩马上打电话给民警局。
门被撬开......
伊佐尔达·伊兹维茨卡娅瘦弱的身躯躺在地板上,侧着身子,穿着绗缝的法式浴袍,倒在浴室门口。大概她想进浴室,但忽然失去了知觉,倒在地上——再也没有醒过来。
根据种种迹象判断,她躺在地上已经超过一个星期。房子里什么食品都没有--只有一块面包,切成片,放在一个金属盘子里……
这位著名女演员的死讯在国内只有《苏联文化报》一家报社做了报道。根据布列杜恩的坚决要求,讣告是这样写的:“……死于心血管系统虚弱及不明原因机体中毒”。相形之下,BBC俄罗斯分部的报道更为直率:“……死于饥饿与寒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