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特鲁德·斯坦因的画像》Portrait
of Gertrude
Stein
作者:(西班牙)巴勃罗 · 鲁伊斯 · 毕加索创作年代:1906年
布面油画【规格】99.6×81.3cm 收藏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巴勃罗 · 鲁伊斯 · 毕加索作品:《格特鲁德·斯坦因的画像》
|

DPK8209 【1982.10.25】“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诞生100周年绘画作品”4全4—4《毕加索绘画:格特鲁德·斯坦因的画像》
|
1905年,格特鲁德·斯坦因在巴黎碰见毕加索和马蒂斯这两位天才时,刚过而立之年,是位志向非凡的作家;两位天才惊人的艺术冒险帮助她树立了自己的雄心:打翻19世纪令人压抑的规则和偏见,寻找新的方式表现人们隐秘的精神生活。
斯坦因来巴黎与她弟弟相聚时要写的那部令她痛苦不堪的长篇小说,叙述的就是迫她出走的这桩爱情。“美国文库”选入的她的第一篇作品就是这部《证讫》。
毕加索的《拎花篮的少女》为斯坦因姐弟收藏后,毕加索的其他作品,还有马蒂斯和塞尚的作品便接踵进入了他们的客厅。但最重要的,是毕加索本人也来了,他发现与格特鲁德·斯坦因情趣相投。他要求给她画肖像,但几乎总不能让她满意。他非常努力地画,这本有悖他的本性——在让格特鲁德·斯坦因坐着画了八十多次后,他涂掉写实的头部,放弃了。几个月后,他走到画布前,这次只他一个人,最终画成了,但并不是格特鲁德·斯坦因当时的样子,没人认为那幅肖像画看起来像她。《格特鲁德·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这幅《格特鲁德·斯坦因的画像》是画家毕加索受到在卢浮宫展览的古伊比利亚雕刻的影响而绘制的。从画中人物的面部特征来看,其突出的前额,严肃的表情,尤其是眼神均与斯坦因本人神似,但这似乎是面具的脸庞则极具古伊比亚雕刻的风格。其画风已经开始向“原始主义”画风过渡。伊比利亚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所在的半岛的称呼。
朝鲜邮政1982年10月25日发行了一套四枚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诞生100周年,绘画作品”绘画纪念邮票,其中第四枚就是毕加索早期的绘画作品《格特鲁德·斯坦因的肖像》,见与原画同题材的邮票图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