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勃罗 · 鲁伊斯 · 毕加索作品:《立式钢琴》

(2015-02-19 07:47:22)
标签:

体育

《立式钢琴》The pinad

 作者:(西班牙)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创作年代:1957年  布面油画【规格】130×97cm                   

   收藏地:西班牙巴萨罗那毕加索美术馆

巴勃罗 <wbr>· <wbr>鲁伊斯 <wbr>· <wbr>毕加索作品:《立式钢琴》
《立式钢琴》The pinad作者:(西班牙)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创作年代:1957布面油画规格】130×97cm    收藏地:西班牙巴萨罗那毕加索美术馆

巴勃罗 <wbr>· <wbr>鲁伊斯 <wbr>· <wbr>毕加索作品:《立式钢琴》
BULB8209 【1982.12.13】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诞生100周年,绘画作品”3全3-1《毕加索绘画:立式钢琴》










     在这幅《立式钢琴》画上,我们可分辨出几个基于普通现实物象的图形:一架钢琴、一位弹琴者和一位旁听者。它们都是以剪贴的报纸来表现的。在这里,画家所关注的焦点,其实仍然是基本形式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此时却是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在分析立体主义的作品中,物象被缩减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为许多的小块面。毕加索以这些块面为构成要素,在画中组建了物象与空间的新秩序。他通过并置和连接那些笔触短促而奔放的块面,获得一种明晰剔透的画面结构,反映了某种严格而理性的作画程序。而如今,在综合立体主义的作品上,他所采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他不再以现实物象为起点,将物象朝着基本原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及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这就是说,他在表现出钢琴、两位人物之前,就已经把一个抽象的画面结构,组织和安排妥当了。通过对涂绘及笔触的舍弃,他甚至获得一种更为客观的真实。他采用报纸、墙纸、木纹纸,以及其他类似的材料,拼贴出不同形状的块面。这些块面,一方面显示着画以外的那个世界,另一方面则以其有机的组合而显示出画的自身世界的统一性和独立性。难怪他的画商及好友卡恩维勒会如此地评价他:“即使没有摆弄画笔的本领,他也能搞出绝佳的作品。”在这幅拼贴的画上,左边的一块报纸表示一位旁听者,那块印有木纹的纸,则代表着一把钢琴,右边又有一位弹琴者。而几根用木炭笔勾画的坚挺的线条,则使这种转换得以实现,并且将那些不相干的拼贴材料,纳入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

        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可谓立体派绘画的主要标志。毕加索曾说:“即使从美学角度来说人们也可以偏爱立体主义。但纸粘贴才是我们发现的真正核心。”在这种拼贴语言的运用中,毕加索显然比别的立体派画家(如布拉克、格里斯等)更为大胆和富于幻想。别的画家在拼贴不同的纸片时,多少要顾及到是否符合现实逻辑的问题,他们总是把木纹纸限于表示木质的物品(如钢琴)。而毕加索则全然摆脱这种约束。在他的画上,一张花纹墙纸可用来表现两位友人,一张报纸也可表现一架钢琴。毕加索曾在与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谈中,阐述了他对于拼贴的看法:

      “使用纸粘贴的目的是在于指出,不同的物质都可以引入构图,并且在画面上成为和自然相匹敌的现实。我们试图摆脱透视法,并且找到迷魂术(trompe L'esprit)。报纸的碎片从不用来表示报纸,我们用它来刻画一只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张面孔。我们从不根据素材的字面意义使用它,而是脱离它的习惯背景,以便在本源视觉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后定义之间引起冲突。如果报纸碎片可以变成一只瓶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报纸和瓶子的好处。物品被移位,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格格不人的世界。我们就是要让人思考这种离奇性,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

         《立式钢琴》是西班牙)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在1957年创作的立体主义绘画之一,1982年12月13日,保加利亚邮政发行了一套三枚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诞生100周年,绘画作品”绘画纪念邮票,其中第一枚就是毕加索1957年创作的《立式钢琴》见原画与原画左下角的同题材邮票图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