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俄罗斯肖像画家安德列马特维耶夫

标签:
杂谈 |
有关画家的生平我们知道得实在太少,根据所知的史料,我们只能确定画家出生于1701年,他来自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家庭。但是有关他的出生地、父亲的名字,也就是他的父称,我们一无所知。
19世纪中期的《美术报》中,一个未署名的作者详细描写了在洛夫哥罗德的索菲耶夫卡大教堂15岁的马特维耶夫与沙皇彼得一世的见面,文章中提到,彼得一世盛情邀请年轻的画家一同前往圣彼得堡并进一步学习绘画。这全是源于彼得一世为推行改革、通往欧洲而开始广泛在全国搜罗天才青年并将他们送往国外深造。比如,同期的尼京基兄弟就被送往弗罗里达学习。
马特维耶夫被送往彼得一世喜爱的荷兰深造,师从阿姆斯特丹著名的肖像画大师阿诺尔德•萨哈尔肯。对留学生监督的官员范德尔布尔克汇报称,所有的留学生中只有马特维耶夫还没交给他过一张画作。可是,没交画作并不是因为他酗酒,或是放荡堕落,相反,他十分努力地创作并展现出了出众的绘画才能。直到学习的第四年,马特维耶夫终于在给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的信中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寄去了两幅作品,一幅女皇的肖像,一幅官员范德尔布尔克的肖像。两年后,马特维耶夫又给叶卡捷琳娜一世寄去自己的作品(并未保存下来),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画家超群的绘画才能及他希望继续完成美术学习的强烈意愿。
|
特维耶夫并不是一个高产的画家,在留学期间,他一共完成了4幅作品:一幅隐喻画、两幅神话题材画、一幅肖像画。
为了悼念沙皇彼得一世,马特维耶夫创作了水彩画《绘画隐喻》(1725年),在这幅作品中他通过透明颜料达到了半色调效果。而在另一幅更为私密的不加皇权象征的作品《彼得一世肖像画》中,画家则更为轻松和自由地刻画出沙皇的另一面。所有这些作品都表明了,马特维耶夫掌握了不同的绘画技术并极善于画作的结构布局。
1727年,马特维耶夫回到俄罗斯,在感受了欧洲绘画技艺之后,他对自己充满信心。一回国,他就立刻被提拔为御用画匠。
18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俄罗斯政治环境对创作的发展很不利。由于统治者不断更换,忙于争权夺利,他们对艺术发展不闻不问。尤其是安娜•约翰诺夫娜掌权后,她对画家进行残酷的政治迫害:她拘禁尼京基兄弟,将叶落普京和渥伦斯基处死。在她的统治下,皇城内到处是没完没了的庆典,充斥着外国宠臣的专权和淫威。
就是在这样混乱的环境中马特维耶夫不得不进行创作,他的存在好像只是为了填补“画家”的空缺。每天他都有一大堆的画作需要完成,可是这些画作完全不能让这位全能画家施展才能,要知道他的绘画所涉及的领域是如此之多:圣像画、天花板和凯旋门绘饰、装饰画、肖像画......
1727年,马特维耶夫回归建筑办公厅美术队,1731年,他成为美术队队长,直到这时,那些优秀的画家、学徒、学生才真正统一个整体。马特维耶夫很善于发掘每个人的天赋及建立有效的教学体系,他所创建的教学体系很快成为圣彼得堡美术学院的
《彼得一世肖像画》马特维耶夫作于1725年 |
教学基础。马特维耶夫是俄罗斯第一位全能绘画大师,所以他的学生从他那学到了很多绘画技艺。在他的学生眼中,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绘画大师和导师,他也是一位亲切而热心的朋友。
1728—1733年,马特维耶夫进行了彼得巴甫洛夫大教堂的绘画工作。这是他第一次不使用水彩壁画,而是改用油画绘饰。在进行教堂绘饰的同时,1731年,他又被调往阿尼奇科夫斯基、海军大厦和圣三一凯旋门的设计工作以迎接安娜
19世纪30年代中期,马特维耶夫完成了十二高校参政院大厅(现在的圣彼得堡大学彼得罗夫大厅)的绘饰。在这里,所有的草图和画作均有他一人完成。在大厅的天花板上有他的题为《高尚品德》的系列隐喻画作,可惜的是,由于天花板漏雨,画作被污染地十分严重。直到1966年,修复家们才将这些作品的色彩进行复原。
同在夏园的设计工作不同,在冬宫和彼得戈夫的绘饰工作中,马特维耶夫被指派为皇家的马厩和鸽子窝进行绘饰。
高强度的创作和体力的透支使马特维耶夫的健康每况愈下,但是,许多绘画创作又都离不开他。在这种情况下,他被批准不准到现场进行创作,而是在家完成。所以,1733-1739年间大量的纪念西蒙
在著名的作品《与妻子的自画像》中,马特维耶夫倾注了所有的绘画天赋以及诚挚和坦诚。这幅作品创作于1729年他和妻子伊琳娜·斯捷帕诺夫娜·安特罗波娃结婚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