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 -- 陆赟 0112
(2013-12-10 18:55:12)
标签:
先进特例于海政治家休闲 |
分类: 课程同步 |
一、焦点问题
1.孔子“吾与点也”的感叹有何深意?
2.如何求得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
二、《论语》其人其书
1.政治家——孔子
2. 先秦语录体:
3.本文文体特征
三、文本详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一个蔼然长者的形象
揭开了文章的中心话题。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赤,尔何如?”
三位弟子做了各具特色的回答。
简短中又见人物语言微妙变化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1. 全文最精彩的地方,却在曾晳一段。
2.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由动作、声音构成的场景,延缓叙述节奏,预示变化。
3. 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雨临风、一路酣歌的动人景象。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本文何以成为传世名篇?
艺术上:
自然而完整的结构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简练而传神的笔墨
内涵上:
涉及的人生志向的话题
四、孔子的两难之境
五、思考与讨论
1.在写到曾点的时候,出现了一段关于弹瑟的声音和人物动作的描写,这样写的意图和效果是什么?
2.将本文与《韩诗外传》“各赋所愿”相比较,谈谈它们在写作的笔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你想在社会事务或政治领域有所作为,而这一理想却屡遭挫折,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