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序二篇》李倩_0110

(2013-10-01 18:30:29)
标签:

杂谈

分类: 课程同步

第一课《序二篇》 

                   季羡林  陈省身

一、序是一种古老的文体
     序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规范

1.古代的序文范围比较广,大体可分两类:
      叙:是关于诗文篇章的写作缘由、要旨评述及对作者的印象等等。——《张中丞传后叙》 
      序:是一种交际性的文字,如赠序、寿序。——《送东阳马生序》《滕王阁序》

序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规范
2.现在的序文:
    只是诗文篇章前的应用类文字,主要是写在成本的著作前面。其主要内容一般不外乎本人与作者的关系,特别是作序的缘起、作品内容综述,或是对作品所涉及问题的再发挥;对作品的评价,一般来说是要讲一些好话,或是对涉及问题的重要性作一些介绍。
    高明的序文大体包括以上的内容,又不要过于粘滞在作品的评述方面,而要一定程度的借题发挥,把对作品的评价和阐发自己相关的见解巧妙地结合起来——《呐喊·自序》。

3.本文是季羡林和陈省身共同为范曾的《庄子显灵记》作的序
二、从所序之书谈起

1. 范曾其人

   祖籍江苏南通人,1938年生人,自幼喜欢历史和绘画。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著名画家。
用白描手法创作的历史人物画像线条内含丰韵,独具风骨。作品《丽人行》曾在香港拍出1200多万元。

2. 范曾近年写作甚丰:如《范曾谈艺录》、《范曾诗稿》、《范曾散文三十三篇》、《画外话·范曾卷》、《庄子显灵记》等相继问世。

3.焦点问题

中西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什么不同的倾向? 其各自的利弊是什么?
4.季羡林:文坛巨擘

季羡林 (1911-2009 )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对佛教、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

5.陈省身:

陈省身(1911-2004)是国际著名数学家,微分几何大师。 1930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
1984 年,陈省身获得数学界的最高奖——沃尔夫奖,证书上写道:“此奖授予陈省身,因为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成就,其影响遍及整个数学。

   1975 年,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赋诗赞扬:

    天衣岂无缝,匠心剪接成。
    浑然归一体,广邃妙绝伦。
    造化爱几何,四力纤维能。
    千古存心事,欧高黎嘉陈

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一”

1.《序二篇》的核心思想
及其微妙差异
这是两篇有趣的文章,两位大师在为同一本书写作的序言中,展开了一场关于“天人合一”的对话。
两位大师从文、理,中、西不同文化立场上展开了一场简短却深刻的对话。

    (1)季羡林——鲜明的“天人合一”观与“文化互补”论
    原文:“人类自从成为‘万物之灵’后,最重要的任务是正确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我称之为‘天人系’;要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要同自然交朋友,我称之为‘天人合一’;然后再伸手向大自然要衣,要食,要住,要行。”

     注: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从中获取所需。


     原文:“我有一个公式: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的高度与人类前途的危险性称之比——尾巴翘得越高,危险性越大。”
             
       注:人与自然的对立抗争,破坏了自然,不利于人的生存发展。

 

    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合理因素给予了肯定,

    对西方文化中“征服自然”的不合理因素进行了批评

 

2)陈省身——对中国文化偏弊的含蓄批评及“文化对话”论

    原文:“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了。”

      注:委婉地强调了科学技术在文明以及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原文:“中华民族是很实际的,中华文化寻求人类社会的处理与组织,一个结果是注意到传代,便自然重‘孝’,便把多代连起来,成为一串,不能使串切断,便‘不孝无后为大’,结果把中华养成一个巨大的民族。”
    注:  注重“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确有重视人与自然统一的合理因素,但它不利于认识人与自然,使人屈服于自然、个体屈服于群体、感性屈从于理性,同样不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

   原文:“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 “希望范曾再写一本《老子显灵说》。”

    注:东西方两种文化代表了人类认识与思维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各有优缺点,应展开对话,互补融合。

 

  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偏弊进行了含蓄委婉的批判;

  对西方文化中“认识自然”这一合理因素对世界人类进步的推动给予了认同。

2.结论是什么?

东西方两种文化代表了人类认识与思维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各有优缺点,应展开对话,互补融合。

四、写作特点分析

1.季氏《序》的特点

         大处落笔,卒章点题
         言简意富,举重若轻

2.陈氏《序》的特点

        若即若离,旁敲侧击
          辞约旨远,意在言外
五、思考与讨论
   你怎样评价“人定胜天”一类的口号?
        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夸张的一面.其合理的一面是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世界人类的进步;其夸张的一面是破坏自然,不利于人的生存发展。如不加以矫正,就是季羡林文中所批判的情况。
          季文较多地强调了传统文化与自然和谐的一面,陈文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家族宗法性质的一面。因为都不是专题论文,所以各自强调不同,引申出的看法也有区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