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街,新疆的“宽窄巷”(散文)

标签:
离街新疆的“宽窄巷”该文选自鹏鸣散文集《人间仙境喀拉峻》 |
分类: 散文随笔 |
离街是八卦城最具烟火气的地方,位于特克斯博斯坦街南端,它的命名源自易经文化中的“离卦”,“离”代表火的意思,象征着吉祥、喜庆和红红火火。这条1700米的悠长巷陌,有七条各具风情的巷道与数十个深藏故事的特色院落,由哈萨克族、汉族、回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组成,是集乌孙文化、丝路文化、草原文化、易经文化于一体的多民族文化风情街区。街道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了花香、泥土气息、烤馕麦香与格瓦斯蜂蜜水的奇特气味,这气味是特克斯八卦城独有的呼吸,是离街的灵魂。
有人说,离街有丽江的民族风情、鼓浪屿的精致纤巧、宽窄巷的热闹非凡,最重要的是离街有未经雕琢的“生活原生态”,浓浓的多民族风情,独树一帜的蓝色门窗、手工雕花和色彩绚丽的壁画等,它像是包容兼蓄的文化容器,让游客触摸到特克斯最真实、温暖的生活脉动。
漫步离街,时光层层叠叠漫涌而来。巷道名泄露了天机:牧场巷、果园巷、支边巷……指尖抚过土墙粗粝的肌理,仿佛触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风雨。那时此地是特克斯县二牧场的果园,支边青年挥汗栽下海棠、杏树、冬果,如今巷名早已演化为“海棠巷”“杏福巷”“冬果巷”——青杏尚小,累累悬垂枝叶间,像光阴结下的玲珑信物,无言诉说甜蜜前缘。
离街,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现有的民居院落,在居住功能、邻里结构不变的基础上,逐步向旅游服务转型,形成民宿、美食、民族特色产品为一体的休闲街区。
初到离街,犹如久别重逢。温暖的气息,亲切的院落,一如游子回乡。
清晨,被窗外的鸟鸣声唤醒,推开窗子,新鲜的空气夹杂着花香扑面而来。“清晨入古巷,初日照高树”,离街的一天在晨光中开始了。民宿的主人早已准备好了早餐,热腾腾的烤包子、香喷喷的奶茶、金黄松酥的酥油馕,每一口都是异乡独特诱人的味道。
“老巷悠悠,岁月静好”,在这里时间仿佛慢了下来,让人有机会细细品味生活的美好,静静聆听历史的回声。
慢悠悠走在街巷里,观赏着墙上的壁画,上面的故事便活了过来。壁画不是沉默的装饰,而是少数民族生活的鲜活切片:哈萨克少年在秋千上荡向云端,维吾尔少女在牛拉的木架车上旋舞裙摆,牛栏里老牛探头,等着钉马掌的马匹温顺垂头……更有杂技艺人在绳索上惊险定格,其下竟真悬着一条粗麻绳!虚与实在此厮磨,艺术与生活浑然交融。
离街的每一处院落都不一样,院门前的植物、花草、砖雕、灯饰各具其妙,找个椅子坐下来发呆,一脸静静的淡然,焦虑、心慌、业绩压力、轻度抑郁等城市心理无影无踪,像是丢失在这悠闲的慢妙时光里。
夜晚,躺在柔软的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感受着离街的宁静。夜阑卧听风吹雨,一枝一叶总关情。难得夜这般清静,难得有心情听窗外的雨声。生命的本色原本是质朴而单纯的,经过职场的摔打、公司的锤炼、名利的诱惑,活成了自己不曾想要的样子。
在离街的民宿里深夜,像是顿悟了。滚滚红尘里,多风光、多得意都会被雨打风吹去,不如保持本性,执一份净念,多看看蓝天,多看看星辰,感受岁月的素然静美。花开四季,万千嫣然,捻一颗绕指的馨柔,携一怀内心的清宁,将最美的一朵,安然放于心间。
以一份清浅,穿过岁月的幽深,淡看繁华,淡淡走过岁月的每一程冷暖。不必执着于往事,路过的都是风景,经过的就成了过往,以一份静默,一切随缘。
隔壁,好像有苍老、低沉且悠扬的语调传来,是老阿肯向孙辈讲述《玛纳斯》的片段。古老的英雄史诗在夜色中流淌,柯尔克孜族歌手的琴弦在远处轻轻应和。
翌日,游完了喀拉峻继续在离街游逛。街道两侧,蓝色雕花木门洞开,仿佛各民族敞开的温暖怀抱。门楣窗棂上,哈萨克族的繁复木刻、维吾尔族的艳丽石膏花、回族的素净砖雕,如无声的纹章,标识着门内不同的炊烟与故事。随意踏入一家院落,旧年栽下的果树亭亭如盖,浓荫匝地。庭院深处,木车、马鞍、整木雕成的矮凳随意搁置,皆是牧民生活信手拈来的注脚。
走在离街,时而怀旧,时而现代;时而惊奇,时而感动。箭形路灯杆、复古拴马桩、格子栅栏墙,体现的是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元素;红色围墙、离卦井盖、体验店的卦爻壁柜则代表了离街的八卦渊源。艺术壁画和砖雕、木雕、石膏雕也别具一格,牛栏里探头相望的牛儿、等待钉马掌的马儿、爬墙而上的小孩、绳索上自由行走的杂技演员等,将立体画面与实物完美结合。极具民族特色的蓝色门窗、精美的木雕、惟妙惟肖的草原石人等别样风格的建筑设计,勾勒出惬意、鲜活,又独具魅力的多元文化主题街,吸引着一批批游客慕名而来。
经过走访,我了解到改造后的离街,土墙、红砖与蓝色木门被精心保留,巧妙融入现代元素。箭形路灯杆与复古拴马桩静静矗立,仿佛在诉说草原游牧民族的过往;离卦井盖与红色围墙,则将易经文化的深邃融入街巷肌理。漫步其间,既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又能感受到现代的脉搏。
离街的魅力,在于它是一幅流动的民族文化长卷。哈萨克族的蓝色门窗上,精美的木雕绽放着草原的生机;维吾尔族的花砖墙上,几何图案演绎着丝路的繁华;蒙古族的勒勒车旁,柯尔克孜族的毡房静静矗立,诉说着马背民族的传奇。
最令人惊叹的是街边的立体壁画,堪称多民族文化的视觉史诗,其创作不仅取材于当地六个主体民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汉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信仰,更通过虚实结合的创新手法,将草原游牧文明、农耕文化、宗教符号和现代艺术融为一体。
哈萨克族——草原生活的诗意再现。《荡秋千的哈萨克少年》以哈萨克儿童传统游戏“秋千”为主题,画面中少年身着刺绣皮袄,背景点缀着毡房纹样与草原奔马。秋千绳索与真实树枝相连,风动时画中衣袂与树叶同步飘舞,形成“画内画外联动”的沉浸式体验。哈萨克非遗传承人胡万·那仁拜的小院回廊悬挂木质谚语牌,如“泉水需木勺引路”(寓意开放包容),文字以哈萨克传统草书雕刻,配以驯鹿、猎鹰等图腾浮雕。
维吾尔族——绿洲文化的鲜活叙事。《打馕的午后》描绘维吾尔族家庭馕坑劳作场景,妇女揉面时头戴艾德莱斯绸巾,馕坑旁摆放彩陶水罐与石榴纹瓷盘。实物馕钩悬挂于壁画旁,游客可持钩模拟贴馕动作拍照。《达瓦孜舞者》画面中,高空绳索上的舞者身姿轻盈,服饰缀满伊斯兰几何纹饰。背景融入了十二木卡姆乐器图案,绳索延伸至真实木桩,虚实交织间致敬维吾尔族“达瓦孜”非遗技艺。
柯尔克孜族——山野精神的符号表达。《牧归》系列壁画里,柯尔克孜猎人肩扛猎隼,马鞍毯采用“库姆孜琴弦纹”与雪山纹样。猎犬的项圈镶嵌真实金属片,与壁画阴影形成光学互动,暗喻柯尔克孜族“万物有灵”的信仰。
蒙古族与回族——跨界融合的匠心之作。《钉马掌的匠人》,蒙古族铁匠俯身为骏马钉掌,画面中马鞍镌刻蒙古族“盘长纹”,地面散落真实马蹄铁片,游客可拾取贴合壁画完成“艺术共创”。《砖雕古兰经》,回族院落外墙以砖雕呈现阿拉伯书法体经文,边框装饰汉式回纹与柯尔克孜太阳纹,体现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工艺的共生。
汉族——我把青春献边疆。在一面墙壁上,有一幅《支边青年垦荒图》,木雕的拖拉机轮胎沾着泥浆,知青挥镐刨土的木柄纹理,分明还带着白杨树的体温。《女知青》壁画占满了墙壁,女知青一袭橄榄绿,面容清秀,目光清澈,袖口卷至小臂,指尖还沾着泥土。背景是累累压枝的苹果树,红润的果实仿佛要挣脱画框的束缚,麦穗沉甸甸地弯着腰,身旁那匹白马,鬃毛如雪,眸子里映着蓝天。我在壁画前站立良久,仿佛在凝视一个未完成的青春梦——那是支边巷里三代人扎根的印记。
壁画、砖雕、木雕、石膏雕、浮雕、泥塑等艺术形式在离街的墙壁上交相辉映、大放异彩,每一幅作品生动逼真,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情节和趣味元素,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他们纷纷在壁画前摆出与画面内容相仿的姿势,留下难忘的合影。
不经意间,走进一家民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精致的庭院。院中种满了花草,一条鹅卵石铺成的小径蜿蜒通向客房。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幽静的世外桃源。“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透露出主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民宿的内部装饰古朴而典雅,木质的家具,雕花的窗棂,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色古香的韵味。“红烛昏罗帐,金炉香炭冷”,客房内,一盏盏红烛摇曳着温暖的光芒,金炉中飘出的香气,让人心神宁静。墙上挂着一幅幅描绘特克斯草原风光的画作,仿佛将窗外的大自然引入了屋内。
从民宿出来,我们来到一家民房改造的音乐民宿,推开门,我们看到主人和客人正促膝谈笑,切磋音乐。住宿条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得遇知音三生有幸的缘分。
漫步离街,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梦境。街道两旁,古老的建筑散发着岁月的芬芳,尖顶的蓝色门窗、精美的木雕、特色的花砖墙,无不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厚重。这些院落大多保留了原有的居住功能,邻里之间和谐相处,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走进任何一个开敞的院落,都能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好客。你可以用一句简单的哈萨克语“佳克斯吗”向他们问好,他们定会热情回应。
走在离街狭窄的小巷里,感受着夏季干燥的气息,亲切的民风,不设防的院落、攀援的绿植,别致的门扉,都成为了我心灵深处柔软的记忆。
离街的每一条巷道都有自己的名字。这些名字不仅源于过去果园中盛产的水果,更寓意着生活的甜蜜与幸福。漫步其中,仿佛能闻到那果香四溢的往昔岁月,让人不禁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宁静。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弹唱、维吾尔族的木卡姆、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弹唱会,还有传统的龙舞社火,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
炎热的夏季,离街的各种冷饮不可或缺。古兰丹姆伊犁百年古法手工冰淇淋店前,总是排着长队。这里的冰淇淋“香而不媚、甜而不腻”,用新鲜牛奶和水果制成,每一口都能感受到草原的馈赠。
来自俄罗斯的“液体面包”——格瓦斯在离街备受欢迎,它以俄式大面包为原料,经过48小时发酵,酸甜中带着麦香,1%的酒精度让人微醺而不失清醒。漫步街头,手捧一杯格瓦斯,看阳光在砖墙上流淌,时光仿佛也变得温柔起来。
阿依努尔的馕坑旁,“伊犁一把抓”烤包子铺蒸汽氤氲。回族老板马师傅捏褶的手指翻飞如蝶:“褶子要捏十八道,像八卦城的六十四街环环相扣。”咬开焦黄面皮,羊肉裹着皮牙子汁喷涌而出,烫得人跳脚却舍不得松口。
当地朋友刘灵波是个摄影家,他的作品悬挂在离街一些民宿的墙壁上,深受人们的喜爱。他陪同我逛了离街,不无感慨地说,离街从新疆边远小县城的背街小巷起步,一举成为享有盛名的网红打卡地。相信未来的离街,一定会以它独特的发展方式,越来越红火!
该文选自鹏鸣散文集《人间仙境喀拉峻》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