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野狼谷探秘(散文)

(2025-06-19 17:46:21)
标签:

野狼谷探秘

该文选自

鹏鸣散文集

《天马西极》

一书

分类: 散文随笔

野狼谷探秘(散文)




        野狼谷探秘 (散文)
        鹏   


        昭苏野狼谷群山环抱,绿草如茵,野狼的嚎叫声在山谷间回荡,让人不禁对这片土地充满敬畏与向往。
        野狼谷位于天山山脉的怀抱之中,这里山势险峻,怪石嶙峋。谷内,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蜿蜒流淌,溪水拍打着岩石,发出悦耳的声响。阳光透过密林洒在溪面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野狼谷的野狼,是这里的守护者。它们时而隐匿在丛林之中,时而奔跑在草原之上。每当夜幕降临,山谷里便会传来野狼的嚎叫声,那声音悠远而苍凉,让人感受到野狼谷的神秘与野性。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野狼家族的兴衰历程,它们顽强地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传承着生命的火种。
        漫步在野狼谷,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生命力。谷内的野花争奇斗艳,蝴蝶翩翩起舞,小动物们在草丛中嬉戏。而那些高大的松树,犹如守护神一般,屹立在山谷之中,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在野狼谷,我们还遇到了一位牧民。他世代生活在这里,与野狼为邻。他告诉我们,野狼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凶残,它们也有情感,懂得敬畏生命。在这片土地上,人与野狼相互尊重,共同守护着这片家园。

        野狼的生活习性
        在昭苏野狼谷的自然景观中,野狼作为这片土地上的旗舰物种,其独特的生活习性为这片山谷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野狼是群居动物,它们通常以家庭为单位,形成由一对繁殖配偶和它们的后代组成的狼群。狼群内部有着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由一只雄性领袖(阿尔法狼)和一只雌性领袖共同统治。它们负责领地巡逻、狩猎和决策等重要任务。
        野狼是优秀的猎手,它们通常在夜间或清晨进行狩猎。狩猎时,狼群会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利用伏击和追击等策略来捕捉猎物。它们的主要食物包括鹿、野猪、羊等大型草食动物。野狼的耐力惊人,能够连续奔跑数十公里,这在追捕猎物时尤为重要。
野狼对领地有着强烈的意识,它们会通过尿液标记、挖洞和嚎叫等方式来宣示领地。领地的范围取决于食物的丰富程度和狼群的大小。在昭苏野狼谷,狼群的领地可能覆盖数十平方公里,它们会定期巡逻边界,以防止其他狼群侵入。
        野狼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声音、身体语言和气味进行。它们著名的嚎叫是狼群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用来聚集群体、宣示领地或沟通情感。此外,尾巴的姿势、耳朵的方向和身体姿态也能传达野狼的情绪和意图。
        野狼的繁殖期通常在冬季,这时狼群会寻找合适的洞穴作为繁殖场所。雌狼怀孕大约63天后,会在洞穴中产下幼崽。通常一窝有四到六只幼崽,它们出生时视力不佳,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
        野狼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它们能够在多种环境中生存,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沙漠。在昭苏野狼谷,野狼适应了山区多变的环境,无论是严寒的冬季还是炎热的夏季,它们都能找到生存的方法。
        昭苏野狼谷的野狼,以其独特的生活习性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成为这片山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不仅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分原始与野性的美。在这里,野狼的生活习性与自然景观相互交织,共同演绎着生命的奇迹。

        野狼谷的和谐交响
        昭苏野狼谷,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如同天地间的一曲和谐交响。
        走进昭苏野狼谷,我们不仅被这里壮丽的自然风光所吸引,更被深植于这片土地的人文气息所打动。山谷中的每一片叶子、每一缕清风,都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自然之美,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现。草原如同巨大的绿色地毯,铺陈在山峦之间,牛羊悠闲地漫步其上,仿佛是这幅画卷中的点睛之笔。而那些错落有致的蒙古包,则是草原上最具特色的人文符号,它们静静地伫立,见证着游牧民族千年的迁徙与变迁。
        野狼谷的野狼,不仅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也是这里人文传说的重要角色。在当地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的故事中,野狼是勇敢和智慧的象征。人们在敬畏自然的同时,也将野狼的形象融入了自己的文化之中。那些古老的岩画,描绘着野狼的形象,仿佛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往事。
        在这里,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体现在方方面面。谷中的小溪旁,我们看到了一块刻有哈萨克族谚语的石碑:“水是生命之源,草原是牛羊之母。”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感激之情,也体现了他们对待生态环境的智慧。
        在野狼谷的深处,我们还发现了一座古老的寺庙遗址,它静静地矗立在山脚下,仿佛在诉说着往日的繁华。这里的壁画虽然已经斑驳,但依然可以看出当年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对自然的敬畏。寺庙周围,野花盛开,蝴蝶飞舞,自然与人文在这里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我们坐在草原上,聆听当地牧民弹奏的冬不拉,那悠扬的旋律与山谷的风声、溪水的潺潺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天籁。牧民们告诉我们,他们的音乐灵感来源于这片土地,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昭苏野狼谷,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自然的壮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文的魅力。在这里,自然与人文相互依存,共同谱写了一曲永恒的和谐交响。而我们,作为这片土地的过客,也将这份美好铭记在心,传递给更多的人。


野狼谷探秘(散文)



        历史长河中的自然与人文交响
        昭苏野狼谷,这里不仅是自然生态的宝库,更是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地。在这片土地上,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被历史的长河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昭苏野狼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发现,这里曾是古代游牧民族的重要栖息地。公元前3世纪,这里是乌孙国的领地,乌孙人在这片肥美的草原上放牧,与野狼共生存。他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汉朝时期,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昭苏地区成了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野狼谷的战略位置使其成为古代驿站的一部分,见证了无数商队和使者的往来。这些历史事件,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为昭苏野狼谷增添了一分神秘的历史色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昭苏野狼谷见证了多个民族的兴衰更迭。蒙古帝国时期,这里成了蒙古族人的牧场。他们在这里建立起了蒙古包,留下了独特的游牧文化。而在清代,这里又成为新疆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域,清朝政府在此设立了哨所,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走进野狼谷,我们可以看到那些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古老的岩画、石碑上的文字、寺庙的遗址,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些历史的见证,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使得昭苏野狼谷不仅是一个自然景区,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
        在野狼谷的深处,有一座被称为“乌孙古墓群”的地方,这里埋葬着乌孙时期的贵族和勇士。这些古墓的发现,为研究古代乌孙人的生活习俗、社会结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墓群周围的自然环境,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游牧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今天的昭苏野狼谷,虽然已经不再是古代的繁华驿站,但它依然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典范。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能体验到自然的纯粹。当地政府和人民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在努力挖掘和传承这里的历史文化。
        昭苏野狼谷,这个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地方,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壮丽,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深邃,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对过去与未来的一次深刻思考。

        野狼谷的自然奇观
        昭苏野狼谷,是一处未被现代文明过多触及的自然奇境。这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一个既雄伟又细腻的生态画卷。
       野狼谷坐落在天山山脉的南麓,山谷深邃而狭长,两侧是巍峨的山峰,峰顶常年积雪,闪烁着银白色的光芒。山体多为裸露的岩石,经过亿万年的风雨侵蚀,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形状,有的似猛兽张牙舞爪,有的如古堡巍峨耸立。
        谷底的草原是野狼谷最富魅力的地方。春夏之际,草原变得绿意盎然,各种野花竞相开放,形成了一片五彩斑斓的花海。蝴蝶和蜜蜂在花间忙碌,为这片寂静的山谷增添了几分生机。秋天到来时,草原逐渐由绿转黄,呈现出一种成熟的美丽。
        野狼谷中,一条清澈的溪流贯穿始终,它是山间雪水融化后的汇聚。溪水沿着山谷蜿蜒流淌,时而平缓,时而湍急,发出潺潺的流水声。溪边的石头被水冲刷得光滑圆润,水中的鹅卵石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在山谷的阴坡和半山腰,茂密的森林覆盖着山坡。这里的树木以松树和云杉为主,它们挺拔而茂盛,树冠相连,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森林中,偶尔可以看到小动物的踪迹,或是听到鸟儿的鸣叫声,为这片静谧的森林增添了几分活力。
        野狼谷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里生活着一定数量的野狼。它们通常在夜间出没,寻找食物。除了野狼,谷中还生活着马鹿、野猪、狐狸、兔子等多种野生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这里的生态链。
        野狼谷的气候垂直变化明显,谷底与山顶的温差较大。夏季,这里是避暑的绝佳之地,而冬季则是一片白雪皑皑的景象。春秋两季,气候宜人,是游客们徒步探险、摄影的最佳时节。
        昭苏野狼谷的自然景观,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这里的每一处景色,都是时间的沉淀,是自然的恩赐。对于热爱自然、渴望探索的人来说,昭苏野狼谷无疑是一个值得一探的神秘之地。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近年来昭苏县立足资源禀赋,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草原生态持续向好,一幅步步是风景、处处能游览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我捕捉到了一幅梦幻抹茶山野的画面,如诗如画,仿佛存在于梦中的奇境。那婀娜多姿的山野,令人如痴如醉。蓬勃茂盛的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仿佛是童话故事中浪漫而诱人的风景。想象一下,沿着伊昭公路驰骋,沿途的美景如画,近昭苏县城,野狼谷藏匿着野性的魅力,一派原始的美景。赛里木湖的晨光和夕阳光幕闪耀着迷人的色彩,夏塔的林中鲜花竞相绽放,阿坝县附近的草原延绵不绝,仿佛进入了仙境。而昭苏县城则呈现出迷人的田园牧歌景象,唐布拉草原和恰西的森林牧场则是国内的艳丽胜景。每年夏天,这些美景都在静候您的到来,绽放着绝美的魅力,等待着我们去领略。
        登上观景台,这里是一处大峡谷,大山、草原、森林、河流、山路……秋色已经显现,云卷云舒,一望无垠的草原,牛群悠然吃草,座座毡房好似珍珠点缀其上。不远处,牧民正将打好的牧草装车、码放,成堆的牧草散落在牧场、房前屋后。一条小河从山谷中流出,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仿若草原上奏响的悦耳琴声。远远望去,顿有“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之感,久久不愿离去。
        关于野狼谷的来历,我在现场看到,伊犁种马场设置的一个写有《野狼谷的故事》的宣传路牌:相传早年战乱时期,当地牧民担心马匹被入侵者抢走,便将马匹赶入这片峡谷,峡谷中有许多野狼,故得名野狼谷。很简短的文字介绍,却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原来这里不叫野狼谷,而是叫碧海凌云道,可能是因为名字不好记,后来便改名野狼谷。”昭苏县文旅局工作人员杨文圣告诉我,这里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白石峰段通往昭苏县的交通咽喉,原先是一条牧道。
        去年,昭苏县投入2400万元,修建了伊犁种马场—野狼谷—S237线乡村道路,全长20.81公里。同时,基于此地良好、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还修建了旅游厕所、停车场、木栈道、观景台等设施,打造成了一个可供游客休息、游玩的免费景点。
        路修通后,伊昭公路(S237线)、G219线过往的人越来越多,野狼谷这个景点便跃进人们的视野。随着《野狼谷的故事》流传开来,这里已然变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胜地。这里临近高峰林立的乌孙山主脉白石峰,春夏季气候凉爽,牧草茂密,野花盛开,骏马成群,是一处绝佳的避暑之地,吸引了很多游客赏花游玩。秋景色彩斑斓,阡陌纵横,河流与错落的牧场相辉映,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秋日画卷,成为一个徒步赏秋的好去处。
        它穿越乌孙山,纵贯伊犁河谷这片风光旖旎的绿洲,沿途可见雪山、峡谷、松林、草原、花海、河流、瀑布,风景变化美不胜收。
        野狼谷,顾名思义,乃是狼的家园。谷中狼群繁衍生息,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狼,并非狡猾凶残的野兽,而是有着深厚情感与智慧的生灵。它们与人类之间,似乎有着一种奇妙的默契,彼此尊重,互不侵犯。
        谷中的狼,时常在黄昏时分出没。夕阳洒在它们银灰色的皮毛上,熠熠生辉。它们在山林间穿梭,矫健的身姿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每当此时,人们便会远远地观望,感叹这大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壮美。
        传说中,谷中的狼王是一位智者,它通人性,懂人情,深知生与死的真谛。狼王带领着狼群,在野狼谷中繁衍生息,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而人类,也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放牧,与狼群共同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家园。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类的欲望不断膨胀。有些人开始贪婪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谷中的狼群,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它们失去了栖息之地,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面对这样的困境,狼王并未放弃。它带领着狼群,勇敢地与人类抗争,捍卫自己的家园。在无数次的较量中,人与狼终于达成共识: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共存共荣。
        于是,野狼谷的故事传遍了四方。人们被狼群的勇气与智慧所感动,纷纷来到这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真谛。而狼群也重新获得了生存的空间,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如今,昭苏野狼谷已成了一个生态旅游胜地。人们在这里亲近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好。而狼群也在这里自由驰骋,继续书写着属于它们的故事。
        野狼谷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是平等的,每个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有当我们学会尊重自然、珍爱生命时,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生。愿这片神奇的土地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愿人与自然永远和睦共处。

        该文选自鹏鸣散文集《天马西极》一书。



野狼谷探秘(散文)




野狼谷探秘(散文)

作 者鹏 


   鹏 鸣(英文名:彼特peter1956年生,陕西白水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与文学研究。已出版有选集、文集、文艺理论、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专著多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语种版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