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民族情怀
——读鹏鸣及其鹏鸣情诗经典
李 霖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个夏季,在古城西安长城大厦召开的我国当代著名诗人“鹏鸣诗歌作品座谈会”上,高朋满座,名家荟萃,来自世界各地的150多位著名专家、教授、诗人、学者、评论家对鹏鸣诗歌的点评和来信来电的致辞,对鹏鸣从事文学创作3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与充分肯定。同时也给参会的年轻人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全方位、高品味的诗歌创作课。几年过去了,会场的情景和气氛还历历在目,尤其是西北大学教授、新闻学院院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建勋的发言,让人记忆犹新,他说:“鹏鸣的诗在树人民之情上,没有限制在一定的层面上,它扩展了许多空间。用形式代替了内容。鹏鸣诗歌的最大特点是——回环往复,读起来很美。鹏鸣把中国文字用到这种极致的程度,我们不得不赞叹他高出别人的智慧。”
如此众多的评价,还有很多很多。在细读鹏鸣诗歌时,我常常被他的真情和真诚所感动、所感染,并激发出极强的创作热情。文如其人,诗如其人,人如其诗,让我们一起走进鹏鸣的诗歌,走进鹏鸣的内心世界。
博大精深的民族情怀与自我情感的完美结合
鹏鸣厚厚的几大本诗集都冠以“情诗”二字,他将自己所有的情绪都流淌、倾泻在他的诗意里,并表达得淋漓尽致。在鹏鸣的诗里,渗透着浓厚的无法割舍的人文情结,他热爱自然、依恋母亲、对祖国更是一往情深,这些诗,在鹏鸣诗歌中占有很大比重,其质量依我看也均属极品之作。鹏鸣的几万首诗是为自己深爱的土地和亲人献上的一组雄浑瑰丽的情歌。诗是他实现自我与完善自我的唯一方式,是他诗化人生的写照,他用诗歌点燃自己的青春,“照亮了一个现实的国度和一片精神的圣地。”无论他出身如何贫苦,他的生活环境何时改善,他却以一个赤子之心热爱着他的祖国和生他养他的故乡。他在《致中国》里饱含真情地写道:
我像匆匆地赶路者
奔向未可知的地方
无意中踩痛了您的肩膀
踩痛了吗
中
国
我忘了带上伤药
我没有许多营养
连生命都是你给的
瘦弱了吗
中
国
中国让我做个儿子
中国允许我做个儿子
儿子没有给父母出力
生气了吗
中
国
中国的山我的筋骨
中国的河我的血脉
您把这些都送给了我
我还要什么
中
国
中国的贫穷是我的贫穷
中国的艰难是我的艰难
有朝一日我化成浓血
渗透给您
中
国
中国给了我一片领空
中国给了我一方热土
我飞翔的那一刻
哭着说声
中
国
中国的太阳永不落
中国的月亮永不落
我能做一颗星的
中国呵
中
国
中国中国中国中国
中国啊中国
中
国
中
国
我之所以把他的整首诗摘录下来,是它太感人了、太让人兴奋了,我不忍心丢弃它的每一个文字以及破坏它的所有格式。在这首诗里,诗人采用了单字和重复的格式,为“中国”这个强有力的名字增加了力度,也让人感到诗歌振聋发聩的张力。鹏鸣的诗,流淌于笔端的是一种生存的自觉意识,他在诗中反复展现着他的探索与呐喊,爱与憎,理想与希望,在血与泪的流泻中,表现出诗人的内在激情。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坐在电脑桌前,准备整理自己的文稿,然而鹏鸣的诗却不断地浮现在眼前,让人夜不能寐。在鹏鸣诗里随处可见的是他的回报心理和忏悔自责意识,他小心翼翼却“无意中踩痛了你的肩膀”、“儿子没给父母出力”,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报答和感恩随处可见。报效祖国、报答家乡的养育、反哺生我养我的父母、帮助朋友、救助弱者、扶助贫困,是鹏鸣做人做事的准则,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家人也同他一样谦虚、好客、热情。
2001年冬天,我到北京办事,鹏鸣知道后,非常热情地邀请我去他家作客,并约了在京的所有朋友在他家相聚。鹏鸣的家在通州区的一桩时髦的住宅小区内,复合式的三层住宅,面积之大,装潢之精美,让我们这些舞文弄墨的文人感到汗颜。客厅、卧室、厨房、餐厅、卫生间的所有设置都别具匠心,体现了主人的文化底蕴和修养喜好。一进门的客厅假山和喷泉以及泉内的各色种鱼,给人以清新典雅、热情时尚的感觉,茶几上摆着各类新鲜水果和名烟名茶。尤其是书房的设置,让所有来访者惊叹,壁上挂着中国国家领导人、文学界的名流巨匠的题词和赠画,东西两侧的书柜,各类装帧精美的世界名著以及多种图书,让人感觉好像进入国家高级图书馆,他自己的诗集和所有的作品都用红丝带佩结,既显眼,又漂亮,一个作家能有这么多自己的作品,不能不说是一种壮观。鹏鸣先生的妻子、北京某部大校军官、著名诗人王芳女士和儿子小鹏楠,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王芳女士衣着朴素,典雅大方,不善言辞,不好张扬,但抬手、抿笑、谈吐都显示出其有着很高的文化素养,一看就是位贤妻良母式的知识女性,而且还做得一手好菜。很快大家就围坐在鹏鸣宽敞的餐厅里,品尝王芳忙了一上午的美食。
席间小鹏楠(当时只有十二岁)站起来,双手端着酒杯敬酒,“感谢叔叔阿姨来我家作客,谢谢你们对我爸这么好”,大家脸上一片茫然,鹏楠接着说“只有你们大家的帮助,才有我爸爸的今天”,说完把酒一饮而尽,还深深地鞠了一躬。大家都惊呆了,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成熟的道理,而且表达得自然、准确、到位,不慌不忙,不卑不亢,大家问鹏鸣是怎么教育的,鹏鸣笑着说“我没教过,是他自己学的”。饭后,我们闲聊,鹏楠忙着给我们递烟倒茶,我问鹏楠,“将来长大了想干什么”,“出国”,“再将来呢?”“回来报效祖国”,问者本来无意,鹏楠答得干脆。很快鹏楠就回自己的小屋学习去了。鹏鸣除了平时对朋友、同学、亲人的热心帮助外,从2000年起,他给家乡及西北政法学院等全国17所高等院校先后无偿捐赠图书310万余元,还给全国各省、市图书馆无偿捐赠图书50余万元。另外还为家乡捐赠30余万元建造了一所希望小学。所以,小鹏楠能说出这些话我们并不感到奇怪。
鹏鸣在他的《致我的亲娘》一诗里,这样写道:
无家可归
我穿着破烂的衣裳
在暗无天日的大地上游荡......
风雨无阻
我穿上新制的丽装
站在焦河湖畔的岸上
把头仰起
面对母亲的容像
热泪盈眶
脱下帽子
依偎在母亲的胸膛
承认我吧
我把脚步放轻
因为我怕惊动了您的心伤......
我是一个被苦难逼走的长子
前来为您祝愿吉祥
因为我日夜思念我的亲娘……
我诉说着
跪在了堡子山上
面向安坡梁
两眼凝视着
那相思已久的村庄
心泪就像
决堤的大江……
怀爱的诗句就像血水一样涌荡
倾泻出庄严的思想
在我的脸庞
在我的心上
在我的泪光......
我记得起您生我时的那模样
我记得起您的眼泪是和抚养我的乳汁一样甜香
一切啊
越想越亮堂......
我多想用我悲喜的泪水把您身上的尘土洗光
我多想用我的激情替代您的忧伤……
即使我的身体枯干的失去重量
我的心儿也要发放清光
因为我不想让您的苦心枉费一场
亲娘啊亲娘
请您多多地思量
把深情的视线转向儿郎
虽然衣衫破烂
苍桑遮挡了您美丽的容相……
即使是死了
我也能把眼睛闭上
因为我找到了我的亲娘
已用重逢的热泪痊愈了我心灵的创伤
收下这敬意吧
我的亲娘
您没看我的眼泪早已流光
膝盖上已透出红红的血浆……
哭吧
我的亲娘——
唱吧
天已微亮……
笑吧
向日蔡已面向东方……
多么挚热、纯粹、感天动地的情感啊,“我多么想用我悲喜的泪水把您身上的屈辱洗光”,“即使死了我也能把眼睛闭上,因为我找到了我的亲娘”,“我诉说着,跪在了堡子山上”“膝盖上已透出红红的血浆......”。古今中外的诗人写给母亲的诗很多,但很少有人能把情感推向这样的极致,这种撕心裂肺、饱蘸真情的呐喊,这种和着泪淌着血的真情,在鹏鸣诗中随处可见。在诗人悠长的歌声里,充满了对母亲一言难尽的执着与爱恋,这份执着与爱恋的背后,是诗人多重丰富的生命体验,是灵魂的升腾与飞翔,是情感的喋血与涅槃,这可贵的升腾与涅槃,造就了他丰满的一生。
鹏鸣写给故乡——焦河湖的诗,以及记录苦难童年的诗,形成他诗歌的又一道摄人心魄的风景。这位从黄土地上苦难中挣扎过来的歌手,对家乡发自肺腑的热爱和对生命深切的体验,奠定了他在诗坛高手的位置。也正是这种执着和爱恋、苦难与奋争,激励他扬起生活的风帆,耕耘于无人的荒原,藐视一切打击和磨难,把自己的人生挥洒成奇异的诗篇、一首首壮丽的宣言。
焦河湖的山坡上松树林的风涛声声呐喊
我分明听见
是她的孩子守护山林的夜晚
给华夏——母亲报传着“请放下心坎”
焦河湖山坡上的群燕鸣飞舞旋的放着唱片
我分明看见
一种无名状的情感泛在握手与挥手之间
那些头脑落满灰尘的真恶假善
她从来不染
………………
起风落雾了 茫茫昏缠
人世间忽明忽暗
常常使我把焦河湖的山坡搁在久思的心肝
当突然降温的冷风把您的油菜花刮落刮断
当那冰雹的罪恶把您黄澄澄的麦穗打落打完
我的心在夜夜的梦中急赶忙赶地跑回把您扶看
我的心在那一封封信中声声的问着您的灾情
久久不安
——《焦河湖的山坡》
这种对土地的依恋和对家乡的牵挂,更加成熟更加冷静,而冷静下来的爱更真实更实际,不是简单地夸夸其谈。在繁华的京都里,面对那些五光十色的生活,人会渐渐地失去本真的颜色,而变得繁浮、虚伪,甚至忘掉自己的本色,蜕变成城市的一条毛虫。而鹏鸣却始终站在他故乡的焦河湖畔,亦如他的《鹏鸣情诗选》的封面一样,审视着大地、审视着人生、审视着世事变化人间苍凉。在他的眼中,永远有一条联系民族血脉的大水,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水浇灌着鹏鸣的诗歌田地,让他的诗情如汹涌澎湃,永不枯竭。
鹏鸣的365首《致情人》,从表面字义理解是写爱情的,从整体来看却体现了一种小我与大我的结合,爱祖国、爱民族、爱故乡、爱亲人、爱朋友、爱情人等等,他能脱离开就事论事的小我境界,进入民族存亡、祖国前途命运的大我境界,与社会同呼吸、共患难、同沉浮,共发展,与祖国改革开放的脉搏一起跳动。他的诗是中国现当代的历史图解。他创作的大量写给祖国的诗,如《谁说他不象征中华》、《希望》、《祖国
心中的花卉》、《欢呼啊
脱囚的中国》、《我为扬柳歌唱》,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中国诗坛都是很少见的。祖国—母亲—故乡,形成鹏鸣诗歌的主体,主题的升华与意境的拓展使鹏鸣的诗,高高地站在了时代前列,也站在了诗歌的顶端。任何一件文学作品,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而鹏鸣的诗歌恰恰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每一个细节,下岗女工、歌厅小姐、无耻贪官、变态文人、流氓评论家、伪君子等等,都写得维妙维肖,真实感人。难怪匡扶老先生称鹏鸣的诗是“民族复苏的备忘录”。
鹏鸣在诗歌界是个最具争议的人物,在“中国当代作家选集”编选的三卷本《鹏鸣情诗选》出版后,引来了一场不小的风波,许多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都给予客观公正的高度评价,和善意友好的充分肯定,也有个别品行极差的小人在嫉妒中恶毒的攻击,这一切都没有使鹏鸣偏离自己的航向,而是更坚定了他走自己路的决心,他用他的大度和宽容使原来曾经诬陷诽谤过他的人,变成了朋友。在2000年6月中旬的“鹏鸣诗歌作品座谈会”上,《西安晚报》文艺部主任赵发元的发言就是这样开始的:“几年前由于一个搞评论的陕西籍老乡不停地从北京打来电话,要我想尽一切办法把鹏鸣的名声搞臭。我不认识鹏鸣,也不了解鹏鸣,对鹏鸣一无所知。更不知为什么要把鹏鸣名声搞臭?碍于脸面,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按照他的授意胡乱的编造了一些无中生有的不实之词,在我管辖的《西安晚报》上毁骂鹏鸣,十分苛刻,连续3篇。给鹏鸣先生造成很不好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弄清楚这位乡党为什么非要对鹏鸣狠下这么大的“黑手”?最近在《北海日报》发表《重新认识》,表示懊悔,经过长期的反思后,深深地感到自己大错特错,十分内疚,简直无地自容。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绝对正确。事实证明,鹏鸣的确是正确的,借此会议,特向鹏鸣先生道歉,敬请原谅,并感谢他的大度与宽容”。我能够详细地写出这段文字,是因为我在当时整理了这次会议的代表发言。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鹏鸣情诗的异同
在阅读鹏鸣情诗时,我的脑子里经常出现夏尔·波德莱尔的影子,总觉得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和思想体系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又各有各的不同。
波德莱尔(1821—1867)是法国最伟大的诗人、批评家,他用“全部的心、全部的温情、全部的信仰、全部的仇恨”完成了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的不朽奇书——《恶之花》。《恶之花》是关照资本主义社会的一面魔镜,是西方文学发展浪漫主义传统、开现代主义先河的划时代的不朽之作,它是一卷奇诗,一部心史,一本血泪之书。当1857年6月25日,《恶之花》经过多年的蓄积、磨砺,终于出现在巴黎的书店时,他仿佛一声霹雳,刹那间震动了法国诗坛,引起了沸沸扬扬的议论;他像是一只无情的铁手,恨恨地拨动着人们的心弦,令其发出“新的震颤”。《恶之花》遭到了“普遍的猛烈抨击,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好奇”,正是作者的追求;“抨击”,也不能使他退缩;然而,跟在“抨击”之后的却是法律的追究,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第二帝国的法庭自然不配做诗国的裁判官,可就在文学界,这本不厚的书也引起了唇枪舌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毁誉参半,相持不下。而且,毁中有誉,誉中有毁,迷离惝恍,莫衷一是,使得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久久不能排定。
这多么像我们的诗人鹏鸣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鹏鸣的《鹏鸣情诗选》三卷以及一系列的情诗经典出版后在社会引起一阵轩然大波,有的人称他为“诗坛天才”,有的说他“托起21世纪诗歌的辉煌”是“当代中国诗歌之王”等等,赞誉之词超出人们的想象;也有极个别变态狂则对出版社在著作的封面赫然印上鹏鸣的头像、采用了与许多领导人的合影等事宜提出质疑。一时间责骂声、赞誉声不断,人们对诗人的关注程度似乎超出了对诗歌本身,有人称之为“鹏鸣现象”。然而,鹏鸣毕竟是鹏鸣,他没有因为别人的赞美而沾沾自喜,也没有由于小人诋毁而自暴自弃。他坚强地昂着高傲的头颅歌唱着,他是诗歌界一名战斗力极强的勇敢的战士。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就象高尔基的《海燕》一样,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写出了《寒流和大鹏的夜谈》、《大鹏的鸣声》,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和不畏强权的斗志。“我是大鹏
我要鸣天”“大鹏 像一位机灵强悍的指挥员/脱掉了花冠
披上早做的丧衣一同扑向列强和盗贼的窝边”。鹏鸣把自己比作“大鹏”在天空翱翔,为祖国、为自由、为故乡、为爱情歌唱;而波德莱尔把自己比作“天鹅”逃出樊笼,在污泥中挣扎,其气势上就略输鹏鸣一筹。
尽管鹏鸣与波德莱尔出生在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但在他们的意识形态却有着同样的反叛心理。波德莱尔于1821年4月9日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贵优闲的家庭,其父亲是一位很有学术修养且爱好绘画的人士,他的母亲身在伦敦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也颇有些文化修养,其父母的年龄相差34岁。这些都给波德莱尔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可以想象,波德莱尔幼小的心灵是在怎样的氛围中受到了熏陶。他有一首题为《人语》的诗,其中回忆道:
我的摇篮阿,背着一个书柜
阴暗的巴别塔,科学,韵文,小说,
拉丁灰烬,希腊尘埃,杂然一堆
我身高只如一片对开的书页
可惜波德莱尔6岁时,父亲去世了,他失去了唯一可能理解他的亲人。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很快年轻的母亲服丧期未过,就改嫁了。波德莱尔幼小的心灵再次受到巨大的震动。渐渐在波德莱尔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孤僻、忧郁、反叛的性格特征。然而,他聪慧、敏感、激烈、举止古怪,充满了奇思异想,有时又有点玩世不恭,他迷恋文学,喜欢阅读巴尔扎克的作品,并因结交了他本人而感到十分荣誉。他有一个良好的求学过程,从幼年开始,直到20岁中学毕业。波德莱尔30岁以后进入了文学创作高峰,使他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写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但由于波德莱尔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制度,自由主义理想在资本主义的沃土里长成,也只能是鲜艳有毒的罂粟花。波德莱尔是一个颓废时代的诗人,一个对这个时代充满愤怒、鄙夷、反抗和讽刺的诗人。
而鹏鸣先生则出生在五十年代,一个中国北方贫穷的农民家庭。他的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但他们的纯朴和善良,潜移默化地教会了他做人的原则。他常说“我是一个苦难诗人”,其实他只是一个从苦难中走过来的诗人。他只断断续续上过五年学,却从六岁开始写诗,十岁就发表了1200余行的著名长诗《娘在我的心上》、《桂花——我最亲爱的妈妈》等惊世名作。苦难的童年让他懂得了生活的艰难和人心的险恶,《饥饿的心愿》、《我的心在颤》就是这段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使他懂得了知恩图报、疾恶如仇的人生信条,《走了
豪华的家园》就是这人生信条的誓言;苦难并没有使他颓废和堕落,也没有使他忧郁和消极,他只是以更昂扬的斗志投身生活、投入创作,写下两万多首感人至深的不朽诗篇。鹏鸣先生在他众多的诗歌作品中,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民族的命运、人性的升华和真爱的回归,哪怕是他在无情地鞭打、鄙夷、嘲讽那些丧失良知、急功近利的势利小人时,也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待的。
鹏鸣诗歌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便是极强的故事情节,他能从具体的人或事出发,用诗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每一首诗都是一段故事、一个人性的解释和灵魂的升华。他善于发现、体验,在常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事物,却使他对人生有更深刻的体悟。
鹏鸣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创造着诗歌界一个又一个传世之作,鹏鸣有一首《白桦树》的诗是这样写的:
我为你痛哭
我为你呐喊
你在哪里啊
为何不回还
让我寻找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处处碰到荒凉的哀怨
你到底触犯谁
只不过
和大地的幽灵苦苦爱恋
就因这炽热的情感
竟被打翻在地强加污冠
抛扔在死亡的深渊
一棵伟岸的白桦树被摧残
哦
正因为你有人的尊严
挺拔于高深的云天
贪婪人怕你用伸出的臂腕
把他们阿Q似的嘴脸撕烂
在愚昧的心灵上安放萌芽的琴键
使奸诈狡猾的阴谋失去泛滥……
高歌的音符也不许自然的外传
多么可笑的规范
一棵石雕般的白桦树
竟在偌大的地球上找不到针扎之面
多么可悲的周旋……
一棵白桦树的遭遇引发了诗人强烈的人生幽怨,他为之痛哭,为之呐喊。他问茫茫苍天:你在哪里,为何不回还?其实,诗人在这里大发感慨的仅仅是一颗普普通通的白桦树本身吗?不是,绝对不是。是人生,是人性,是横遭摧残的人生,是被扭曲塌陷的人性。它有“炽热的情感”,有“人的尊严/挺拔于高深的云天”白桦树的高洁挺拔是一种本质的存在,是邪恶的人无法改变的,于是就遭到了毫不留情的摧残。这是白桦树的悲哀,也是人生的悲哀,诗人借白桦树的悲哀抒发了人自身的悲哀,从而唤起良善者的共鸣。
下面我们再请看,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这是一首被西方美学家尊为“象征主义宪法”的杰作:
自然是座宙宇,那里活的柱子
有时说出了模糊不清的话语;
行人从那里经过,穿越象征主义的森林,
森林用热情的目光将他注视。
如同悠久的回声遥遥地汇合
在一个混沌深邃的统一体中
广大浩漫好像黑夜连着光明——
芳香、颜色和身影在互相应和。
有的芳香新鲜若儿童的肌肤,
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
——别的则朽腐、浓郁、涵盖了万物,
向无极无限的东西四散飞扬,
如同龙涎香、麝香、安息香、乳香
那样歌唱精神与感觉的激昂。
诗是象征,是隐喻,是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梦境的完成需要想象力的解放,而想象力的解放则依赖于语言的运用,因为波德莱尔实际上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也同时是一种目的,语言创造了一个世界,创造了“第二现实”。读者不难看出,波德莱尔的诗确实优美,但缺乏高远的意境和昂扬的斗志,所以留给后人的也只能是一束鲜艳夺目而萎靡不振的“病花”。
通读鹏鸣的诗篇,从不同角度感受诗人的挣扎、呐喊、探索、追求的精神世界,总有一种让人蓬勃向上、意犹未尽的感觉,一种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感觉,所以我用“博大精深的民族情怀”作为这篇文章的题目,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2005.07.08.忻州。
李 霖,山西河曲人,中共党员。202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忻州市忻府区作协副主席。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散见于《诗刊》《山西文学》《黄河》等。著有诗集《面对城市的倾斜》《隐秘的疼痛》、散文集《回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