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帘洞“乱弹”
鹏
鸣
我去昭苏萨尔阔布水帘洞,乘车一路前行,撞入眼帘的是持续不断的油菜花黄,真是令人应接不暇,心旷神怡。
我们到了下车点,开始步行前往。我一边步行,一边欣赏四周的景致。周围群山环抱,岩壁耸立,那远处丛林俊秀,青松翠柏,云遮雾障,草原茵茵,野花姗姗。整体汇聚成一个浓淡相宜,俊雅和谐的优美环境。
走至水帘洞附近,已经能听到水声的轰鸣。及至近前,水声震耳,似对游人的大声召唤。水帘洞面对河道,为了能看得真切,亲身体验其魅力,我和其他的人纷纷卷裤腿脱鞋,下到水帘洞前方的河水里。水帘洞前的河水不深,也就30厘米左右。刚才步行,全身已经汗湿,乍入水中,倒是极为凉爽。我站在水帘洞前,感受着此景给我带来的欢愉。
水帘洞形成于库尔库勒德克沟内,沟名是哈萨克语,意为“哗哗”响声,即由瀑布轰鸣声而得名。其瀑布呈单瀑状,有一级跌水,高约20米,宽约2米,从河谷跌落至一深穴,由于瀑布冲刷切割及溶蚀作用,深穴形成一巨大空腔,空腔前端开口,使幽深的洞腔得以展示。瀑布飞流直下,空悬于洞中,垂落恰似洞中水帘。瀑布气势若倾天,响声如雷鸣;落于下方深潭之中,水花四溅,如翻云覆雨,幻化无穷;水雾蒸腾弥漫,似缥缈虚无,凉意森森,沁人肺腑。此景此情,令观者如入仙境。
潭内积水外溢与河水相通,水质清澈透明。据介绍,其年均流量0.4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1200万立方米。水帘洞由石炭系灰岩构成,坚脆易溶的岩性极易形成断崖跌水及深穴,为该瀑布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我正在拍照,忽然听到身边一位八九岁的小姑娘问:“妈妈,这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老家水帘洞吗?”年轻的妈妈回答:“不是,孙悟空的老家水帘洞在连云港的花果山。”
我随之想起,两年前我到过花果山的水帘洞。当时雾雨蒙蒙,空气潮湿得可以攥出水来。我乘缆车直达花果山的山顶,只见云遮雾罩,周围一片晦暗,茫然不知所措。导游领着下山,她告诉我,水帘洞景点不错,可以看看。来到水帘洞前,果然有一水帘,只是水流稀疏不成其“帘”,“帘”内确实有“洞”,但是,那“洞”不过是山石的凹陷,不成其为“洞”。我想,那大概是人造的景点,顿觉索然无味。
再看这萨尔阔布水帘洞,“洞”确实是洞,但水不能成为“帘”。“帘”,是遮蔽门窗的用具,即必须有可以进去的空间,而这里的瀑布为实,却无法进入“帘”内,实乃洞中瀑布。
此时,有几个中学生模样的小青年也来到瀑布前,一位可爱的女生有声有色地朗诵道: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觉得这位小姑娘触景生情的诵诗倒是比较自然而合适。
这里的瀑布也许不能和庐山的瀑布相提并论,但是毕竟有它自身的特点,来这里一游也不虚此行。最起码它是自然天成的,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况且,它的美和周围的崇山峻岭、云杉林木、碧绿草原、油菜花海等美景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了整体景观的大美效应。如果游人有幸遇到马鹿、北山羊、鹅喉羚等野生动物出没,那就更添兴致,是与游庐山迥异的美好体验。
上得岸来,导游讲了当地一个关于水帘洞的传说。据说,有一位哈萨克牧民在放牧中救了一条受伤的白蛇,白蛇伤好以后,就离开了村子。几年以后,由于天气干旱,这里的牧民面临着严重的饥荒,不得不向天空大地祈祷。白蛇知道了这件事,为了报答牧民的救命之恩,就化为一道白光,天空顿时大雨倾盆。白蛇心想,虽然眼前的旱情得到了解决,但是,以后可能还会发生旱情。于是,它就向神灵祈祷,把自己变成一道美丽的水流。时间一天天过去,水流变成美丽的瀑布。牧民们非常珍惜这处水源,把它当作圣源。以后,水帘洞的名声也就慢慢传开了。
传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叙事艺术,是民间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它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文物、自然风光、社会习俗有关联。现代常见的传说,多是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线索,以风物为标志的复合形态,有突出的历史性、民族性和地区性,突显着人们的智慧。因为有人不断加工,所以就不太固定,可以被更改。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传说会不断增多,成为人们的精神宝库。传说就如同一个广场,什么人都可以进,什么人都可以出。劳动人民是它的主要创造者。
传说,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感情,一种哲理。它透过五色繁杂的情感,以一种大智若愚的轻松语调,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纠葛,烹制成一道道脍炙人口的精神大餐,把不同的个人与世界紧密地连接起来。它展现着真实的人性,描绘着时代的变迁,蕴含着日月的更替,而这些只是用最简洁的人物来表现。传说,是最绚丽的文学灵光,它闪闪烁烁地游荡在漫无边际的时间长河里,诞生在妖娆的自然景观中,它是文学的温床,是我们的梦想的源泉。
我记起了前年的一件事。我的一位朋友是某大水库的领导,他要把水库打造成旅游景点,就把水库改称某某湖,希望我给他写点有关某某湖的“民间传说”,以增加此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朋友之托不好拒绝,我就由“湖”而生发,自己编了两则“民间传说”给他。想不到这位老兄真的把我编的“民间传说”印在景点的宣传小册子上,而且还在景点的文化长廊上把那“民间传说”写出来,进而请画家画成大幅绘画。我真的不好意思,有一种欺骗人的内疚。
当然,我知道,所谓“民间传说”,最开始都是有人编的,这就是“说”,以后有人“传”了,慢慢地经过多人口口相传,不断被加工润色,时间长了,就成为“民间传说”。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需要能流传开来。我想,我本就是个小小老百姓,应该属于“民间”,我写的那两则“传说”,确实与景点有关联,立意是与人为善,也就不想去说明其来历,能否流传不必考虑,就让它自生自灭去吧。
至于有关萨尔阔布水帘洞的传说,其言也善,其意也美,配合该景点,相得益彰,也就具有了生命力。我真心希望它能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