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荒原》:在废墟上寻找生命的意义

(2020-04-22 00:08:35)
标签:

《世界文学简论》

《荒原》:在废墟上寻

鹏鸣

世界文学研究

选自

分类: 文学评论

《荒原》:在废墟上寻找生命的意义



                                        《荒原》:在废墟上寻找生命意义

 

                                              鹏  

 


       读过艾略特《荒原》的人,没有人不为诗中的孤寂、悲怆感动。那个充满腐蚀味道,令人绝望的世界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战栗。“荒原”一词已超出了文学的范围,它已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象征。
       生活本身也许充满荒谬。发现20世纪人类精神的荒原特征,并试着给人们加以精神引导的伟大的作家,自己却无法逃脱精神、生活上的双重荒原。
       20世纪初,来自美国的穷诗人艾略特和英国贵族小姐薇薇安一见钟情,尽管薇薇安的父亲看不起这个潦倒没落的小伙子,却不妨碍年轻人的感情。他们很快搬到宾馆,在租来的房子里开始了美好的生活。
       爱恋的艾略特,唯一的一次恋爱就结了婚,婚后得知妻子生理和心理及其紊乱,特别是生理上的问题,让艾略特不知如何是好。这一点女方家里人都知道,特别是她的弟弟,也一再提醒艾略特,但也只有诗人被蒙在鼓里,一旦知道真相后责任心又非常强,真是个“新好男人”的榜样。他们的婚姻持续了十五年,直到把她送入精神病院。
       在某种程度上,痛苦的人生经历决定着作家观察世界的角度。也许正是这份痛苦的精神历程才使诗人站在对整个人类生存关怀的高度,来把握时代的本质内涵,揭示出现代西方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本真状态。它展示了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因此,许多人把《荒原》喻为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荒原》共四百三十四行,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写荒原和荒原人的意象,诗人首先用对比的手法写荒原上人们对春冬两个季节的反常心理,生动地勾勒出他们扭曲的心态。接着以一位贵妇人的回忆片段说明昔日的繁华已经一去不返,暗示西方文明的衰落。然后从《圣经》、瓦格纳的歌剧以及其他文学著作中征引典故,描画荒原上枯石遍野、干涸死寂的景象和现代人沉溺于欲望、无力自拔的情景。最后以伦敦这座“没有实体”的城的特写镜头展示荒原全貌。第二章通过大量的引证,把人类过去的昌盛文明与现代的破败丑陋加以对比,突出了现代人纵情声色、贪欲不止,因而丧失了有意义的人生,形同僵尸的可悲处境。这一章的许多镜头均有强烈的戏剧性。第三章总的精神是要通过宗教点化执迷不悟的人生。诗人指出,各种世俗的欲望是造成人生孽债的根源,荒原人只有恪守宗教戒律,弃绝一切尘世欲念,才能免除险恶的报应,过一种圣洁的生活。第四章写一个腓尼基水手由于纵欲而葬身大海,诗行中多少流露出人生虚幻的出世思想,含有明显的讽喻。第五章以“雷霆”代表上帝,写上帝对人的忠告,雷霆说,荒原上的人们必须服从上帝的教诲,做到“舍予、同情、克制”才能使荒原和自己获得新生。
       《荒原》神奇地运用了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和拼贴技法,把远古的神话和传说、宗教人物和说教、古典文学和历史故事以及现代西方的生活片段等等,奇妙地剪接在一起,把看似互不相关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共同纳入一个以荒原为中心的象征结构,使这些看似无关的场面和意象获得了内在的联系。为了表现一个丑恶病态的现实,《荒原》继承了《恶之花》的传统,全诗充满了枯槁、干涸、破碎、散乱、空虚、孤独、丑陋、衰老、荒蛮、死尸等意象。这些“荒原”特有的意象,揭示了西方文明衰退的历史必然性,从而给人造成极大的震撼。
       《荒原》的震撼性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这首先是时代决定的。1920年前后是人类自己也无法理喻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从物质上毁灭了欧洲,而且从精神上彻底埋葬了人们心中的上帝,人们发出“上帝死了”的绝望呼喊。对理性科学的怀疑、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失望、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对现代文化生产中人被异化的担忧……这一切汇合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荡涤着一切,冲击了人们所有的观念、信仰、思考和结论。伦敦坍塌了,巴黎毁灭了,美国变形了,就像昔日的庞贝城,人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除了一片荒原之外,什么也发现不了。上帝存在便剥夺了世界的意义,上帝不存在则剥夺了万物的意义。在这一片神秘莫测的荒漠面前,人们什么也不能理解。
       作为精神支柱的价值观的崩溃,对传统的理性原则的怀疑,导致人们不再相信人道主义的理想,不再寄希望于“理性王国”的实现,而是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对人类进行反思。他们认为既有的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都不利于人类价值的实现,应该被摒弃。大的破坏已经来临,一切旧的东西都被摧枯拉朽,而新的世界还在建设之中,我们无法不面对这样的精神荒原。
       《荒原》一诗不仅贯穿了“荒原”的意象,还有一个“拯救”的主题。艾略特描绘的荒原景象充分展示了战后西方人醉生梦死、寡廉鲜耻的生活,描绘了一座卑劣猥亵的人间地狱,极大地震撼了世界。《荒原》既有历史的透视,又有现实的观照,它描绘了众多男女,这些人虽各具面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诗人说诗里“所有的女人都是一个女人”,这就是说,他们全部沉溺在欲海中,由于丢弃了上帝,丢弃了信仰,成了一个个行尸走肉。在他看来,当代生活中的人们是一群鬼魂,是只有肉体而没有灵魂的人,这是西方后现代社会走向没落的象征。艾氏认为,人体都是一块肉,灵魂才是最美好的。如其作品《空心人》描绘了现代西方社会既无内容,又无形式,一切都是干涩而支离破碎的景象,作品抨击了光有一个美好躯壳的人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并预示这样的社会将在“嘘”的一声中告终的前景。同时,艾略特寻求拯救的探索同样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艾略特把他对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在《荒原》中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探求,即深刻的危机意识和超越意识:文明已经败破,自我已异化,上帝已死,世界无可救赎但又必须救赎。所以,诗人希望借助宗教和人类加以疗救,人类只有经过水的洗礼和火的净化,“荒原”才能生出绿意。而“水”在《荒原》喻指情欲的泛滥、物欲横流及整个文化危机与死亡;“火”则喻指情欲之火、死亡之火和再生之火。
       艾略特试图以恢复宗教信仰来拯救西方荒原世界,宣扬只有宗教才能使这一极其空虚荒芜、庸俗腐败的社会获得新生。这无疑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艾略特虽然看到了社会的本质,却找不到精神归宿,于是悲观失望,只有转向宗教寻求解脱。所以我们说,艾略特从反传统开始,最后他自己也成为了传统的一部分。但他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节选自鹏鸣世界文学研究专著《世界文学简论》一书。

 

 


《荒原》:在废墟上寻找生命的意义



《荒原》:在废墟上寻找生命的意义
香港版《世界文学简论》(竖繁)





《荒原》:在废墟上寻找生命的意义
作 者鹏 鸣


 
    鹏 鸣(英文名:彼特 peter 1956年生,祖籍:陕西白水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与文学研究。已出版有选集、文集、文艺理论、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专著多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语种版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