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华夏的药王山
可歌可泣的绿色之梦
——论鹏鸣报告文学《绿色之梦》的深刻內涵与社会意义
刘建勋(著名文学评论家,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
祁瑞萍(文学评论家、硕士、教授)
读着鹏鸣的报告文学《绿色之梦》,恍惚中,一种尘封已久的东西在心底慢慢显影,复苏开来。
时代的擂鼓者
当眼球愈来愈多地被T型舞台上的模特儿、IT界的精英或红得发紫的大腕明星吸引的时候,当话题愈来愈多地转向香车别墅、纳米技术、甚至航天飞船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平静繁华都市霓虹灯笼罩下浮躁的心灵?是否能把“小我”融入“大我”的天地之中?是否还在关注关于人类生存最根本却最易忽视的问题?
鹏鸣,带着他的“绿色之梦”,大声疾呼一个渐渐被人们遗忘然而却是恒久的话题: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绿色之梦!
他似乎有些“傻气”,不跟风时下的热点,不追求利益的卖点,只是跋山涉水,不辞劳苦,收集大量珍贵详实的一手资料,坚守着报告文学的阵地,创作目的单纯而真诚:“经过调查,我们看到了很多,听到了很多,尤其是我们欣喜于在中国,在当代,真的有一批有识之士,他们想的和做的,正是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忙于片面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的那些领导者们还没意识到的事情。对此,我们对这样的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我们没有理由不把他们的理念、他们的业绩,以及他们的酸甜苦辣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
所以,这种“傻气”,实质上“无非是以文人的良知,以鲁迅先生那种‘寻出病由,以引起医治者的注意’为宗旨”,来诉说一些作者心中想说的和要说的话语而已!
照片上的鹏鸣,眉头微锁,目光深邃,轮廓分明,是那种典型陕西汉子的硬朗形象。这位淳朴的农民的儿子,带着强烈的忧患和关怀意识,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时代的前沿摇旗呐喊,“为那些活在希望中的人们而写作”,饱含热情地讴歌了陕西铜川人民在以陈市长为首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改善生态环境的感人事迹,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
世纪之交,古老的中国吹起了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声音响彻神洲大地。此时此刻,人们所迫切需要的:不仅仅是建设西部相应的政策措施,而且还需要从审美的角度,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力量、启迪和心智。长篇报告文学《绿色之梦》,正是鹏鸣在这个关键时刻的又一部宏伟巨制,似一场及时雨,播撒在读者亟待浇灌的心田。
鲜明的人物形象
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报告文学的灵魂之所在,以人为本、闪烁人性真善美的光辉则是报告文学的境界追求。
鹏鸣善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主要人物专门还加以独立成篇的介绍,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文章的绪论开篇就不断提及本文的主人公——“生态市长”,这是“一位颇有远见卓识的干部”,这是“把现代城市建设定位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之人”,等等。但是,作者却迟迟未说明这位“神秘人物”姓甚名谁。读者不禁要问:“他(她)究竟是何许人也?”这就为下文埋下伏笔,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随着文章的一步步深入,到了文章的第一章节,主人公——陈市长的名字才终于浮出水面,“千呼万唤使出来”。铜川市陈市长,文章的主人公,作者以热情的笔调讴歌了这位全心全意造福铜川百姓的父母官,这位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自己座右铭的硬汉子,把“人”字的一撇一捺写得那么苍劲有力。其形象跃然纸上、铭记在心、久久难忘。他“对待工作,就是要造成骑虎之势。”这位市长,有着自己独特的做事风格:“偏偏要骑在虎背上”。把自己逼到危险境地,“要么,你就使尽所有招数,非把老虎干掉不可;要么,你就被虎消灭,一败涂地。”他顶住压力、全身投入,一手抓粉尘污染、水土流失,一手抓绿化建设、多种经营,铜川生态环境大为改观,经济建设稳步前进……
“我是安泰,我永远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希腊神话中的安泰,力大无比,智慧超人,他的生命力来自大地,一旦离开,他便死去……这位陈市长,全心全意为人民造福,他深知:他的力量来自群众,他离不开他的群众,他把根深深扎在这块热土,为铜川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他们要过冬啊,我们政府要考虑市民的疾苦啊!”在狠抓煤烟污染工作期间,这位陈市长,雷厉风行、严管重罚、决不手软,但是考虑到“那些的确有困难的群众,我们这次是给他们放宽了政策”,“天气已经渐渐冷了,工作不能一刀切”。寥寥数笔,勾勒出这位市长强硬性格中的另一面——“柔肠柔情”……
这位陈市长,还是一位文学爱好者,还是一位……
……
……
记得当年,彭德怀将毛泽东表扬其立下汗马功劳时的诗句“谁能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改为“谁能横刀立马,惟我人民英雄”。真正创造和推动历史前进的,是人民群众!鹏鸣并没有忘记这一点,在刻画主要人物的同时,也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普通百姓形象,感人至深。上到年老古稀、开垦荒山、昏厥三天的张明德老人,下到刚上小学、提笔写信、呼吁环保的张鑫小学生,都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绿色之梦》成功塑造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似一尊群体雕像,个个鲜活生动。读者被他们的事迹所感动,所亢奋,与作者产生强大的共鸣。

醉人心魂的照金香山
独特的文章结构
报告文学《绿色之梦》共有十个章节和一篇绪论。这十个章节分别是:《这方山水——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所面临的物质精神矛盾》、《把工作当作乐趣把群众当作城市的主人》、《就是要在工作中造成骑虎之势》、《大眼光大气魄大手笔大投入——从张铁民市长到陈双全市长》、《心灵与自然统一用美的法则创造世界》、《万众一心群策群力搞好生态建设》、《“我是安泰,我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绿色的理想绿色的实践》、《优秀的领导者首先应是出色的思想者》。这十章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思维跳跃非常之大,每章都可以独立成篇。
让我们听听鹏鸣自己对此的看法:“在本书的文风上,我们不善于平铺直叙,更不善于‘撒胡椒面式’的摆平关系,给人人都评功摆好。而是在理论与事实的结合上,以大跳跃、大纵横的方式,旗帜鲜明的表达笔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文思的跳跃,并不仅仅是为了摆脱四平八稳,而是为了给那些善于思考的读者朋友留出广阔的思想空间。”
的确,综观全文,不仅整体上“散”,而且大段的篇幅段落亦是几乎一句话就为一自然段,更“散”。但,冥冥中,这散中却有一根主线贯穿全文,“以线串珠”,使文章具有一种无形的“紧凑感”。这根主线就是“生态环境”,所有的文字均围绕这四个字而展开来。
同时,在形式上作者也并非一“散”而不可收拾。经常在文章字里行间我们可读到诸如这样的话语,“我们用倒叙的方法,再回头接着讲述XX的故事”,当读者的思绪随鹏鸣天马行空飘远之后,他会在必要和适当的时候,通过衔接和过度性的语言,巧妙及时地把你再拉回来。
“关于XX这个问题,在后面的章节中要作详细的阐述”,这样的句子在文章里也是比较多见的。这种结构,完全打破时空限制,反复咏叹,前后呼应,形成回旋之势。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把一幅铜川人民与自然做斗争,改善生态环境历史画卷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浓郁的文学氛围
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不仅要有鲜明的时代性,更应具备强烈的文学性。诗人出身的鹏鸣在这一点的驾御和把握上,同样不在话下。多种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与技巧,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增强了长篇报告文学的审美价值和可读性。
诗一般的语言,大量排比句的运用,时而缓和,时而急促,时而低吟,时而高亢。鹏鸣在报告文学《绿色之梦》的语言处理上,秉承了他作为一位诗人一贯的文风,诗化的语言,使读者在跌宕起伏的回旋韵律中自由徜徉。
黄河的浪,是飞起来的黄土高坡。黄土高坡的崖,是黄土高原尘暴的雕塑。
……
这是比物质更根本的人文环境问题。
这是“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问题。
这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用文化与世界接轨的问题。
……
……
在巍巍金锁关,他会向我们介绍杨家将的故事。
在通往皇帝陵的黄土高坡,他会迎风高放一嗓子。
在大山深处,面对层林尽染、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香山红枫,他会独立寒秋,久久地凝视,久久地伫立,久久地沉思。
……
……
这样的人,不可能急功近利,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具有远见卓识。
这样的人,思考问题,不仅想现在,更想历史、想未来。
这样的人,把根深深扎在沃土之中,视声誉为生命,不在乎时代的评价,而在乎是否为老百姓办了实事。
……
……
其实,细品鹏鸣的这种写作风格,有时,不难发现:急促的语气,不加拘束的感情进发,“我手写我口”的挥洒自如,颇具有梁启超“新民体”的遣风。然而,汹涌澎湃的感情起伏,并不影响作者理性的思考,文章处处闪耀智慧的光芒。并且,大量精确数字的引用,又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真实性。
同时,写作手法上的灵活多变,也是报告文学《绿色之梦》语言造诣上的一大特点。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灵活使用叙事角度和称谓:时而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客观描述,时而又让主人公自己站出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阐述。
电视电影拍摄中的分镜头意识,蒙太奇手法,被鹏鸣大胆的借鉴过来,在《绿色之梦》中为己所用。顿时,原本呆板枯燥的文字便有了生气,活了起来,跃然纸上。

载入史册的玉华宫
蒙太奇是指通过画面的剪接组合,从而获得不同效果的一种拍摄手法。例如,作者在讲述人类物质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往往是以破坏自然生态为前提这一章节的时候,就运用了蒙太奇手法,以示对比。
如同一张张在观众面前闪过的电影镜头,借助这种蒙太奇的写作手法,读者生动直观地“亲眼见证”了那些老牌西方国家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同时,又是怎样地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历史过程:
A1
公元14世纪,意大利维尔加斯,海岸上海豚成千上万,沙滩上海龟与海鸥嬉戏玩耍,无忧无虑,从东到西,望不到边……
过往航船的水手们,兴奋地奔向岸边,那些动物们十分好奇,围着这些叫“人”的动物载歌载舞……
A2
公元16世纪,离维尔加斯不远的威尼斯,发展成为海滨城市,于是,一场捕杀动物、发展贸易的运动开始了;人类以渔猎的业绩来论英雄;海滩上,到处都是动物们的血肉,以及它们无助的惨叫之声。意大利人发财了。
世界最初的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了……
B1
公元16世纪,英伦三岛,风和日丽,田园秀美。
成群的牛羊,在田野里吃草……
悠然自得的农民,在田间耕作……
农家少女唱着情歌,与百灵鸟酬唱……
B2
公元17世纪,英国开始了疯狂的“圈地运动”。
那些骑马英雄只要在田园里跑一圈马,做一个记号,就可以宣布:这块地我圈下了,今后由我来发展……“圈地运动”破坏了田园风光,改变了生态平衡,而完成了英国的原始资本积累,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工厂、城市……
D1
公元19世纪,美洲北部,森林茂密,动物成群……
祖祖辈辈在美洲大陆生活的土著印地安人(这个称谓,是哥伦布登上这块新大陆之后,欧罗巴人对他们的称谓。当时的情况是:哥伦布率领远洋航队,经过千难万险,以为古书上所说的‘印度’,而实际上是到达了美洲——于是,哥伦布们就把这些土著称为‘印度人’;‘印地安人’即英语的(‘印度人’。)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印地安人,崇尚原始图腾,生活在草原密林之中,其精神世界,与自然界、动物界有着十分神秘的契合关系。
——女人,以绿叶为美,以树叶贴面装饰面容。
——男人,以动物后裔自诩,以彪悍的动物为榜样。
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欢歌、跳舞……
他们对大自然虔诚无限地祈祷、赞颂……
D2
公元19世纪,美国人开发西部。
成千上万的动物以及他们相依为命的印地安人被杀戮……
大山被炸平……
森林被烧毁……
河水被截流……
代之而起的:是铁路,是矿场,是工厂,是水库,是一座又一座拔地而起的城市。
……
除蒙太奇手法运用外,作者还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例如,在讲述铜川一位普通农民——古稀老人张明德,积极响应号召、不顾儿女反对、承包开垦荒山的感人事迹时,作者则运用了特写镜头的手法:正月大年初一,鸡叫头遍,张明德就悄然翻身下炕。眼望坡下的煤城,爆竹声声,一片节日喜庆之色。他却从盆里掏出几个冷馍,抄起蹶头上了坡。
此刻老汉就站在这面叫作死娃坡的荒坡上,山风吼叫着,把大片大片的雪花吹打在老人的身上,钻进老人的领口里。他挥蹶下去,混有料姜石冻结的土地上只留下一道道浅浅的蹶迹,握蹶头的手虎口震裂了。直到吃午饭时,只挖了不到七米。老汉歇下来,那个难字,悄然掠过老汉心头,难怪亲友不让他上坡.他又回头望去,从秋天上坡到今天已整出的几十亩林带,心中又热腾起来:那儿坡缓,栽些经济林木;这儿坡陡,栽刺槐,今年开春,还得育些苗子……那个绿色的梦似乎不大遥远,老汉像夸父追日,蹶头越抡越欢了。
大量引经据典,是鹏鸣报告文学的一大特色,引用之处,恰如其分、信手拈来,绝无矫情造作、故意炫耀之感。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自然流露,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而极富地方特色的民歌民谣,豪放的信天游,时下的流行歌曲等等画龙点睛地引用,亦是报告文学《绿色之梦》的又一大亮点。
更为重要和难能可贵的是,鹏鸣在写作中能将所要描述之事物放在整个历史大背景里,在历史空间的框架中思考现实的问题。文史结合,碰撞思想绚丽夺目的火花。这一点上,与范长江那著名的报告文学《塞上行》、《西北行》的写作风格不谋而合。
鹏鸣的《绝色之梦》把目光聚焦在陕西铜川,热情讴歌当地人民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家园的故事。文章入手,并没有直接开门见山,而是花了大量笔墨详尽地叙述着铜川过往的历史,介绍了这方土地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有的绫隍。这里是历来兵家争夺激烈的战略要地,这里是古往今来盛产陶瓷的重地,这里曾留有孟姜女、药王孙思邈、玄奘大师、杜甫、柳公权、范仲淹等等历史人物的足迹,这里……
而后,才过度到今日的铜川,渐渐引出由于种种原因,铜川的污染程度愈来愈严重,成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这才真正切入文章的主题——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
作者如此这般巧妙的安排,笔者认为至少起到两个作用。一方面,“曾经沧海难为水”,今昔对比,世事变幻,为下文起铺垫和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铜川人民治理生态的艰辛与不易;另一方面,用鹏鸣自己的话来讲,这部作品是写给那些“活在希望中的人们”的,铜川有着辉煌的昨天,她亦会拥有灿烂的明天。这便激励人们鼓足干劲、把握现在、开拓未来。
读鹏鸣的著作,有时,会分不清是在读他的文章,还是在读他本人。强烈的关怀忧患意识,正是鹏鸣拿起手中的如椽巨笔,记下心中感慨的本质原因。所谓“文”“人”合—,这是写作的至高境界。那些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人们当然令人敬仰;那些用文字记录历史进程、把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介绍给众人的时代歌者们同样受人爱戴!
2005年10月28日 .
西北大学
该文原载2006年香港《中国》杂志第5期
刘建勋,著名文论学评家。西北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首席委员,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西京白鹿原研究会会长等。出版著作有《槐竹轩散札》、《作家素质论》、《鹏鸣文学研究专论》、《《延安文艺史论稿》、《传播的艺术》等十余部。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十余项。

崎俊秀丽的自然风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