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氏的起源与变迁——寻根问祖
邢氏开始有三大渊源,历史悠久。渊源一,是以国为氏,出于姬姓。《左传》上记载:“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公元前1039年,周成王封周公姬旦第四子姬苴字靖渊为邢国侯于邢丘(今河南省温县东部北平皋村),尔后迁封于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公元前659年邢国迁于夷仪(今山东聊城西),于公元前635年被卫国灭亡。邢国贵族子孙不忘先祖,纷纷以国为氏,这是邢姓的主体。渊源二,是以邑为氏,出于邢丘。早先是晋大夫邢公巫臣的芈姓人居于邢丘,其后人改为邢姓。后来是周武王子唐叔虞之后、晋太子韩宣子之族居于邢丘,自韩严后改为邢姓。渊源三,是以荣为氏,出于他族。邢氏家族显贵,名人辈出,为民所向往,为民所仰慕,一些少数民族以邢姓为荣,改为邢姓。北魏时期,氐族人的一支改为邢姓;清代,满州八旗中性佳氏改为邢姓;黎族姓氏中原有拉海氏也改为邢姓;彝族、蒙古等族中,也有人以邢为姓。
先秦时期,邢氏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区,以河北与河南为中心。秦汉以后,迁徙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市献县东南)的后裔世居河间形成望族。唐代以来,邢氏先人迁徙频繁,有避乱而迁,有逃荒而迁,有经商而迁,有官任而迁,有到海外谋生而迁,分布国内外各地。当代邢氏,人口已有140多万人,在全国11939个姓氏中排列第118位,数河北、河南、山西、海南等省最多。泰国、菲律宾、朝鲜、美国等国家都有邢氏集居。
吴楚(指江西省、湖北省)邢氏是邢国侯后裔,世居河间。邢国有404年历史,按三十年为一世概率计算,历经十四代。邢国灭亡后,第十二代生蒯公,由此推论,以邢国侯靖渊公为邢姓祖到春秋时的蒯公共二十七代。蒯公前的二十六代世系无从考究,传至唐时的君牙公为靖渊公六十四世裔。从靖渊公二十七世到六十四世间的世系排列的名讳,我们一时难以考证其传承关系,只得暂作为其世代时段的代表来继述,待后查证。
君牙公于唐德宗时肇迁江东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为吴楚邢氏太祖。传到君牙的十二世公甫公生忠公和恕公,忠公肇迁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恕公长子烓公迁居浙江省宁波市鄞县,次子煜公迁居邢花园(今武穴市余川镇邢元村和邢山村)。迁居鄱阳的忠公生英公,英公生明公和哲公。君牙的十五世明公由鄱阳县迁居九江孔家垅(今湖北省黄梅县孔垄镇),哲公由鄱阳县迁居修宁长乐乡奖田(今江西省武宁县)。君牙的十八世裕公,由奖田迁居武宁石壁,富甲一方。君牙的二十二世春年公,由武宁石壁迁居武宁西坑。传到君牙的二十六世,已有十五个天字辈裔,现从黄州和浠水邢氏宗谱查出,又增加一个天亮公,此公名列在君牙的二十五世文渊公之后。他们因居隘人稠,先后由西坑外迁。天礼公迁居武宁黉冈,天显公迁居桐坪(今武宁县清江乡大田村桐坪),天森公迁居上青(今武宁县澧溪镇上青村),天宁公迁居瓜源(今武宁县杨洲乡邢庄),天麒公迁居中泮(今武宁县罗坪镇大洪村中潢庄),天荣公迁居武宁上董,天才公迁居柯乐源上硔、下硔(今瑞昌市乐园乡桥棚村邢家庄),天祥公迁居建昌上河(今永修县三溪桥镇河桥村),天麟公迁居武宁坑下桥,天寿公迁居南阳(今武宁县罗坪镇关山村南冲组),天叔公迁居红硃坑(今武宁县杨洲乡红硃坑庄),天庆公迁居楚竹牌门(现在地名不详,待查),天粹公迁居龙港(今阳新县龙港镇,其后裔不详),天聪公迁居双河(现在地名不详,待查),天爵公迁居宁州(今江西修水县,其后裔不详),天亮公玄孙溶甫公携三子赴任,由皋城县迁到黄州市赤壁办事处龙王山村第九组,其长子正一后裔迁居新洲区辛冲镇邢榨村,次子正高、讳仁贵后裔迁居黄梅县孔垄镇,为孔垄邢的后迁祖,三子正节后裔迁居浠水县团陂镇华桂村邢家冲。
武宁先祖继承宗族的光荣传统,发扬宗族的创业精神,以其勤劳和智慧增添宗族的辉煌。君牙的十八世裕公广置田产,大办窑场;兴建黉冈书屋,办学教育子孙;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君牙的二十三世凯公于西坑韩山建侍郎府,架望烟楼,看谁家未生炊烟,便及时接济。武宁邢氏共同出钱出力,在南阳建起一座宗祠,敬祖宗联族谊。后因战乱和灾荒频繁,族人屡遭灾难,许多人惨遭屠杀,许多人背井离乡,许多人饿死荒野。村庄寥落,万户萧疏。
现在,武宁的邢氏宗祠于1974年被当地拆毁,地基也被占用;西坑、黉冈、中泮等祖居区和先祖墓地被武宁柘林水库淹没;上董和坑下桥邢已无居户,桐坪和上青也只有寥寥几户人家。只有武宁的南阳、邢庄、宜都、红硃坑、清江的邢姓庄门,正在蓬勃发展中……
君牙的二十九世裔、天麒公曾孙以忠公于1315元延祐二年中进士,在元至治年间任兴国州通判,携家从武宁中泮迁到兴国州(今阳新县),卜居荻田桥,为阳新邢氏的始迁祖。以忠公生子六,其四子名隆四,隆四公生子七,只有宜七和宜十一仍居荻田,其余或迁或商,去向无考。宜七公讳应龙,带其子元怡公居下岩。家十一公讳应麟,带其次子元和公居荻田,其长子元凯公卜居鳌头。以后,其子孙兴旺发达,又迁居多处。
阳新一族,瓜瓞绵绵,螽斯繁衍,人才济济,事业兴旺。上四爨主要经营山场,下五爨主要经营湖场,以后都以农耕为主,发展经济。明末建成了邢氏宗祠,成为阳新的一大望族,延伸发展到外县市。
湖北省的阳新、黄梅、武穴、黄州、新洲、浠水、通城、郧县、广水、郧西、武昌等地邢氏与江西省的武宁、永修、德安、都昌、瑞昌、彭泽和安徽省的宣城、郎溪、南陵、青阳、无为及江苏省的溧阳、陕西的商南、丹风等地部分邢氏同根同源,共祖共宗,都是君牙公后裔。其中,武穴邢共君牙十二世祖公甫公,黄梅邢共君牙十四世祖英公,江西邢、陕西邢都共君牙二十三世祖凯公。吴楚邢氏与其他邢氏宗支一样都在所居地世代繁荣,优化素质,优化环境,优化发展,大展名门望族的时代风采。
邢姓姓氏源于邢台、邢台之邢源于邢国
“邢侯文化” 邢台独有的城市名片
(百家姓典故)
邢氏周公后代 发源河北邢台
邢姓,《左传》上所记载的:“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说明得最为清楚,明白指出了他们是3000年前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代。当然,更是最值得自豪自傲的黄帝子孙。
这个荣耀姓氏的始祖,根据老证,是周公的第4个儿子,由于被封食采于邢而得姓。关于邢氏的这段源流,是详载於《姓纂》一书。该书指出:“周公第四子封于邢,后为卫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当年的邢国,爵位为侯,位置就在现在河北省,邢台县的西南。这个国家在周代初年虽然有如昙花一现,国祚并不很长,到了春秋时代就被强邻卫国所并灭。然而,却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声名响亮的邢姓,堪称永垂不朽。
邢姓的最早发源之地河北邢台县,在历史上可一直是大大有名。这个地方,在秦朝时被置为信都县,不久之后楚霸王又将之改为襄国,并且成为“常山王”张耳的王都。南北朝时,石勒又在这个地方建立他的赵国,一直到宋朝之时,才定名为邢台,以迄于今。因此,邢台县之地一直声名响亮,来自该地的邢姓人,可以说是与有荣焉。
春秋时代的邢国在被卫国并灭之后,周公的这一支子孙纷纷“以国为氏”而姓了邢,有的安土重迁,仍然在家乡过老日子,有的则不甘忍受亡国之耻,陆续出奔到其他各地,开创新的天地,所以,邢氏的先人是很早便从河北播迁到了别的地方的。
当周公的邢姓后裔陆续出现于春秋诸国,并逐渐锋芒崭露时,位于现在山西一带的晋国,又出现了另一支以邢为姓的人,那就是《姓考》一书所记述的:“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后以为氏,望出河间”。
春秋时代晋国的韩氏,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家族,不但世代都贵为上卿,后来更进一步与赵、魏两家分割晋国为三,揭开了历史上所谓战国时代序幕。这个显贵的家族,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已知是源自周文王的后裔唐叔虞,则他们的子孙后来由于食采于邢而以地为氏,发展成为邢氏之族的第二支组成分子,就实质而言,实在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因为较早出现于河北的第一支邢氏,是源自周文王之子周公,则两支邢氏的得姓尽管在时间和地点上有所不同,而追本溯源实际上根本就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第二支邢氏的发源之地,就是《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夏,代取邢丘”的那一个邢丘之地,该地的位置,已知即为今河南省温县东方的平邢故城。这项具体的证据,十足显出了邢氏的源远流长。
家世背景古老而光辉的邢氏,在历史上的表现一直十分优异,以汉、唐之际的漫长时间来说,杰出的邢姓名人就满载于历代的史书,如南北朝时的邢邵,
唐乾天年间的邢济,会昌年间的邢群,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刑姓起源有两支:
一支出自姬姓,周公旦之后.西周初年,成王封周公姬旦第四子于刑<</FONT>今河北省邢台市>,建立刑国,春秋时为卫国所灭,其支子以封国为姓,为刑氏.
一支出自韩姓.春秋时晋国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刑丘<</FONT>今河南省温县东>,其后人居于刑岜者,多为刑氏.刑姓望出河间.
邢台具有3500多年的文明史,是“商族之源,祖乙之都,邢侯之国”,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发源地之一,是研究夏商周断代的基地,是燕赵文化的重要源头。邢侯文化是邢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邢台数次建国定都,邢侯文化都贯穿始终。
邢侯文化是邢台一张名片
谈起邢台特色,邢侯文化就是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邢台市邢侯研究会的秘书长邢学东提出,史界对邢国存在的历史事实没有疑问,但邢国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存在争议。随着近年来邢台考古工作的重大进展,印证了邢国就是古邢台。
首先是位于邢台市西南郊轮胎厂内南侧邢侯墓遗址的发现,该墓遗址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500米,占地面积10公顷,是一处由商代遗址与周代墓葬共存的文化遗存。第二是邢国时期青铜器的发现。近年来,本市挖掘发现了西周邢国的一系列青铜器,上面金文记载了邢国的一些重大事件,十分珍稀。三是有史书资料和史迹的印证。以上种种,印证了邢台古地邢国的存在。
深入研究邢侯文化,将会为邢台历史文化的传承利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和理论论证。由此可以得出,开展邢侯文化研究是挖掘、传承邢台优秀历史文化的需要,也是邢台区别其他任何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名片
打特色文化牌搭特色经济链
谈起为啥要打出邢侯文化这张特色城市名片,邢学东表示,开展邢侯文化研究是推进邢台文化建设,提升邢台知名度的需要,同时也是扩大海内外联谊,促进邢台招商引资的需要。
邢侯文化是邢文化的起源,发掘、研究、弘扬邢侯文化,对于了解邢台、宣传邢台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本市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但在一定程度上仍不被外人所知。在这种形式下,如果邢台能将邢侯文化这张城市特色牌拿出来,通过邢侯文化研究,可以做实邢台是邢氏发源地、是邢侯封地、是邢国国都这一历史定论。以此大力宣传推介邢台,扩大邢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可让更多的人了解邢台、走进邢台、共建邢台。
另一方面,邢侯后裔经过千百年的繁衍,在政治、经济界名人辈出,尤其在我国南方发达地市以及东南亚地区影响力颇深。我们通过研究邢侯文化,打造邢侯历史文化之城,与他们广交朋友,进一步加深感情,充分发挥邢氏后裔在科技、金融、法律、文化等方面的优势,采取亲情招商、以商招商的办法,吸引他们来邢台投资兴业。在提高邢台地区知名度的同时,也大大促进邢台地区经济发展。
让邢台成为天下邢氏的根
怎样去打造邢台特有的邢侯文化这张名片呢?邢学东给出了具体建议:首先,应动员社会各界人士,从广度和深度搜集、挖掘邢氏文化的相关资讯、遗失文物等,为深入研究邢氏文化提供更多的史证,使其不断补充、完善,以利于精准宣传、更好的传承,发扬其历史文化精华。
加强外联,争取各界人士的支持。特别是邢氏族人中的名人、实力人士的沟通联谊,要利用各种渠道取得联系,给他们送书、送资料、送光碟,通过邢侯文化,让他们对邢台这种独一无二的城市特色了解更多,增强关注度,争取更多支持。
最重要的一方面便是,积极同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尽快解决邢氏祖陵建设用地问题。邢侯墓地遗址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本市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确定在邢侯遗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邢台这座城市独有的邢国公园和邢氏祖陵。
建设邢氏祖陵是海外邢氏族人的多年夙愿。自1999年,本市为邢侯墓立碑以来,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邢氏宗亲来邢寻根祭祖,很多人都表达了重修邢侯墓的愿望,特别是去年9月份,泰国邢武经社名誉会长邢诒喜专程就此来邢考察,当场表示,邢氏祖陵能落户邢国公园,只要占地问题能够落实,资金不成问题。
邢学东告诉记者,为了充分挖掘、研究、传承邢侯文化,邢台市邢侯研究会全体成员一直为此做不懈努力,希望“邢侯文化”能为邢台在城市特色方面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致邢氏族胞的公开信
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1984)07号文件“关于编修全国家谱总目录的通知”中指出:“正史、地方志、家谱构成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中国家谱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家谱是我国宝贵遗产中极待发掘的一部分”。国篡史,省、县修志,家族修谱,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从1980年起,全国不少地方都在自发编修(续修)家谱。据不完全统计,庐江县近年来续修家谱达二百余家。我们邢氏是一个名扬华厦的较大家族。据“民国十一年(1922)庐阳鳌山邢氏七修宗谱序”载:“周公公第四子封邢即今北京顺德河间邢台县处子孙以国为氏姓,后蔓延天下......。”显宗公支下福一、华二两公于明朝洪武初年由徽州婺源徂桐、和州、含山、鹤毛河创业,复迁庐江鳌山、钱家桥、金家桥、孔城、瓦洋河、金牛、舒城等处。宗谱合修,字辈为“圣朝有道、冶绍周邦、应时运达、德业延长”。业经五百多年二十余世读耕繁衍,为兴旺之家族。世时之际,人多情薄,往往同辈散居他乡,互不相识,不知行辈,不明宗源,皆因谱牒失修之弊。
邢氏宗谱自明初至1922年,曾续修过七次,自后断修有87年历史,如再不续修,将要断层失传,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欲修邢族谱牒,是有志孝贤子孙已久夙愿。今逢盛世,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吾氏子孙当追其水源木本之亲,尽其敬宗敬祖之意,应及时八修宗谱。敬请邢族子孙积极参与这一光宗耀祖的工程建设。
续修家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预计2-3年时间完成,现急需资金保障。参考外姓修谱经验,只能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1、筹款:人丁30-50元;2、捐款:邢氏在职干部、职工人捐(含离退休人员)200-300元;3、赞助:望邢族子孙、公务员、工商业老板、经济能人慷慨解囊,无私奉献。赞助款视数额分别将有标榜,不分先后,论资排辈,如登功德榜、赠功德匾、刊本人或全家照、列传、赠谱、聘为名誉会长等。
我们深信,有邢氏族胞们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捐助资金能及时到位,八修宗谱定能圆满完成。上对得起祖先,下无愧于后人,让邢氏家族兴旺发达。
(邢氏新、老谱牒横排印刷、红皮包装,需要者可预订。)
现已成立“安徽省庐江县邢氏宗谱八修理事会”
地址:庐江县庐城镇移湖北路99号辉隆连锁二楼
联系电话:0565-7318533
手机:13033090599(邢仕俊),15005654995(邢周斌),13856561435(邢帮富)[注:庐阳邢氏宗谱八修理事会已于2008年7月19日首次预备会宣告成立。会议推举族胞邢仕俊任会长,邢周斌任副会长兼执行主编,邢帮富任副会长兼秘书长]
工行帐号(邢帮富):1315202101200617480
网址:http://hi.baidu.com/lyxszp,
邮箱:xszp2008@163.com
QQ:875184622
邮编:
231500
安徽省庐江县邢氏宗谱八修理事会
二OO八年八月八日
邢氏宗谱总述
浩浩江河,汇百川而澎湃;巍巍山岳,荟万绿而苍翠。邢氏,是个古老文明的姓氏,是个繁荣和谐的宗族,从开姓祖邢国侯靖渊公至吴楚太祖君牙公的第五十四世裔,三千五十年来已传承118世,人才辈出、声名显赫。人口现有140多万,在全国11939个姓氏中排列第118位。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似泰山之林,根深叶茂。
吴楚邢氏自靖渊公六十四世裔、唐朝德宗时的邢君牙公迁居江西省婺源县,历经五十四代、一千三百来年的蕃衍播迁,已成邢氏一大支派,分流到大江南北各省市开创新天地,发展新群体。
阳新邢氏是从江西省武宁县迁出的君牙公二十九世裔邢以忠公的后裔,六百多年来,一直与江西老家心心相连,事事挂牵。从1423明朝永乐癸卯年江西武宁邢第一次编纂《邢氏宗谱》,间隔一百四十八年后,阳新邢与武宁邢在1571明朝隆庆辛未年合修宗谱,从“学”字辈起统一派行。此后,两地轮流设局续修宗谱,至1946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届共同合修了九届宗谱。后因风云变幻、岁月峥嵘,中断了联系。1988年戊辰届阳新邢第十一次续修宗谱,未能联上武宁邢参加。武宁邢也在1989年独自小范围续修了一次宗谱,弥补了缺憾。
2010年初,阳新邢继2009年11月25日隆重举行邢氏宗祠重建竣工庆典后,再接再厉,部署编纂新宗谱,成立了以原阳新县正县级副县长邢宏银为主任的《邢氏宗谱》编纂委员会。阳新邢继承和发扬老祖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多次派员到江西省联系老家宗亲,与江西省的武宁、永修、德安、都昌、彭泽等县邢氏,与本省通城县、武昌区、崇阳县、郧县等邢氏,与陕西省商南县、丹凤县等邢氏,与河南省淅川县、内乡县等邢氏,与安徽省宣州区、郎溪县等邢氏的部份宗亲共同合修2010年共和国庚寅届《邢氏宗谱》。
一个宗族有一部完整翔实的宗谱,宗族历史得以传记,宗族世系得以传承,宗族文化得以传播,宗族精神得以传扬。我们总结先辈老谱的经验,吸取他族新谱的精华,扬长避短,系统升级,决心把上溯的年代跨远,把合派的范围扩大,把寻亲的对象找准,把编谱的规格提高,编写出一部科学的、实用的、豪气的新型宗谱。
追根溯源,是本届续编宗谱关注的焦点。邢姓起源于何时何地,开姓祖是何名何字,老谱没有详细记载,只是“周公四子封于邢,后世子孙以国为姓”,寥寥几字。深究起来,不知其然。为了释疑解惑,让宗亲人人都知道本姓的根基源泉、都知道本姓的先祖列宗。我们派员北上,到河南省温县北平皋村考察邢姓的始居地邢丘,到河北省邢台市考察邢国的迁封地和邢侯墓。搜集到了邢国与邢姓的有关史料,搜集到了开姓祖与出土文物的有关图照,搜集到了河间郡与吴楚太祖的有关记述,搜集到了邢姓历史名人与现代名人的有关简况。这些资料凤毛麟角,弥足珍贵,填补了老谱的空白,解答了历代的疑问。
连支合派,是本届续编宗谱坚持的要点。一干多枝头,一泉多支流。我们邢氏分居海内外,数河北、河南、山西、海南等省最多。泰国、菲律宾、朝鲜、美国等国家都有邢氏聚居。历来各祖其祖,各派其派,即使是一个地方迁出的后裔,因年久日远也无以论辈排序,淡化了亲情。只有统一派行、合修宗谱才能理顺宗族伦理,明辨宗亲昭穆。一年来,我们多次联系本省武穴市的邢元和邢山、黄梅县的孔垄、大悟县的邢家湾、新洲区的邢榨、浠水县的邢家冲,多次联系安徽省的无为县、河南省的淅川县和内乡县。每到一处,我们拜访和邀请当地德高望重的贤长,双方叙说亲情相熟识,查对宗谱谈见识,交换观点达共识。我们先后与武穴、黄梅、浠水、淅川、内乡等支派签订了“认祖联宗、合修派行”的议定书,实现五省十六县分区设局合修宗谱,迈开了大合派成功的第一步,打下了大合修基础的第一桩。其他支派由于种种原因,正在持续深入交往、积极真诚沟通中。合派合修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使命,涉及的因素多、范围广、问题大,需要各派的全新理解、全力支持和全程参与,才能达到一省数省直至全国邢姓合修大宗谱。为此,我们建立了“邢氏宗亲网”网站,广泛及时地接收和发布邢氏的综合信息,广泛热情地联系和密切邢氏宗亲的情谊,努力做好邢氏合修大宗谱的舆论宣传。
寻亲收族,是本届续编宗谱面对的难点。从江西武宁,到湖北阳新,许多有名无向、有名有向的外迁祖后裔在其所在地发展壮大。有的自成一派,几百年没联系;有的不知老家,几代人没交往;有的忙忙碌碌,几十年没接触。许多在谱人记到迁出后,便没有后续世系承接,中断了世系链。“不见古人休恨晚,力当时事莫辞难”。这次,我们舍得财力、舍得人力、舍得精力,纵贯七个省,横穿二十八个县市,行程二万多里,寻找外迁祖后裔。我们每到一个所找之处,总是打遍问号和破折号。由于外迁祖作古,旧地名更改,后裔一再迁移,我们问来问去,一说这是,一说那是,其实都不是。直是问干唇、跑酸腿、急焦心。我们每到一个找到之处,总是打遍逗号和感叹号。我们见到迁居陕西商南县、丹凤县和安徽郎溪县的后裔都是住在山沟沟里,令人感叹;拉起家常,令人感慨。我们谈来谈去,他们有的因为观念所限、条件所困,不能积极回应老家亲情的召唤,有待后话和后效,不无遗憾。我们每到一个难找之处,总是打遍顿号和省略号。我们找来找去,有的迁居地亦是、祖葬墓亦是,而后裔不在,只得留下一次次的惆怅和一道道的悬念。
革故鼎新,是本届续编宗谱突出的特点。当今社会,是和谐昌盛的社会,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是日新月异的社会。老宗谱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宗亲日益增加的亲情需要,越来越不能满足宗亲日益增加的文化需要。我们必须对老祖宗的这园老果树培土施肥,理枝沃叶,用新科技育出新的硕果。
改革宗谱,必须解析旧谱牒,进行正常性整理,夯实基础。我们查文字,核对典史关系,进行因素分析比较,查改经常性的错讹。对错字漏句、虚名伪传等问题,一律予以常识性的更正整理、有错纠错,不实不记。我们查公元,核对时间关系,进行逻辑分析比较,查改反常性的错讹。对先死后生、子大父小、公幼妣老、夭童多子等问题,一律予以常理性的更正整理,酌错易错,权宜合理。对一时难调整的错处,括注质疑,存参待考。我们查世系,核对传承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查改通常性的错讹。对父子、夫妻、承祧、兼祧、兄弟姐妹等关系不对应的问题,一律予以常规性的更正整理,是错改错,凭据增删。通过全面整理,使老谱健康时尚、旧貎变新颜。
改革宗谱,必须突破旧观念,进行科学性设计,大力创新。观念是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的。观念新,则思想新。我们突破了老祖宗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坚持男女平等的新思想,改变老谱把女性作为附载的传统作法,实行女性标名单列、同男性并重记述。我们突破了老祖宗重世系轻人文的传统观念,坚持主旨鲜明、兼收博采的新思想,充实宗谱的文化底蕴,积蓄宗族的精神养分。我们突破了老祖宗重微观轻宏观的传统观念,坚持追远祖合大派的新思想,改换老谱崇近支祖为太祖,尊奉始迁吴楚大地的先祖为太祖;改变老谱所画的一方小庭院,拓展空间,力创新谱的一姓大观园。内容新,则作用新。我们打破了老谱单一的旧格局,以多元化丰富新谱内涵,包罗万千气象,真实反映宗族的形态和动态。我们打破了老谱枯燥的旧格调,以不同视角、不同体裁、不同手法,浓墨重彩地描绘宗族文明,渲染世代辉煌。我们打破了老谱墨守的旧格物,树立新风尚,颂扬新潮流。进而,充分激发族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雄心壮志,充分激励族人奋发拼搏,争当事功彪炳的人物。版面新,则观感新。我们改进了老谱的老样式,开本由老八开改为A4开,开扉由右向翻改为左向翻。我们改进了老谱的老格式,版面由竖向排改为横向排,世系由五世转改为网络图,简况由逐辈清逐代顺的世段制改为逐系清逐家顺的裔系制,一家人的照片相连,亲密关系直观。我们改进了老谱的老制式,由木版刻印改为激光照排,由线装简背本改为精装圆背本。以此,提高新谱的使用率和赞誉度,彰显内质的“真、善、美”。
改革宗谱,必须逾越旧规矩,进行全新性规范,严谨操作。我们从规范制度入手,制订新章程。新章程是新谱的编纂纲领,是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广泛借鉴经典产生的,于2010年元月22日经宗亲代表大会一致通过,在实际运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直接指导编谱的实施方案。我们从规范内容入手,制订新总目。新总目是新谱的编纂框架,总体拟定编纂的范围、栏目、资料、篇幅,包容十二大编目、84个栏目,直接检验编谱的素材选择。我们从规范标准入手,制订新凡例。新凡例是新谱的编纂要求,对新谱的体例、用字、图照、记述、程序、版面都作出了详细的、严格的规定,直接衡量编谱的工艺水平。
同心协力,是本届续编宗谱把握的支点。续编新宗谱是项巨大的文化工程,是项永久的世系工程,是项深远的敬爱工程。启动这项工程,全靠宗亲的同心支持。推进这项工程,更靠宗亲的合力支援。每个宗亲自觉自愿作奉献,为续编新谱增强了前动力。他们各尽所能,积极捐献。发贵者,愿为功绩捐资;发富者,愿为功业捐资;发丁者,愿为功德捐资;即使困难者,也不甘落后,不失一份志。每个编委任劳任怨担义务,为续编新谱增强了联动力。他们为登一个人的简况,少不了多费时;为收一个人的相片,少不了多跑路。他们不怕烦难、不辞劳累、不计报酬,出色完成了资料收集和资金筹集的繁重义务。每个编辑尽心尽力履职责,为续编新谱增强了后动力。他们尽一份孝心,为祖宗英灵寄一份慰藉;他们尽一份忠心,为宗族兴旺寄一份责任;他们尽一份爱心,为后代福祉寄一份期望。他们精巧构思,支策据梧不负众望;辛勤笔耕,雕字琢句不遗余力。他们力保新谱不出大错,力求新谱创一流水平。但愿,新谱出版,能博得鉴赏者的喜爱、查阅者的心爱、收藏者的珍爱。让我们邢氏家家户户、世世代代看到:新谱谱新人新世,世新人新谱谱新。
邢氏,古往今来,屹立于中华氏族之林,活力四射,春色无边。而今而后,更是锦上添花,不断焕发时代精神的新光彩;更是与时俱进,永远奔向科学发展的新前程。
邢氏八修宗谱颂
破浪乘风万里航,同心奋追续辉煌。
伯邢代代明星灿,谱牒行行四海扬。
续谱千年四海吟,珍藏百世振家声。
雄文史册江淮誉,卷卷章章启后人。
原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庐江县志副总编
孙业余
即兴感赋
二零一零年十月六日
安徽无为宗亲联系名单
会长:邢万平 0565-6990337
13956648208
常务副会长: 邢其根 0565-6990787 13385654787
副会长:邢千里 13966732278
副会长:邢其马 0565-6990791
副会长:邢其权 15156826368
副会长:邢世平 0565-6990531
副会长:邢祥林 0565-6990697
副会长:邢祥友 13956632662
副会长:邢万舟 0565-6990231
副会长:邢万胜 0565-6990140
副会长:邢林权 0565-6990690 13866988798
委 员:邢其凤 0565-6992698
副主编 邢世平 稿
合毛邢氏墩本堂二十一孙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贺信
邢氏宗谱八修理事会:
欣闻贵会今日召开颁谱庆典大会,这是全族的一大喜事,也是庐江谱牒文化建设的一大盛事。在此,向您们致以热烈的祝贺!
自2008年7月贵会成立以来,在会长仕俊坚强有力领导下,在全体参修人员艰苦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只花两年多时间就把新谱修成,可喜可贺!
正如邢氏族徽内涵表示:“山水莲花景,四周藤连心,全族大团结,人财更旺盛。”您们修谱先行一步,我们学习贵会经验。衷心祝愿贵族兴旺发达,幸福安康!
原县人大办公室主任、庐江县志副总编
潜川叶氏宗谱五修会长、总编
叶显山
二零一零年十月六日
岱鳌山下礼花怒放——记邢氏宗祠奠基庆典活动
3月17日(农历二月初二日),是庐阳邢氏家族永久纪念的日子,整天晴空万里。150多位宗亲,集聚在乐桥镇鳌山村清水塘村民组的大泡山(属岱鳌山脉)下的邢氏宗祠新址,隆重举行奠基庆典。出席大会的有建祠筹委员会成员、本地宗亲代表(原联络员、登记员)以及上海、杭州、温州、黄山、合肥、蚌埠、江西湖口、霍山、无为等地宗亲。庆典大会由建祠委常务副主任仕俊主持,晓峰主任委托八修宗谱常务副会长周斌致辞后,鞭炮、礼花齐鸣,宗亲手持彩锹向基石挥土,庆典活动达到了高潮。接着,谋划建祠方略,筹措捐款。当即自报捐资近30万元。
清乐平—贺庚寅年龙抬头日(农历二月初二)
邢族宗祠复建奠基
岱鳌山下,
风景美如画。
吾得同欢盛况里,
饮水思源华夏。
龙王顶上高峰,
绵延万里脉宗。
祠石奠基今日,
时代郁郁葱葱。
——王卫平
http://s2/mw690/b158fa15tdf5972974201&690
http://s16/mw690/b158fa15tdf597519163f&690
安徽庐阳邢氏宗亲会 办公室电话:0551-87339338 18056515828(邢会长)
祭邢氏宗谱文
时维
公元二0一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辛卯 月 日,乃庚寅届宗谱纂成颁发之期,大主祭嗣孙 ,主祭嗣孙
为首办祭嗣孙 ,谨同江西武宁、永修、瑞昌、湖北阳新、通城等邢氏众嗣孙,虔备香楮酒醴猪羊三牲之仪致祭于我
邢氏宗谱所载历代列祖列宗暨左昭右穆神主前而言曰:
明月楼头,星月辉映;清风观里,气风融和。发大地之春华,处处艳丽;布广宇之秋实,世世富余。三山闪堂记之光,二洛返门墙之影。鄱阳汇婺源之水,江河纳支派之流。富川、淅川、梅垄川,川川交汇;秀水、浠水、新洲水,水水沟通。吴楚之合修派行,气势奋发;古今之互证故实,脉情贯穿。
恭维谱载先祖,多爵显而位高;传记列宗,尽气正而质朴。邢国侯,开国姓之邢氏,铸簋立极;唐节度,秉节钺于唐疆,行威示仁。阴阳调和,不乏燮理之力;折冲运化,素著建策之功。洽吏令而得民,世誉和雅信厚;疏论孟与易礼,御赐精博嘉言。忠孝世家,标榜仕宦之府;文武魁甲,吐气金銮之鳌。来禽书,窠石兰,艺毓墨宝之魂;孤蓬赋,明妃引,花生神童之笔。庙享不先歆父灵之食,礼法森严;邪蒿不入佐储君之餐,正气凛肃。集贤才于黉冈之院,济贫乏以望烟之楼。安陆布行仁之风,台州施治化之雨。黉冈秀士,灿若天宇之星;国学监生,郁似栎园之树。云路测日影,以正历法之讹;广世更纺机,倍受国民之戴。苦心工贸之群体,都具豪杰风标;劳力耕稼之众庶,均显英雄本色。此皆法天敬地之祖,光前裕后之宗,燕翼贻谋,事功彪炳。举其大略,昭兹来兹;述其概观,则式效式。若夫今之精英,济济于军政法学,浩浩于工农艺商。博士导,企业家,立行特达;高技师,治事长,卓荦峥嵘。功臣录,学术录,名人是著;桑麻论,货殖论,勋业攸分。
伏惟太高曾祖考妣,左昭右穆英灵,神主寄托于庙堂,精神留驻于宗谱,享千秋之血食,照万古之汗青。世当盛时,国开鸿运,合科学之理念,顺宗亲之推心,行谱牒之革新,达制度之臻美。解封建之禁锢,男女同仁;破墨守之陈规,显微一体。活用欧苏之体例,严分昭穆之序伦。削褒贬之虚言,重人事之实录。发前者之未逮,启后来之有为。列祖列宗,当于斯而欣慰;群昭群穆,必以兹而欢翔。
诚如斯,谱牒续成,肃庙雍雍,宗支睦睦;祖宗荫至,螽斯蛰蛰,福祉绵绵。感门第之宏开,惊宏图之大展,试看吴楚邢氏之崛起,将是族林中之奇葩。谨书忱悃以祭告,尚飨!
http://s1/mw690/b158fa15tdf59962d2cb0&690
尊敬的邢氏族胞们:大家好!
“中国家谱是中国历史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家谱是我国宝贵的遗产中极待发掘的一部分,为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邢氏家族是名扬华夏的大家族,邢氏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血缘关系,流传着祖宗的血脉。
据“光绪三十一年鹤毛河邢氏五修宗谱序”载:“周公第四子封邢即今北京顺德和河间邢台县处,子孙以国为氏姓,后蔓延中华大地及海外……”,显宗公支下庆一公、庆二公于明朝洪武初年由江西南昌塘沟迁居鹤毛河创业落户,业绩六百多年,二十余世,耕读繁衍,为兴旺之家族。世时之际,人多情薄,往往同辈散居他乡,互不相识,不知行辈,不识宗源,皆因谱牒失修之弊。
邢氏宗谱自明初至光绪三十一年,普续修过五次,自后断修有一百零六年之久,再不续修,将要断层失传,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欲修邢氏谱牒,是有志孝贤子孙已久愿望。现今逢盛世、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人民幸福之际的大好时期,我们子孙当追其水流木本之亲,尽其敬宗,尊祖之意,理应及时六修宗谱。敬请吾族子孙都积极热情参与这一跃族辉宗的工程建设中来。
续修家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预计要2—3年时间完成(如遇资金不足等问题方可延期)。
在续修家谱的同时,必须要重建宗祠,首先要选好宗祠的宅基地,然后才能设计图纸方可施工。
这两项工程建设急需资金保障,现参考外姓修谱建祠的经验,只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
1、 筹款:人丁自筹每人100元(家庭现有人口,不分男女);
2、 捐款:邢氏在职干部、职工人捐(含离退休人员)300—500元;
3、赞助:望邢氏子孙、公务员、工商业老板、经济能人慷慨解囊,无私奉献,赞助款数额分别设有标榜,不分先后,论资排榜,登功德榜,立功德碑,列传、赠谱聘为名誉会长。
我们深信有邢氏族胞们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捐助资金能及时到位,六修宗谱和重建宗祠的工作定能圆满完成,上对得起祖先,下无愧于后人,让邢氏家族兴旺发达,快出人才。
最后祝邢氏族胞们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邢氏宗谱六修理事会捐款专用账号:10004358833710000000049
安徽省庐江县邢氏八修宗谱全县各镇联络组长登记员登记分工范围一览表
姓名
分工范围
联系电话
邢仕俊
乐桥镇/金牛镇/郭河镇/石头镇
13033090599
邢应付
石头全镇 7937271
邢周斌庐城镇/白湖镇/代罗河镇
15005654995
邢应青柯坦镇
13625559278
邢帮富汤池镇/万山镇/龙桥镇/矾山镇
13856561435
邢邦平柯坦镇 7876607
邢柏奇泥河全镇 13905655238
邢应江汤池镇 7072209
邢小宏 13956633937
邢中强汤池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