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赞美诗歌创作者(一)】以撒•华滋(Isaac Watts,1674-1748)

标签:
爱敬拜以撒&bull华滋杂谈 |
分类: 《认识赞美诗歌创作者》系列 |
http://s5/mw690/003feKo3zy6WMXVqjGsf4&690Watts,1674-1748)" TITLE="【认识赞美诗歌创作者(一)】以撒•华滋(Isaac
【人物生平】
以撒·华滋是英国17世纪一位多产的圣诗作者,一生创作了大约750首圣诗,被称为“英文圣诗之父”。他的许多圣诗至今仍被广泛传唱,并且已经被翻译成许多种语言,例如欢欣庆贺的《普世欢腾》、深刻体会耶稣奇妙救恩的“奇妙十架”以及描绘上帝是人类希望的“千古保障”等经典诗歌。他深远地影响着英国圣诗乃至后世诗歌的创作方向。
以撒·华滋的父亲是留在英国的清教徒,在非英国国教会堂担任执事,曾在参加聚会时被政府逮捕入狱。父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在华滋四岁时就开始教他拉丁文。母亲则带领华滋读圣经,为他在圣经方面打下稳固的基础,也使他从小就对阅读感兴趣。当母亲给他零用钱时,他会追在母亲身后喊着:“给我买一本书,一本书,一本书!”
以撒·华滋在十岁左右便能出口成诗,也表现出在押韵上的天赋。有一次全家一起祷告,他偶然睁开眼睛,看见一只老鼠正在爬壁炉上的绳子,觉得很有趣,哈哈大笑,并立刻作了两句诗:
小老鼠要找好道
爬到绳上来祷告
(A little mouse for want of stairs,
ran up a rope to say its prayers)
没想到此举引起父亲愤怒,父亲想要严厉惩罚,他立刻作诗求饶:
噢父亲啊求你开恩
我再不敢卖弄诗文
(O father, father, pity take
And I will no more verses take)
一位南安普敦的史毕德医生,愿意资助华滋到牛津大学深造,以切断与独立教会的关系为条件,遭到华滋的拒绝。华滋在十六岁时离开家,到伦敦附近一间由独立教会成立的纽温顿学院(The Academy of Newington Green)受教育。由于彻夜不眠的阅读,以撒华滋患了多年的失眠症,四年后,他回到南安普敦家里有两年半的时间。
当时教会中所唱的诗歌,仅限于圣经中的大卫诗篇,且只用几个曲调来唱颂。在没有风琴起音定调下,诗歌单调、杂乱无章。华滋对此不认同,经常表达心中的不满。父亲见状说:“那么,你能写出更好的诗歌吗?”以撒·华滋回家后,即根据圣经启示录第五章的经文,写下《颂赞被杀的羔羊》这一经典诗歌。父亲看后非常感动,拿去印制,礼拜天在教会发给会众,没想到大受欢迎,并迅速影响英国教会新诗歌风潮。1707年他出版了一本诗集,题为《圣诗集》,其中包括著名的《奇妙十架》。
以撒华滋先是在哈托普爵士(Sir John Hartopp)家里担任家庭教师,之后在哈托普夫妇聚会的马可巷教堂担任助理牧师。他的讲道有内涵,能打动人心。唯一令会众不满的,是他讲道完便消失无踪;但会众不知道,其实这是因为他体弱多病,常多日困于病榻。待身体恢复健康后,他接任牧师职位,住进豪力斯弟兄提供的小房间,在此有了密室生活。当他的健康不允许主领聚会时,他就送出一封信件,其中信息正回应一些信徒的属灵问题。
以撒·华滋性情温厚宽容,谦卑柔和,经常担任调解者。当他看见查理·卫斯理(Charles Wesley)创作的诗歌《摔跤的雅各》时,认为这首诗的价值远超过他一生所有的作品。可见华滋不只是谦卑的人,提携后进也不遗余力。
以撒·华滋开启了圣诗自由创作的大门,也是将韵文诗篇转到近代圣诗的关键人物。他的诗歌得到相当多的推崇与赞美,被尊称为“英国圣诗之父”。但他自己却说:“我并不希望我会列入诗人之群,不过我愿做教会仆人,做使信徒们快乐的助手。”
【诗歌介绍】
以撒·华滋所写的诗歌非常多,但因为他是一个特别认识十字架救赎大爱的人,主将羔羊钉十字架的大爱浇灌在他心中,所以在他所写的许多诗歌中,最能摸着人心、流露生命的诗歌,都是关于主耶稣钉十字架的。一直到今天,诗人所写的诗歌中,关于主钉十字架、救赎大爱一类的诗歌,没有一个能赶上以撒·华滋的。下面介绍以撒·华滋的经典之作。
《奇妙十架》(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
每逢思想奇妙十架,荣耀之主在上悬挂,
万般尊贵顿看有损,从前所夸今觉鄙下。
求主禁我别有所夸,但夸我主代赎十架,
从前所慕虚荣假乐,今因主血甘尽丢下。
试看其头其足其手,慈爱忧愁和血并流,
如此爱忧自古焉有?荆棘反成荣耀冕旒。
宇宙万物若归我管,奉献仍难偿主恩眷,
主爱如此超奇深厚,图报必将身心全献。
歌词前两段向我们展现了两个重点:
一、十字架应成为我们唯一的夸口。实际上,这首诗歌依据的关键经文正是加拉太书六章十四节:“但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这节经文也呼应保罗的另一句话(哥林多前书二章2节):“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当华滋写道“求主禁我别有所夸,但夸我主代赎十架”时,也是在声明十字架事件的这种“绝对的超越性”,像保罗所声明的一样。钟马田牧师说,“对基督徒而言,这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对他而言,没有任何其它事比这件事更有深刻意义,他把别的事都建立在这事上,基督的死对他攸关重大……‘夸’这个字立刻告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试金石。它测验我们是否真是教会的一分子,也测验我们的整个立场和信念……你无法在十字架前面保持中立的态度,它总是会将人类分成两部分。”亲爱的各位,我们以什么为夸口?我们的心思意念、一举一动,是怎样回答着这个问题的?
二、十字架值得我们最透彻的默想。华滋说,“每逢思想奇妙十架……”他乃是常常思想!我们活在空前“迷人”的时代,许多吸引人的事物抓挠我们的心,使我们驻足观赏,留连忘返,常常不像华滋那样“能在十字架面前待得住”。但华滋不是另类,因为历代圣徒都一贯如此;而我们才是另类。我们若承认十字架应成为我们唯一的夸口,就该更透彻地默想,十字架究竟在述说什么?它究竟怎样讲述了神极丰富的慈爱、公义、信实、智慧、得胜?钟马田牧师说,“我相信一个人若不思量十字架,就不可能以它为荣。你若只是匆匆一瞥十字架,你会说,‘是的,我相信它!’但是亲爱的朋友,这些人乃是深深受感动!听听华滋、卫斯理那些人说什么。他们真正看清了十字架的含义。他们无法抑制自己不受感动,他们也不能将自己的感觉表达透彻。为什么?惟一的秘诀是,他们思量十字架,观察它,注视它。你看见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试验。你花多少时间思想十字架,注视它,观看它,从每一个角度来思量它?”
那么,既然十字架值得最透彻的默想,那我们该默想什么?华滋在歌词中回答了这一问题。
首先,“基督徒仰望十架,看见有一人悬挂在那里。那人是谁?如华滋诗歌中所说,是荣耀之主!基督徒在那里见了一连串‘似非而是’的真理,世人从未知道比这个更非比寻常的‘矛盾’……这不朽坏的一位,他是生命,生命在他里面,这生命是永永远远无穷尽的……然而这不朽坏的一位却死了!……这是奥秘中的奥秘,不朽之人竟然受死!”
“然而,在十字架上还发生了其它奇怪的事:‘试看其头其足其手,慈爱忧愁和血并流,如此爱忧自古焉有?荆棘反成荣耀冕旒’……我看见完全无罪的一位代替了那些邪恶、卑鄙的人而死。他为悖逆的人死,为他的仇敌死。我看见他忧愁地喊道,‘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最后他饮尽了那杯。杯是什么?是你我的罪,是你我当受的刑罚。他全部承担过来……爱促使他作成这一切……即使你诽谤他,亵渎他,恨他,厌恶他所传讲的十字架,他仍然为你成就这一切。”他为我们成了替罪羔羊,承受巨大的痛苦忧愁,但这忧愁交织着他无比的慈爱,与他极贵重的血一同流淌出来。“如此爱忧自古焉有?”人们不明白十字架,也以十字架为羞耻,嘲弄耶稣,给他戴上荆棘,可这荆棘反成了他荣耀的王冠!他羞辱地死,却因此彻底地得胜,因为这本来就是他的计划——他“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希伯来书2章14-15节)。
既然十字架将耶稣基督这样荣耀的大爱生动地画在我们眼前,那么这怎能不冲击我们的心?正如华滋所说,“主爱如此超奇深厚,图报必将身心全献。”人如果真的明白十字架救恩的伟大,会在这救恩面前厌恶自己的罪(以西结书36章31节),深感自己的不配(路加福音15章21节),被主的爱燃烧(哥林多后书5章14节),以至于除了完全献上自己为主而活(加拉太书2章20节)以外,根本不知道还能用什么别的来偿还主的爱,就如歌词中所说,“宇宙万物若归我管,奉献仍难偿主恩眷”。
这一首诗的产生,据说源自一个寡妇的动人故事。那个寡妇苦心抚养三子成人,尽都献与主用。最先长子奉差至非洲传道,没多久就被土人杀害。寡妇闻悉,不但没有发半句怨言,反倒跪在神的面前赞美,认为这个儿子配为主殉道。随后差遣次子继承兄志,不久又遭杀害。最后三子接踵前往,竟获同样遭遇。一日亲友问她说:“你将三个儿子全献与主为福音摆上,现今他们都已殉道,你懊悔么?”她回答说:“我很懊悔的,因我再无四子可继续献主呢!”后来她祷告说:“如果宇宙都归我手,尽以奉主仍觉可羞。”以撒·华滋听闻此事,心里深受激励,于是配上加拉太书第六章十四节经文,写成这首感人肺腑的诗歌。当英国韦尔斯大复兴之时,几乎每处聚会中都可听见这首诗的歌声。无论何人唱它,或是听它,莫不潸然泪下,如同目睹鲜血淋漓的基督!
英国名将爱德华·罗拔(Edward Robert)一次勉强陪同夫人参加利物浦的布道大会,当时不觉怎样。次日晚上独自赴会,适逢会众歌唱此诗,至第三节:“试看其头、其足、其手!慈爱忧愁和血并流!”深深触动了他刚硬的心,竟情不自禁跪下痛泣,谦卑投靠基督的十字架。回家后他将这经历向妻子陈述,才知道妻子为他的得救已经祷告了八年。
美国布道家慕迪(D. L. Moody)的同工叨雷(R. A. Torrey)在伦敦一次聚会中,传讲约翰福音第三章十六节,结果有数百人站起表示接受。当全场肃静之时,领诗的亚历山大(Alexander)独唱此诗的第三节,惋恻的歌声紧扣每一个听众的心弦。诗歌尚未唱毕,众人都泪流满面,缓步走至台前,认罪悔改,接受他们受死的基督为救主。
歌曲链接:http://www.zanmeishi.com/song/9464.html
《痛哉!主血倾流》(Alas! and did my Saviour bleed)
痛哉!我主身流宝血,为何忍受死亡?
为何甘为 卑微的我,遍历痛苦忧伤?
救主忍痛,十架之上,果真为我罪愆?
大哉慈悲!奇哉怜悯!广哉主爱无边!
当主基督,造物之主,为众罪人受难,
红日自当 掩蔽光辉,黑暗包围圣范。
救主十架,显现我前,叫我羞惭掩面,
我心融化,热烈感谢,悲伤涕泪流涟。
纵使流泪,痛伤心怀,难偿爱心之债!
我惟向主,奉献身心,稍报深恩为快。
这首《痛哉!主血倾流》出自作者出版的圣歌集第二册第九首,该诗集均由默想耶稣生平事迹的圣诗构成。作者称这首诗为“默想基督的痛苦,而生敬虔的忧伤”。和《奇妙十架》一样,这首诗歌也是深情地默想十字架事件,并在其中发现这事件与自己的关系,并因此自卑、痛悔、羞愧、感恩,渴望献上自己。
圣诗之后芬妮·克罗斯比(Fanny Crosby,1820-1915)在三十岁那年,参加纽约百老汇参加一场聚会,当晚她听到华滋所写的诗歌《痛哉!主血倾流》,感受到好像有属天的亮光洋溢充满心灵,使她愿意走到台前,接受耶稣基督成为她生命的救主。一位十七岁的少年,听到华滋的诗歌,深受感动,愿意接受基督为生命中的救主,这少年,就是著名的布道家海门。
歌曲链接:http://www.zanmeishi.com/song/10539.html
《普世欢腾》(Joy to the World)
这首歌基于诗篇98篇,描述诸天万物如何欢庆歌颂,因为上帝藉着基督降世带来了救恩,这救恩使罪恶、诅咒、忧愁消亡,代之以生命和欢乐。由亨德尔谱曲。
歌曲链接:http://www.zanmeishi.com/song/9653.html
《千古保障》(Our God, Our Help in Ages Past)
1714年,英国女王驾崩,全国骚乱不安。以撒华滋基于诗篇90篇,写了这首诗歌,表明虽然人生“恍如梦境、转瞬即逝”,但上帝是人类的千古保障,人若回到他里面,便能得安稳。
歌曲链接:http://www.zanmeishi.com/song/10605.html
【参考文献】
“人物生平”部分:
佳音广播电台“音乐部落格”,http://www.goodnews.org.tw/magazine.php?id=15967
维基百科(中文),http://zh.wikipedia.org/wiki/以撒华滋
“诗歌介绍”部分:
钟马田,《只夸基督十架》
史伯诚,《诗人与诗歌》,http://cclw.net/other/sbc/srysg1/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