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志英语文园地
张志英语文园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4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李清照词中意象的运用

(2013-06-18 00:40:55)

浅谈李清照词中意象的运用  

 

一、小引

冰清玉洁、傲雪凌霜的梅花在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象征了作者的品质。而所有古人的咏梅的诗篇中,李清照的词可以说是独具一格,不同凡俗。梅在她的作品中包含了多重意蕴,委婉细腻地表现了女词人一生不同寻常的喜怒哀乐,意象丰富,情真意切。                                            

 

二、意象及其表现特征

一般而言,“意象”是“有意义的形象”和“有形象的意义”的统一,其中“意”即是意念,是作者及作品的思想感情。“象” 即具体可知的物象,它是艺术家在生活中对具体物〔如梅、竹〕有了感受、产生情感联想,结合了艺术家〔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产生并以一定形式表达出来的意象:在作品、作者、欣赏者三方各具有不同的含义。艺术作品中的“意象”就是艺术家头脑中的意象通过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表达出来的结果,是“意象”的物态形式。如“胸有成竹”是画家心中的意象,“画中见竹”是画作中的“意象”,“竹画如生”是欣赏者感知的“意象”。

抒情作品的意象特征表现为原型意象的运用,所谓原型意象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抒情作品常常借助原型意象表现相对固定的主题---母题。原型意象经过长期使用之后,就具备了比喻、象征的功能、能够引发相对固定的情感、想象、暗示相对稳定的意义,形成为人熟知的“联想群”,故而形成抒情母题。原型意象是抒情母题的载体。如“离别”母题与“折柳”意象;“团圆” 母题与“圆月”意象都是长期以来形式的“联想群”。李清照在她的词中经常用“梅”或“梅花”来表达她的“情爱离愁”,故而形成了易安婉约词作品独具风格的“梅花意象”。

 

三、清照咏梅词中意象分析

李清照的传世词作约六十首,其中咏梅词或与梅花相关的近二十首,约占其三分之一的比例。可见梅花(梅)是李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梅与李清照的平生有着不解之缘。这一点可以从《清平乐》(年年雪里)窥见一斑。清照早年之时是“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中年之时却是“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晚年流寓江南,却又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难看梅花”。可以说梅见证了她的一生,她一生的欣喜、哀怨与悲痛。在七十多岁的人生生涯中,她种梅:“手种江梅渐好”;探梅:“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插梅:“常插梅花醉”;妆梅:“梅花鬓上残,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奏梅:“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更是咏梅,所咏之梅有江梅、红梅、白梅;有寒梅、雪梅、风中之梅、雨中之梅;有早梅,盛梅、残梅、落梅,尽展其态;或观梅、或忆梅、或怜梅、或惜梅、或怨梅,摇曳多姿。可以观其形、赏其色、闻其香,不一而足。主要的咏梅词有《人娇·后庭梅花开有感》〔早年之作〕、《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早年在汴京时所作〕、《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南渡前作〕《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南渡以后作〕;《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南渡以后作〕;《满庭芳》(小阁藏春)〔后期作品〕。《清平乐》(年年雪里),〔晚年作〕《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她赋予梅花一种“易安体”中独具的哀婉欲绝、挚切动人的美,是以往任何诗人、词人的咏梅词所不能相比的。

一、             以梅咏人,暗写主人公和丈夫梅花般高洁美好的爱情生活。

这一类的词包括《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此外,还有《小重山》、《诉衷情》、《临江仙》等三首。试以前两首为例来分析其包含的梅花意象。

《渔家傲》是作者咏寒梅的一首词。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

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

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

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作者抓住寒梅特征,用比喻、拟人等多种方法,从正面刻画寒梅形象。词难于咏物,张炎《词源·咏物》:“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而李清照用梅咏物恰到好处。以“琼枝腻”三字状写着雪之梅枝不仅准确生动,还十分传神地显示了腊梅孤傲、俏丽的姿态;其不畏严寒、冒雪报春的品格则不言而喻。作者对寒梅作了总体勾勒之后,又以生花妙笔点染了她的形象美和神态美,从而使读者领略其韵外之致。作者描写梅花移情于物,景与情水乳交融,化为一体,昭示了词人心灵的纯洁和性格的坚贞。词人在下阙不直接写自己爱梅之心之陶醉,而说“造化”“有意”;不直接写月光明朗,而说“故教明月玲珑地”;不直接写自己爱梅之心,而以“莫辞醉”劝人同饮美酒,实则也是处处写梅兼写人,把早已凝聚着的激情寄予寒梅,以梅花歌颂不事铅华、超尘绝俗的洁美素质和不畏霜雪、秀拔独立的坚强性格。借说“造化偏有意”让明月生辉、花好月圆,暗写了她和赵明诚梅花般高洁美好的爱情生活。

《玉楼春》是一首灵光独运的咏梅词,把咏红梅与爱情巧妙地融为一体。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不知蕴藉

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床底,

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

风不起。

 

此词的上阙以拟人化的笔墨渲染梅花不同凡俗的外形和内质,诠释作者“惜春长怕花开早”的一片痴情。其中“不知”

两句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着笔,点出梅花的卓异品性:其香几多,虽难测定;其意无限,却意感知。暗示梅花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以浮动于外的飘香来媚俗,而是以包藏于内的深意来警世,而下阙“道人” 句随机一转,由梅及己,点出愁思,情感由赏梅的热烈转为自怜的幽怨。“憔悴” 点出在相思之苦的折磨下,作者心力交瘁,百无聊赖,唯有蛰伏在春窗下暗泣和苦呤。“闷损”犹如闷极了,何以解闷?暂且凭栏,但凭栏远望,又会生出新的惆怅,使得伤害又添几分.因而作者连阑干也不敢倚.她此时的“闷损阑干愁不倚”既不象李后主《浪淘沙》中的“独自莫凭栏”那样深蕴亡国之恨,也不象辛弃疾《摸鱼儿》词中“休去倚危阑”那样充满忧国之痛,但在抒情方式上同样千回百转,曲尽其致。在无法排遣的忧伤中,作者视梅花为同类,引梅花为知己,不仅以微吟相狎,而且举杯相邀,试图共饮一醉。末两句既是邀饮的劝语,也是坦露了作者对梅花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忧思:一旦狂风袭来,不免香消玉殒。既然如此,何不相对小酌,互慰愁肠。这里表面的故做达观终究掩盖不了作者的内心怅失。这样,这首咏梅词中梅花这个意象所含的意蕴一目了然:作者看似咏梅,实是怀念丈夫,殷切盼望其归来共饮赏梅。作者将这两样巧妙地结合起来,扫除了一般咏梅词沾沾吟咏一物,索然呆诠的做法,确实是易安咏梅词高明、超绝的地方。

另外,还有借咏梅来写对丈夫刻骨铭心的怀念,这样的词有《小重山》《诉衷情》《临江仙》。《小重山》“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抒写早期作者惜春和回到丈夫身边的欢愉心情。《诉衷情》记写词人从青州逃至安康后,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常常于夜阑更深之际,垂帘枯坐,其国破人亡,游离失所的无限沉痛的情感,寄寓于残梅、残蕊、余香。“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百无聊耐“更残蕊、更燃余香,更得些时”。“更”字之使用,每叠必佳,把惆怅难耐之心点点揉进了残花、余香与夜色之中。意象浓烈,令人心惊。《临江仙》一词中将“柳梢梅萼渐分明”的自然节气和早春风光与“人老建安城”的晚年境况、“憔悴”“凋零”的心理残思,密布一处,形成鲜明的对比。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可也是,人不如梅,难能临冬而华啊!意在“象”外,而“意”又与“象”连,失“象”而“意”难独存。

2、借梅咏怀,暗寓身世家国之感。

这类词有《满庭芳》〔小阁藏春〕、《清平乐》〔年年雪里〕,试分别做分析:

满庭芳

小阁藏春,闭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

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从来,不知韵

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

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到、扫迹停留。难言处,

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作者刚起笔就描述了一个特殊的抒情环境,描写了作者居住的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等,词语之间流露出被压抑的情绪。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为当时有名人士。从《人娇·后庭梅花开有感》中所描写的“坐上客来,樽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的生活场景来看,她早年生活富足、安闲而高雅。词从“手种江梅渐好”起,全词出现咏物的本题---“梅”这个物象,可以想象,女主人公无聊之极,在黄昏临尽之时,步出室外,由于忽然见到亲手种的梅花充满特殊的感情,所以对“临水登楼”、赏玩风月都失去了兴致,心情十分慵倦。词由赏梅联想到南朝文人何逊迷恋梅花过渡,渐渐进入所要表达的主旨(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情辞婉转、意味隽美,深为唐宋诗人杜甫和黄庭坚所赞赏。其有咏梅的佳篇《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亦作《咏早梅》)。词人在此词里给梅花这个意象赋了什么样的意蕴呢?

词人善于摆脱一般咏物之作的胶着状态,敷衍故实的习径,而是笔端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联系个人身世,抒发对残梅命运的深深同情。宋人关于梅花的品赏存在两种相反的见解。陈善引友人之语谓“格高似梅花,韵似海棠花。”(《扪虱新语》下卷集一)。范成大说:“梅以韵胜”(《梅谱后序》)。韵指色泽鲜艳,格指格调意趣。“从来,知韵胜”是她暂按一般的或传统的对梅的看法而言。当然江梅盛开之时相对地是色泽美艳的,但清照不看重这点,她所欣赏的是梅花零落之后所显示的格调意趣,所以将笔锋转向梅的“难堪风雨,不耐风揉”。清照也知道梅花韵胜殊一筹,可是其韵会很快消失,难以禁受风雨的践踏摧损---这是花的一般的必然命运。由落梅的命运,使词人产生了种种联想,于是词意的发展出现了曲折的状态。汉代横笛曲《梅花落》,曲调和辞情十分哀怨和悲伤。作者由落梅联想到笛曲《梅花落》“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虚写一笔。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怀,造成“一团浓愁”,难以排解。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表明其飘零调谢、丰韵不存。这本应使人产生春恨,迁恨于春日风雨的无情。但作者以为最好还是“莫恨”,“须信到、扫迹情留”。虽然飘落的残梅已经难寻,而情意长留。“难言处”概括了下阙所表现的复杂情感,似乎蕴含着与作者身世双关的含意。“良霄淡月,疏影尚风流”突出梅花在“淡淡的月光下,投下梅枝优美横斜姿影的黄昏时节”的意境格调幽雅高远的特点。它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而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存有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我们从这首词中所描述的冷清寂寞,“无人到”的环境和表现调残迟暮“难言”的感伤情绪来看,它应是清照遭到家庭变故后的作品,这种变故使清照的词作具有凄凉悲苦的情调。因而认为这首词中梅的意蕴是:借残梅咏怀,抒发家园身世之感,其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厚,使整个词达到了意象与意境的和谐,情景交融.

3,以梅托物寄情的悼亡词

此类的词只有一首:《孤雁儿》(并序)。此词写得独具一格。小序中:说:“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

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

多少游春意。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

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开篇一读似乎是语不惊人平平而起,漫不经心地:道来在一个“被冷香消醒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念奴娇·萧条庭院》)的春寒早晨,主人从永夜恹恹的恶梦中惊醒过来,枯坐藤床纸帐边,那国破家亡的余悸犹在在,那生死离别的惊魂未消。因丧夫失伴而产生的悲怆、幽怨、寂寥的愁思黑夜接着白天,连绵不绝,也诉说不尽。

这是女词人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描写来抒发自己的衷情。并采用浅近率直的口语来坦露自己的心灵世界。接着又借助周围环境、身旁细物的素描,更进一步地把这种愁思强化、具体形象地表述出来:“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那熏炉中的沉香已燃尽而没有续接,摸起来熏炉也已凉透寒彻。这是孤寂的词人眼中的孤寂的环境,不能给词人增添一丝一毫的生活情趣,只能诱发凄凉、悲怆、幽怨的愁思而已!。而此时此刻,听到了“笛声三弄”,这声音将“梅心惊破”,展现出许多“游春意”。笛声三弄与梅花绽放在常人看来本无任何内在联系,但现代已有科学实践证明:和谐、优美的音乐能够促进草木的生长、繁殖。而这一天机为八百多年前的、深黯音律、才华横溢的李清照所体味到了。这在词人之中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见。这一方面依赖于她极高的智商,一方面也得益于她长期的细致的观察与熟思,的确令人惊叹。对于一个词人,其欲进入创作状态,需要一种激情。爱情的力量往往给人以创作的动机和激情。然而对于一个失去所爱的李清照,却在那样乏味的环境中,一时之间,心灵兀地被飘忽而来的笛声“激活”,留下千古绝唱。这种诗情(芳心)突然觉醒,与梅花(梅心)被乍然惊破,暗然交合,这是灵感在瞬间的展现,这是情与景的和谐,意与象的交融。

似乎是不久天气变了,刮起了斜风细雨。“小风疏雨潇潇地”,雨落梅心,又被风摧,即“又催下千行泪”。这是对客观景物的写实,又是词人心灵悲痛的写实。这是悼念亡夫的千行泪”,也是是悲叹自己今日冷清凄凉生活的“千行泪”,夫妻难在琴瑟相谐,共赏梅花,倾诉衷肠,终于发出绝望的心灵独白:“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倚?”即便是冒着“疏雨”,折来一枝带泪之梅,可是又能赠给谁呢?寻遍人间天涯海角天上九霄仙境,却再也寻觅不到已经去世的日夜思恋的丈夫啊!这样一结束,使全词表现的怅然若失、愁肠寸断的凄苦情绪扩展到一个极大、极高、极深的境界之中。

从诗的总体来说,伴随着心情诗情的起伏变化,结构上也不断变化,有起(前四句),有转(五至七句),有承(八至九句),有合(结尾)。从冷起,转入惊,承于泪,合于寄。起伏跌宕,诗情与开合有序的结构、密合无间的意象,体现出了诗作内在的旋律与节奏,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提升了其艺术品位。读这首梅花词,可知清照“前言不妄耳”。

清照克服了世人咏梅词的浅俗之弊,她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咏梅词的托物言志或即物寄情上,而是将所咏之上物与所抒之情融于一体,达到物我合一,水乳交融的境地。她的是眼中所见之梅和手中所折之梅----那白梅一般纯真高洁、红梅一般炽烈真诚的对亡夫的深切悼念之情。如此说来,那折得的“一枝梅”简直就是女词人的一片心,而这首词,则可以说是女词人献给亡夫的心香一瓣了。

 

四、清照咏梅词的突出特点

李清照之前有张先、晏几道、王安石、周邦彦、苏轼等都写过咏梅词,他们的咏梅词大都是爱情之姿质,赏梅之神韵,以梅寄情。林逋《瑞鹧鸪》、黄庭坚《虞美人》等咏梅词,或妙于点染、或巧于用事,但格调不高,寄意不远。可以说咏梅诗始盛于南北朝,但那时精于雕镂,妙于点染的作品几乎不见,更不用说形神高远了。惟鲍照《梅花落》咏梅“霜中能作花,露中能结实”,以物喻人,赞美坚真的人格,颇有意蕴。而谢眺《咏落梅》诗“用枝插云鬓”,翡翠化生辉,诗句虽有情意,但仅叹其“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至唐五代,王适《江滨梅》、孟浩然《早梅》、杜甫《江梅》、杜牧《梅》等为数不多的咏梅诗中,在意象和手法上均比以前的咏梅词有所发展和开拓,清照咏梅词和他们的咏梅诗、词相比,既对前人有所继承,却又不主故常,特别是在词的蕴含上,匠心独运,特点突出。

1、感情真挚,包含很朴素的人间情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清照的很多咏梅词都抒写的是对丈夫的思念和对夫妇俩度过的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的回顾与眷恋,包含着人间最挚朴的真情。她对寒梅、红梅、落梅、春梅的描写,处处展现着其女性美,都充满了其独特的个性和审美意识。

2、意蕴丰富,不为咏梅而咏梅,寄托悠远。其词或为赞美梅花般超尘绝俗的洁美素质;或礼赞、歌咏自己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或为难耐寂寥,怀念丈夫、盼其归来;或是借梅抒怀,暗寓身世之感;或是托物寄情,念国念家,悼念亡夫等。

3、借景抒怀,物我合一。《清平乐》、《渔家傲》、《玉楼春》等词都注重咏物抒情交织,达到物我合一、水乳交融的境界,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五、结语

梅临寒独放的品质,占尽天时,为历代诗人雅士所看重;梅在清照那里却是绰约树立于窗前、庭后、从含苞到吐蕊、到绽放到调零,尽收词人眼底,所谓占尽地利。而李清照又是那么爱梅、赏梅,除了在《摊破浣溪沙》中表露出一点“梅蕊重重何俗甚”的贬义外,几乎咏叹终生,所为占尽人和。由于“天时、地利、人和”尽为清照之梅所占。点点梅香才飘散在李清照这位纯粹词人(缪钺语,见《诗词散论》)的“婉约之路”上,至今,意象纷繁溢香不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