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面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2020-02-19 09:16:34)用全面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学习体会
一、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固执己见),故明;不自是(自以为是),故彰;不自伐(大事小事自己定),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八十一章经典语言)。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任何事从两方面考虑)。(译文):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二、以经解经
1512年阳明先生给弟子希渊的信体现这一章道理。《寄希渊书》:所遇如此,希渊归计良是,但稍伤急迫。若再迟二三月,托疾而行,彼此形迹泯然,既不激怒于人,亦不失己之介(原则)矣。圣贤处末世(场合),待人应物,有时而委曲,其道未尝不直也。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希渊必以区区此说为大周旋,然道理实如此也。区区叨厚禄,有地方之责,欲脱身潜逃固难。若希渊所处,自宜进退绰然,今亦牵制若此,乃知古人挂冠解绶,其时亦不易值也。书信意思:你的机遇如此,希渊回乡的想法是对的,但稍嫌急迫了些。如果再推迟两三个月,推说有病再走,大家在面子上会更好过,这样既不使人生气,也不失为自己留点退路。圣贤的处世,待人接物,有时要委曲求全,这样的道路未必不平坦。如果自己成为君子,使别人成为小人,那并非是仁义忠厚和怀有恻怛之心的人。希渊可能会觉得我说的是周旋之计,然而道理就如此。我叨念所言的厚禄,有地方同僚的责任,如果想脱身逃离固然很难。如果希渊的处世,应该是进退皆宜,现在却牵制如这般,也要知道古人要挂冠解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三、经史合参
1、阳明对我们教诲,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通过以经解经,读阳明先生1512年写给他的学生希渊的信。我们知道,希渊为人比较孤僻自傲,和人相处不和谐,常有弃职离去之心,阳明先生写信告知他处事的圣贤之道。学习了阳明先生这封《寄希渊书》后,感受了阳明先生的待人处事的智慧。他告诫希渊人不能因一时痛快而不顾及其他,很多事情要换位思维。另外,如果人总是自己成为君子,使别人成为小人,那这个人就不是厚道宽容之人,不会令人敬仰。‘’圣贤处末世,待人应物,有时而委曲,其道未尝不直也‘’。这里的‘’曲‘’与‘’直‘’也展现了阳明先生的过人之处,有时委曲求全,反而能得到坦途,达致成功。所以做人不能斤斤计较,和朋友和家人相处如此,和工作上的合作伙伴也应如此,如果能多考虑对方感受,经常站在对方立场思考,并放低心态,不傲世轻物,多承担责任,和谐共处,平等互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合作才能长久。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含辩证思想。圣贤的辩证思维启发我们,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善入流,柔而委曲便会保全,人低成王,地低成海,只有开阔感心灵品质方能提升,依道而行,才能长久。,不与人争,遍天下则没有人能与他争,包容一切不同的声音,万法随生。任何事都是两面性的,抓住本质,就不会被细枝末节所遮蔽,有一个全局观,任何事物都依道而行。到地方挂职两年受到各方好评、回单位工作感到压力,要辩证看,抓住使命目标,在哪工作都一样。做人做事要心胸宽广,受了委屈,冤枉又能与世无争,绕道而行,从容应对,方能成全大事。做事要有弹性,进退有度,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圣人始终依道而行!从不与人争,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之争!(张业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