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杨角宫亦称兴漳宫,位于郊尾镇杨寨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84年),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宫左右皆有回廊;左边还有护厝,土木砖石结构。
宫的外墙顶端均为杨家将人物泥雕,造形生动;
宫内左右壁上是龙腾虎跃图案砖雕;在天井的后两处角落中保存两个天然石头古迹,活象羊角形状,相传该宫是羊穴吉地。
近年来,10多位杨姓台胞捐资重建,1993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弘农义气耀门闾 仙游杨姓子孙共22187人
来源:仙游今报 作者:admin
摘要: 说到“杨”姓风骨,很多人自然而然想到“杨家将”的传说。“遗甲至今留战血,荒碑何代长莓苔。楹联题额纷无数,名宦诗人几溯洄。”历史英雄杨家将的传奇故事,讲述北宋杨家三代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关于这段故事,其中有些事实有史可查,有些则真假相掺。
http://www.3ptw.com/style/ad44111.png
说到“杨”姓风骨,很多人自然而然想到“杨家将”的传说。“遗甲至今留战血,荒碑何代长莓苔。楹联题额纷无数,名宦诗人几溯洄。”历史英雄杨家将的传奇故事,讲述北宋杨家三代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关于这段故事,其中有些事实有史可查,有些则真假相掺。
仙游杨姓子孙共22187人,其中是否有历史中杨家将的后人?在多日的实地走访、史料查阅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并无明确的史料史实证明仙游有历史原形杨业的后人。而杨寨沧泉杨氏,始出弘农郡。
http://www.3ptw.com/uploads/allimg/160527/1110152403-0.jpg
http://www.3ptw.com/uploads/allimg/160527/1110156147-1.jpg
兴漳宫杨家将故事彩雕
http://www.3ptw.com/uploads/allimg/160527/1110151C2-2.jpg
杨寨兴漳宫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发现,在郊尾镇阳谷村,有一座明万历甲午年(公元1594年)建立的兴漳宫,至今仍供奉着杨家将中的杨五郎。1993年,该宫正式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人杨建平告诉记者,民间传说五郎杨延德在金沙滩一战中只剩下自己单独应战,最后寡不敌众,削发假装僧人逃过追兵,后往五台山为僧,并将杨家传统武术传于后人。杨五郎不仅骁勇善战且有大慈大悲之心,不仅是杨氏子孙的信仰,也被后人所景仰。
在仙游,以姓为名的地方不多,阳谷村与沙溪村因杨氏子孙世代聚居而被合称“杨寨”,传至今日仍有3978人。几百年来,沐浴在杨五郎忠烈爱国、慈悲大爱的正气中,杨寨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名人轶事,或被记载在册,或成为坊间佳话。
在沙溪村杨寨小学及村道末端有两处建于清道光年间的石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刻着“乐善好施”和“孝节”。这两块石坊都是道光年间为表彰杨联标一门而建的。杨联标自小家境贫寒,艰苦创业经商致富,清道光四年,杨联标父子捐资1000两纹银给金石书院作办学经费。皇帝钦赐金币30两,在沙溪古驿道上为杨建“乐善好施”石坊。杨联标一生施舍不断,每遇旱涝或者瘟疫,百姓流离失所,他总慷慨解囊,称愿意舍十分之九的家当济民,故被乡里人称为“杨九舍”。杨九舍还有个嫂子,也是乡里名人,生卒年及姓名不详,人称细妈。细妈家境殷实,却也时常像穷人一般去捡猪粪,一分一厘积攒,用于帮助穷人、修桥修路,至今杨寨仍流传着她的各种善举。两个世纪过去了,杨九舍的第五代孙女杨碧卿继承了杨家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好家风,也成为杨寨出名的热心人。今年89岁的她笑容满面,神采奕奕,记者来访时,她正与村里其他妇女在老年妇女活动室里看戏剧、话家常。村民们告诉记者,这个活动中心正是她出资租下的,方便老年妇女休闲娱乐。除此之外,她还曾出资70多万元支持基督教杨寨堂重建,并时常帮助孤寡老人及贫困家庭。
上个世纪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与杨家将保家卫国相同,杨寨也出现不少忠烈之士。杨克兴,1911年出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与中共地下党民众游击队联系,利用沙溪小学校长的身份支持革命事业,他的家成为闽中地下党联络站之一,49岁那年,因为一场暴风雨失去了生命。杨蕴仁,1916年出生,大学毕业后参加革命斗争,1941年—1945年多次被捕,在山东解放战争中参加过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及解放济南战争。杨启堂、杨启同、杨锦龙、杨雪门……如今,一个个为祖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终身的杨氏忠魂已长埋地下,他们为国家和人民无怨无悔、鞠躬尽瘁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几见艰难百战余,又将儒术耀门闾。卷中人物纷如许,胜向琅环读异书。”到了和平年代,杨氏子孙开枝散叶,在各个岗位上孜孜不倦、建功立业。1955年出生的杨健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多家全省知名杂志编辑,在全国性报刊上发表过大量学术论文、文学作品,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38年出生的杨开国,在供销社工作期间,尽忠尽职,曾被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被国家商业部授予全国商业劳动模范;杨金龙,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杨永明,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家津贴。
杨姓图腾
http://www.3ptw.com/uploads/allimg/160527/111015F26-3.jpg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这里的“昜”,读音yang,阳平调,不是大多数人误解的“昜”。“木”在这里特指扶桑,在《山海经》等中国古籍中记载:扶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汤”读音yang,阳平调)(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汤谷又称作“阳谷”、“温源谷”。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昜、阳、羊、杨、扬、汤、蜴、蜥(读音均为yang,阳平调)远古时为同义词,可以相互替代,所以“昜”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
寻根问祖
杨姓入仙的派系众多
杨,隋朝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历史上,杨氏入闽者,多属东汉名臣弘农太尉杨震后裔。据传,杨震迁东莱太守,道经昌邑,他举荐的王密为昌邑县令。入夜,王密怀金十斤贿赂杨震,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这便是杨姓堂号四知的由来。
此外,杨姓的堂号还有清白堂、安阳堂、绍兴堂、瑞本堂、绍先堂等。
至于杨姓入仙的派系众多。据《枫亭杨氏族谱》记载,杨衡曾孙杨在尧,在唐朝年间,徙居仙游,为入仙始祖。
榜头镇象洋村、象山村,度尾镇剑山村,郊尾镇“杨寨”为我县杨姓人口最多的三处。他们的源流也较为明确。
唐防御史杨盈入闽后,初居福州,其长子杨珊官莆田县尉,为杨姓入莆始祖,后徙迁各地有22族。我县榜头镇象洋一族便是由此而来。
唐宣宗时,华阴人杨宣仁偕兄弟入闽后,由涵江入仙游,今为度尾镇剑山村杨氏开基祖。
南宋末,杨亮节行途因公滞留漳州。宋亡后,他隐居在此,及至十六世孙杨宾顺,于明万历年间迁居郊尾镇杨寨,也就是现在的阳谷村和沙溪村。
家风家训
杨氏家规
爱祖国,忠于党;
继四知,倡清廉。
孝父母,敦人伦;
明尊卑,睦宗亲。
敬长辈,亲手足;
和夫妇,爱子女。
严道德,正婚姻;
和邻里,忌骄横。
义亲情,善友谊;
尊师长,重礼仪。
珍文化,爱科学;
专习业,务求精。
崇勤劳,尚节俭;
恪职守,讲奉献。
倡义举,爱公益;
奉公法,安本分。
树文明,立新风;
守诚信,感恩情。
纠必解,固必助;
搞团结,共和平。
俚语趣事
王爷谱何许人也?
http://www.3ptw.com/uploads/allimg/160527/1110155353-4.jpg
王爷谱故居
在莆仙一带长大的孩子们可能至今还会记得,小时候,大人们遇到孩子哭闹不休时,就对孩子喊出一声“王爷谱来了!”孩子立刻停止哭闹。霸道的人也常常被称为“王爷谱”。这个在莆仙民间家喻户晓的王爷谱究竟是何人?
记者在郊尾阳谷村走访时偶然发现这位声名赫赫的王爷谱竟出自此处。在村里老人们的介绍下,记者逐渐对这个在社会褒贬不一的争议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王爷谱真名杨际谱,关于他的评价有两个截然相反的版本。
一说王爷谱实质上是个刚直正义、嫉恶如仇的庄稼汉。他还曾经在家乡开办禁烟班、整修学校图书、组织乡邻防匪防盗等。王爷谱的三弟杨际盛任国民革命军的营长时被北洋军阀杀害,接任三弟营长职位的杨际谱誓要为弟报仇。那时候军阀混战山头林立,邻县周围许多绿林同王爷谱交战过的各个败北,匪徒结仇暗里联结拐卖儿童、放黑单、在勒索的收据上盖杨际谱印章。诸如此类抹黑行为不一而足,才导致王爷谱声名狼藉。
二说王爷谱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巨匪。阳谷地处福厦路交通要冲,附近为枫亭濒海,便于上山下海,王爷谱便依据此地理优势啸聚山林,聚集数百号部下,为祸乡邻。拦路抢劫、绑票勒索等等无恶不作。外乡人常把他家中池塘、火炉视为杀人的“水牢、火牢”,百姓们闻之姓名便胆颤心惊。
采访手记
小善汇大义 润物细无声
http://www.3ptw.com/uploads/allimg/160527/1110156356-5.jpg
沙溪村石坊
仙游杨姓因聚居地过于分散,没有整个县区范围内的姓氏研究会,这也给采访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然而,在选取了几个较为典型的杨姓村落进行走访后,记者却另有一番收获。
在榜头象洋村,记者联系到了负责编纂该村杨姓支系族谱的杨敬思老先生。重兴亭观音出游、五百年古井、孝儿媳侍奉婆婆……在其带领介绍下,一件件或深蕴历史文化、或温馨动人的小故事逐渐展现在记者们的眼前。
郊尾沙溪村,触摸“细妈”留下的印记,倾听台胞们的良行善举……度尾剑山村,陶醉于古人的辉煌记忆、感慨着温馨的点滴小事……将这些一幕幕场景串联起来,回味过后才发现,原来大多数的波澜壮阔都是由许许多多的云淡风轻组成的。
先辈们留下一段段精彩动人的事迹以及殷切的敦敦教诲,后辈们用他们点滴的善举去践行,使得那些渊源流传的光辉事迹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流淌。
“百姓故事会”讲述的是百家姓的故事,更是老百姓的故事。伟人事迹固然让人心潮澎湃,而那街坊邻里间一桩桩触手可及的小故事,却也不失温暖动人。且看点滴细雨汇成涓流江河,小善、大义就在身旁。
传家之宝
杨泗宫:仙游四大名宫之一
http://www.3ptw.com/uploads/allimg/160527/11101550E-6.jpg
剑山村杨泗宫石雕
“仙游民间四大宫,分别是石刻的西亭宫和杨泗宫;木雕的唐坡宫;土捏的‘羊角宫’——兴漳宫。”仙游博物馆老馆长陈职仪向记者介绍。
西亭宫位于鲤城街道,杨泗宫位于度尾镇剑山,唐坡宫位于榜头镇,兴漳宫位于郊尾镇。民间四大宫中杨泗宫和兴漳宫皆属于杨姓。
日前,记者前往度尾镇剑山村采访,慕名来到杨泗宫。杨泗宫的宫体为土木结构,进深五间,面宽三间,穿斗抬梁式屋架,悬山顶,画梁雕栋,丹漆贴金,金碧辉煌。
果然如记者所闻,杨泗宫的石雕可谓巧夺天工。据村民介绍,杨泗宫的石雕出自该镇砺山“雕龙始祖”郭怀师徒之手,格局与度尾镇砺山村的南潮宫相似,堪称为精湛石雕姐妹宫。该宫系梁山杨氏先祖建于清朝,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为县级古建筑保护单位之一。
宫门前立着一对石狮,公狮戏珠,口若云开;母狮护小狮,两目微恰。更值得称道的要数宫门檐下的一对方形石雕长柱,雕有“百鼠戏瓜”。百鼠神态各异,藏匿于瓜藤之间,竟显憨态。
走进宫内,分为上下两厅,中有小方形天井,环立四根大龙柱,全是用石头精雕细磨的。这两对大龙柱是郭怀与徒比试各显神通技巧神异的杰作。下对柱是师雕龙边有龙家开五凤斗龙,上对柱是徒雕龙之开四凤斗龙,各具特色。
村民说,这座清代浮雕古建筑建设耗资巨大,过去流传有“石粉兑金”之说。磨出细鸟爪,那都是费时费力的活,据传一根鸟爪的制成费用昂贵至相当于磨出的石粉与金子等价。可见这些都是难得的艺术瑰宝。
重兴亭:闰年游神祈求甘露
http://www.3ptw.com/uploads/allimg/160527/1110152951-7.jpg
象洋村重兴亭壁画
在榜头镇象洋村,有一座供奉着观音的重兴亭。莆仙一带有元宵游神的习俗,重兴亭的不同之处在于逢闰年才游神,也就是隔三年一游。
村民杨敬思告诉记者,重兴亭原为升杨堂,创建于宋咸平年间,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嘉庆年间由群众集资改扩建为重兴亭。
走进重兴亭,前座还保留原样,后座于2005年翻建一新。前座墙壁上莆田著名画家周秀廷的壁画依然清新,据说那是周秀廷文革期间在此避难时所作。前座屋顶上还保留着瓷雕的《西游记》,不知建于何年代,因为历经风雨,不少作品都已经破损。
然而逛遍整个重兴亭,都没有找到何年开启闰年出游的记载,村里的老人也不记得。只是通过上辈人口口相传得知,因为传说闰年多灾祸,观音瓶中的甘露水可消灾、保平安,人们为了祈求观音赐露,才有了这个传统。
杨敬思从他爷爷口中得知,民国十一年时,仙游瘟疫四起。神奇的是重兴亭的观音游到哪里,那里的瘟疫就消除了。于是有很多村庄都发来请帖。那年他们从二月二游到清明节,甚至游到赖店,村民们甚至为此荒了农田。
现在重兴亭依旧是闰年才出游。每次要游神26天,香火很是旺盛。
凡人优品
旅台子孙情牵家乡
在郊尾沙溪村,谈起杨姓台胞的事迹,村民们交口称赞。上世纪40年代,该村有20余户杨姓族人赴台或谋生、或求学。在台期间仍不忘相邻,为家乡各项公益事业慷慨解囊。
该村一座杨氏祠堂,修建于明朝时期,历经四百余年岁月,还曾是闽中革命老区的地下联络站,极具历史艺术性,因多年失修,频临倒塌。1996年,在杨清铭等台胞首倡下,旅台宗亲率先慷慨解囊,继而多方求资,重修古迹,使其重新面世,后该祠堂还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如今已成为阳谷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兴漳宫在上个世纪末也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1987年,台胞杨玉容等人因思念乡情,捐资全面重修。在台胞们的带头下,2003及2006年,该村村民们又多次自发地集资扩建、完善设施。经过一次次修建完善的兴漳宫,现在已经是村民们最为钟情的一个活动场所。
台胞杨清铭的胞弟杨清气一直留在家乡,这些年,他看着哥哥来来回回两地跑,除了与乡亲族人互诉衷肠,还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这里如今是他最为记挂的地方了。”杨清气说道,对离家多年的哥哥而言,家乡如今是他情感的最终归宿。
饮水思源,致富反哺。两岸互通之后,一批批台胞们络绎不绝返乡探视、捐资公益。他们像是系在线上的风筝,无论飞多高,心里却始终牵挂着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