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兴化府城隍庙

(2016-11-25 16:52:05)

莆田市城隍庙就是现莆田兴化府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府盖天麟创建,历代有修。原有五进,现存仪门、大殿、后殿。大殿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进深4间,素面覆盆柱础,补间铺作1朵,用材颇大。尚存明重修城隍庙碑刻5方、重修二忠祠碑刻4方、清重一方

在原莆田县内,有创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位于城内长寿街庙前巷的兴化府城隍庙,由照墙、外埕、大门、甬道、仪门、中门、正殿、后殿及两厢护厝等组成,占地面积24亩(一说18亩),与兴化府衙,莆田县衙一样大,为莆田五大宫庙之一;主祀城隍大神陈瓒,俗称城隍爷。该庙现为福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6年,莆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屏墙

屏墙竖立在外石埕南边,外石埕是庙前路的通衢大道。为了不让污秽不洁之物和犯禁忌的行人通过,诸如:运送粪便,出殡送葬行列等,凡属此类事物必须拐入屏墙背后的通道走过,以免触犯神明。因此屏墙不同于照壁(或照墙),它的功能是起遮挡作用,其建造时间据镌刻在仪门廊沿石柱上的文字记载:“万历甲寅年(1614年)主持杨大王官、郭稷募建大门,竖屏墙,砌甬道庙埕诸处。”另一种有趣传说:家住在庙前“铁树里”的陈经邦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他少年未出仕前每次路过城隍庙大门外时,供奉在正殿中央的城隍爷软身坐像,都得主动站立起来向陈经邦致意。此怪现象被“庙祝”(宫公)发觉后转告陈经邦的祖父,乃祖方知孙子日后必成大器,特地捐资建屏墙,并要陈经邦以后从屏墙背后小道通过城隍庙,免得麻烦城隍爷起立。当然这是笑话一则,但也可以增添“屏墙”的浪漫色彩吧!

“屏墙”的造型颇具特色;整个构筑物的立面为凸字形,中间正面墙宽约9米,高约6米。两翼墙一端接正面墙,另一端稍偏北,使两边翼墙呈八字形。翼墙宽约4米,高约5米。屏墙顶部用筒瓦砌压顶。基墙用二遍凿加工的条石砌筑,高约1.8米,上部用角砖砌墙体,除基墙,出盘腰线,4个角砖连墙礅为清水墙外,其它全部用线筋灰抹面。“屏墙”背面(南面)系城隍庙张贴“疏榜”的布告栏。中间墙面的框池内壁,采用泥塑浮雕与水墨画相结合的组画;画一条在海空翻腾的神龙,龙首居左上方,应用高浮雕表现整个龙首及自龙口中吐出的一束水瀑,喷射向正中位置的“禹门石”。“禹门石”下部淹没在海浪中,龙尾在右下方,四条龙脚及几段半隐半现的龙身,则采用浅浮雕显示。凡龙鳞、脊鳍、海空乌云、海里浪花等,则用浓淡墨相间描绘和渲染,整幅画面非常生动,两边翼墙面分别用水墨绘“松鹤图”及“竹鹿图”。据传说:抹面纸筋灰里特地掺和糯米粥稀浆,故耐日晒、风吹、雨淋而不起壳。 

庙大门

庙大门自东至西为五开间。中开间较宽约5.4米,大门居中,宽约3米,高约4米。双扇庙门两旁置“抱鼓石”一对。内连“荷叶礅”旁开凿木门槛插槽,门楣上外伸两支六角形门簪。门额正中高挂立匾一方,上横书三小字为“兴化府”中直书三大字为“城隍庙”。庙大门南北进深两开门(约7米)隔墙居中分前后各半。前后廊沿各立元木檐柱两根,八角形石柱础。方整石板铺地。庙大门外廊东,西端两间为神龛,分别泥塑一尊相对而坐,约3米多高的“把门将军”坐像。将军身着盔甲,怒目圆睁。右手执剑,左手作有所指状,左边一尊有胡须,右边一尊较年轻无胡须。神龛前面垂挂黄布宝帐。二、四间廊沿石上设“木扦栏栅”一排,2米高。庙大门内东,西端两间为“宫公”住房。亦相对开门。庙大门与外石埕高差约0.45米,三级石台阶。与内埕高差仅0.26米(两步用一块条石,高0.13米)。外石埕的东北及西北遗存有旗幡杆石夹各一合。 

前内埕

前内埕东西宽约28;(至围墙边);南北长约15米。庙大门至仪门中间用方整石铺约8米宽甬道;两旁均为泥地。靠东面围墙建一座砖砌宝塔式的“字纸炉”,专供焚烧从各地运来被人丢弃的字纸及破旧书籍。靠西面围墙建一座同样的焚烧炉,命名“贡银炉”,专供焚烧贡银,纸钱,冥币。另凡做完“道场”撤下的用芒梗,竹蔑扎架,五色有光纸糊成的“亻夫使马”“武士”“男女侍婢”“锦缎架”等众多迷信品,只能放在泥地上烧(故两旁不铺石板)。 
 关于“字纸炉”有一段耐人寻味的传说:莆田自古被誉称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把莆田比喻为类似山东曲阜出孔子,邹县出孟子那般的海滨城市,这有些过誉了。但莆田城具有传统的文化底蕴,把字等同于文化,文字就是文化记录的表达符号,如果有人乱扔字纸,那是对孔、孟的“大不敬”。有好事者就将从各地拾来的字纸及破旧书籍特地送到城隍庙里焚烧,字纸灰待沿海渔民来城运回去,可以派大用场哩!原来渔民们出海捕鱼时,最烦恼的事就是在海面碰到较小个的水母群体(水母又名海蛰,莆方方俗称“套”),因为水母是属于软体的浅海生物,它体内含有自卫性毒素,假如被水母蛰到,会肿疼难忍,鱼群遇到水母群体,也要畏而远之。同时因其个体尚小,达不到捕捞的经济价值。渔民们在海上遭此际遇,也奈何不得它!唯有用撒字纸灰的祖传土办法;让字纸灰漂浮海面形成漆黑一片,把水母群体赶走,然后才能捕鱼。另外渔民们还迷信字纸灰有平息风浪的功能,撒在海面上就能“平安无事”,此种说法,在旧社会里靠讨海营生的渔民们,宁可信其真,聊作自我安慰罢向中间隔墙为砖石砌体。七开间共用六榀三本落地木构架(前后檐各用六根元木檐柱)。前檐除中开间外,其余六间都建石栏杆(宋式单勾栏),后檐在二、三、五、六开间建石栏杆。仪门中门的南面门额上挂一块上书“看报应”的立匾。北面门额上挂一个长约2.6米,宽约1.2米的大算盘。据说:凡是经济纠纷帐算不清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到城隍庙借用大算盘,并在城隍爷面前算,就可以把帐算清。当时是全国少见,兴化府独有的新时代产物。

谈到本郡各地戏台,形式颇多;有固定的,临时搭建的,还有用砖石砌筑的简易戏台等。位于城隍庙中轴线上的木构戏台,为三面开口伸出式戏台,台面净宽约14米,前台深8米,后台深4米。不但设计巧妙,特别是中间3米宽的台面板为活动式结构(即演戏时放上搁栅,铺台面板。平时拆卸保管,使中央甬道通行无阻。可直观至屏墙)。而且规模宏伟,雕花装饰华丽。台柱四根用元木制作,台面高1.6米,台口净高约3.5米,歇山单檐屋面。另戏台三面挑梁端部加“垂筒柱”(自台面向上0.4米,下垂0.6米)。筒柱之间设雕花栏板,全部油漆彩画,其不足之处:后台没有化妆室和戏班宿舍。平时使用仪门的北半部统廊为之,若遇三个以上剧团同时演出,只好把两庑“十八司”也充作化妆室。 
 另在农历腊月“卅暝”,必定在此戏台上演“炉戏”,让躲债的人们彻夜在庙里看戏。因为债主不可以到城隍庙里向欠债人讨债。为什么称“炉戏”呢?含意是:人家卅暝在家里围炉,因为躲债,尔等只好在戏台前围炉了,故名“炉戏”。 

后内埕及月台

后内埕只有中轴线上一条铺石板的甬道(直通庙大门),两旁均为泥土地面,东西片各植两株荔枝。若自仪门东、西边门边内埕,必须从“十八司”前回廊通过。“十八司”与回廊之间有统长的“木扦式”栏栅。内埕南北长32米(包括月台),东西净宽约24米(包括甬道),即两庑廊沿石之间距离。“十八司”东边为莆田县城隍官厅,西边为仙游县城隍官厅(其余供十殿阎罗王及值班功曹)。 
月台位于正殿下阶,高差约0.2米,东、西、南三面为二遍凿加工的条石砌围护墙,南面甬道设五级石台阶,两旁置垂带石,月台三面建宋式石构单勾栏。月台南北长8米,东西宽20米,是供道士们做“道场”的场所。月台中央摆放一只大铜鼎,两旁相对站立一位约1.2米高双手合十的铜铸童子。

http://s1/large/003f6RYDzy76H7fvuFV77

仪门

仪门创建于1591年,已有四百余年了。其间也经过多次的修缮,至今还明显地可以见到维修时的加固措施,那就是在构架两边挑梁(悬臂梁)外伸端(檐檩下面)底下加固的那根上用方木柱,下用方石柱接合的支撑,顶住悬臂梁不下垂。 
仪门面宽七开门,中开间宽5.2米,设中门,二、六开间各设东门及西门。两山墙及纵向中间隔墙为砖石砌体。七开间共用六榀三本落地木构架(前后檐各用六根元木檐柱)。前檐除中开间外,其余六间都建石栏杆(宋式单勾栏),后檐在二、三、五、六开间建石栏杆。仪门中门的南面门额上挂一块上书“看报应”的立匾。北面门额上挂一个长约2.6米,宽约1.2米的大算盘。据说:凡是经济纠纷帐算不清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到城隍庙借用大算盘,并在城隍爷面前算,就可以把帐算清。仪门的东门及西门原先也有匾额,但东门南面门楣上所挂的匾额最有意趣,匾上面用正楷书写“你来了吗?”四个字,据说是民国早期曾任过县太爷的朱唤醒老先生所撰。用白话文题句写匾额,当时是全国少见,兴化府独有的新时代产物。然其含义颇令人折服:据说:某绅士家中丢失一件价值连城的古董,疑是仆人所为。但缺少有力证据,无法报案。故约仆人一同到城隍爷面前赌咒,因仆人文化较低,又崇拜菩萨,怕面见红脸城隍爷。他刚走到仪门自己就主动坦白是他盗窃。该绅士为了答谢城隍爷,特地敬送此匾,原打算书写“威灵显赫”四个字,请教于朱老。朱老先生建议书写“你来了吗?”不但通俗易懂,且可以让做贼心虚的“歹仔”胆寒,其含义是:“你来了吗?本城隍爷已久等你了。” 

http://s1/large/003f6RYDzy76H7fIRs10d

正殿是城隍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五开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屋顶,圆木檐柱及金柱,石柱础为素面复盆形,殿内用大方砖铺地。正殿始建于明弘治二年,在倭寇犯莆时遭烧毁。嘉靖四十四年(1564年)由知府易道谭重建。后历经重修,依然保持着明代古建筑结构的风格。东、西山墙的木构架为“穿斗式”,中间四个木构架为“抬梁式”。所谓“减柱”法,其实就是属于“抬梁式”构架的范畴。施工时先在两跨的边柱上架梁,梁上按照屋面收坡要求放短柱,短柱上又放短梁,如此层层又叠加,直至脊檩下的“雷公柱”止,这就减少了位于正脊下的一根“金柱”(即“内金柱”)。另在柱网交*点上未布满柱子,例如:隔一处交*点立一根柱子,也叫“减柱”。“移柱”则有所不同,即一排几根柱子或个别柱子的位置均不落在柱网交*点上的,叫做“移柱法”(移柱一般位于“老檐柱”处)。可以缩短“老檐柱”与“檐柱”间的距离,加大了“老檐柱”与“内金柱”间隔,构成的两跨为不等跨,以便安排前廊可增减宽度。 
 “正殿”曾经被用作剧场,因此在屋顶增开了“老虎窗”通风,殿内加电器照明安装,分隔房间等,难免损坏了一些木构件(斗木共、驼峰、雀替等),特别是对几根直径较大的圆柱下段腐杞部份,前几年在修复、替换、加固施工过程中,都是依靠一班技术精湛的老木工,采用土办法,克服许多困难完成了古建筑的维修任务。 
 “正殿”也曾被用作“军事法庭”,以城隍爷当陪审员的趣事。那就在上世纪三十年代(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的初期,国民党中央军80师239旅驻莆田,旅部就设在城隍庙内,旅长钱东亮指令军法官在正殿公开审判一起“涉嫌汉*罪”,受审判者是城里人,俗名“鼎成×”及“师公×”等数人。因为庭审只断定其有与汉*来往的企图,但尚无行动事实,故拟从轻发落。为了“以儆效尤”起见,法官当庭宣布:为首者刑杖三十大板(就是打屁股),盲从者减半,刑杖十五大板。本来要“光*”挨打(拉下裤子,露出臀部),因为“师公×”也是居家的道士,与庙里的“师公”同行,早就托人买通“关节”,特地通知受审人家属,探监时捎给厚实裤底加打补丁的裤子,让受审人穿上挨打,以减轻皮肉之苦。但主审法官是北方人,他坚持要“光*”,打板子。此刻庙里“师公”借神明面前不宜光屁股为由,并煞有介事地摇晃“签枝筒”求签,假托城隍爷在上,签示不得无礼,故法官迁就于陪审官,“就着裤子打吧!”结果打得各人虽疼哭流涕,连呼求饶,却没有被打成皮开肉绽,这也算是城隍爷的恩惠吧! 

http://s1/large/003f6RYDzy76H6ENeMZ0d

“后殿”并非“寝殿”,原先是奉祀明代敕封淑德夫人(即陈文龙母亲,陈瓒的宗嫂),故称为“夫人妈殿”。至于后殿正中供奉着清代初年截界时从“平海卫”迁来的城隍及夫人,这可能是基于古代礼节“主礼让,宾居中”的临时安置吗? 
另外府城隍后殿东边宫房保存有各地慈善人家施舍的薄棺材,是专门收殓无主或穷苦人家的尸体。棺材均从“节孝祠”北后的一条小巷进出。“疏房”在城隍爷祭孤或生日时,赠送“劝善文”给香客们。

http://s1/large/003f6RYDzy76H74XGXp53

赈济习俗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梅园东路的兴化府城隍庙就人来人往,不断有信众前来捐米或捐钱。而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城隍庙把这些米和钱发放给困难群众。这一“赈济施舍”的陈瓒信仰习俗已经沿袭600年,如今还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

城隍庙赈济的习俗由来要追溯到南宋末年,当时朝廷黑暗,蒙古军队长驱直入,大举南侵。兴化府腹背受敌,阔口里人陈文龙时任兴化府知军的状元,他奋起抗敌,誓死坚守兴化府,最后不幸被俘,但他绝食反抗,为国殉节,被誉为“福建的岳飞”,与文天祥隆名并峙。陈文龙的叔叔陈瓒也倾尽家产,组织义军,指挥家丁,巷战杀敌,惨遭元兵车裂,以身殉国。
  明朝时,太祖皇帝为弘扬陈氏叔侄护国庇民的赤胆忠心,诏令褒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爷,陈瓒为兴化府城隍爷。洪武三年,兴化府知府盖天麟在现在的梅园东路建立兴化府城隍庙。
  时隔600年,兴化府城隍庙已成福建省目前保持最完整的古城隍庙之一,并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陈瓒信仰习俗也成为莆田的一种特定习俗。这种信仰,彰显爱国精神主题,以赈济救助慈善活动为内容,凝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寓教于俗”的鲜活生动的文化形式和广阔的文化艺术空间,承载于节日庙会。(文献百度)

http://s1/large/003f6RYDzy76H6AsPiJb5

莆田城隍爷和城隍庙对联

2014-05-29 湄洲日报

□王琛

  莆田城内城隍庙里挂着一副对联:“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用;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句子通俗,意思
达理,在同类的联句中堪称上乘,因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据说这副对联是城隍爷亲自撰写的。
  传说这位城隍爷有名有姓有地址。他姓陈名全嘉,山区庄边百俊村人氏。陈全嘉生于明朝,家有九子九媳九十九孙,五代同堂。有一天,他起早扶杖踏露去巡田。时值苦旱,滴水如金。他经过山涧坝头,看见一条涓涓坝水,独流到坝下一丘田里,几乎要淹没了禾苗,而紧挨着的下一丘田,却干涸龟裂,禾苗枯焦得要着火。原来上丘田是山霸黄老虎的。下丘田是寡妇林七嫂的。这时,林七嫂正拖着瘦骨嶙峋的病体和她五岁的女儿一起,到涧底一瓢一瓢地舀水,又一桶一桶地抬上来。水浇到田里,“嗤”的一声,全被渴土吸光了。林七嫂眼看救苗无望,跪在田头,仰面呼天,槌胸痛哭。这一不平之事,被陈全嘉看见了,他路过黄老虎田边,用杖子在田塍上一戳,戳了一个洞,使多余的水“嗤嗤”地往下丘田里流。不料陈全嘉这一举动被黄老虎发现了。他像只发狂野兽,气势汹汹地直扑过来。不由陈全嘉分说,抓胸猛力一推,把陈全嘉推下丘田里。
  陈全嘉在田里挣扎不起,早有人报到陈家,九子九媳九十九孙的老人被人欺侮,这还得了!一时间,陈全嘉全家的人都涌到田里来了。黄老虎见势不妙,顾不得水,就逃了。陈家男男女女,锄头穿担,黑压压的一大片,来到陈全嘉的身边。只要陈全嘉开口说出“黄老虎”三个字,他们就要去找黄老虎拼命。可是大家等呀等,等到的却是平平和和的一句话:“是我自己不小心,脚踏烂泥摔倒的,与他人无关。”准备械斗的儿孙们只好扶陈全嘉回家。这时林七嫂的田已灌饱了水。
  过了三年,那个无恶不作的黄老虎终于犯法落狱了。不久,黄老虎死在牢里的消息传到村里。这一天,陈全嘉吩咐九子九媳备佳肴美酒,要开个贺喜的家宴。贺喜?家宴开筵了,大家还不知道喜从何来。大儿子问:“父亲,今天不是年不是节,也不是谁人的生日,要贺什么喜?”陈全嘉一手捋须,一手举杯,慢慢道来:“儿孙们,我们今天能全家大团聚就是大喜事!大家想想看,三年前,我们要是象黄老虎那样,依杖人多,动起手来,双方必有伤亡。就是我们没伤,把黄老虎打死了,也得有人去坐牢,哪能有今天的大团聚?如此大喜事,能不庆贺庆贺?”大家听了,豁然明白,咸服老人家思虑深远。
  后来,陈全嘉活到八十高龄,身子骨还很硬朗。有一天,他在书房里磨了一大砚墨汁,挥毫写了一副对联。书讫搁笔溘然长逝。这副对联就是上面所说的那副,后来被挂在城隍庙里,陈全嘉也被传说成了城隍爷。传说,陈全嘉逝世那天,乡里人在澳柄岭遇见他,问他要去哪里干什么?他说要去城里做官。乡里人想那么老了还做什么官。以后才知道,他是去城里做城隍爷。
  这个故事是我于1988年夏在庄边尚书桥画壁画时,听当地几位老人说的。当场做了笔记,现在整理成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