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十二大古建筑

1、奎星楼
http://bbs.fyrexi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409/18/135243hiq0iubr6kwrabiw.jpg
奎星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原是颍州知州赵世相修筑颍州城墙时所建的敌楼。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楼高9.93米,全砖结构,形为塔式,上小下大。平面呈六边形,檐部有砖砌斗拱,斗拱下砌1层莲瓣。楼顶端饰铁制舞凤,相传为瑞应文人兴盛的吉祥物。楼每层皆有室,但互不相通。底层朝南开1半圆形券门;中层开1门和4个圆形券窗,其南门楣砖雕“文光射斗”题额;上层开6门,南门楣题额为“奎壁联辉”。“奎”、“壁”、“斗”,皆属二十八宿星座,古有“奎有芒角,下有辞章”之说,所以历代文人都崇拜奎星,各地为之建楼奉祀,以祀本地文人辈出,文风昌盛。
1959年,阜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奎星楼为阜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阜阳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阜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当年拨款加固楼基及楼身修葺。
2、文峰塔
http://bbs.fyrexi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409/18/135244pwyzlglqjj91zrzp.jpg
文峰塔为砖结构,8角7层,通高31.8米,底层直径6.83米,周长22.91米。一、三、五、七层四面有4券形门,二、四、六层南、西、东三面各有1门。塔为密檐楼阁式,每层叠涩出檐,有仿木结构砖雕斗拱承托。顶部起脊桃角,3叠珠式宝刹由铁制5叉杆贯穿攒尖,全塔造型质朴典雅。
《颍州志》载:原城东南有奎星楼一座,因为不高,文星不太显露,阜阳文人不多,即建文峰塔,使文星显露,多出文人。文峰塔位于旧城东南,属堪舆学所云“巽方”,故建塔镇之,按儒学家说法,“巽”为文章之府,塔有卓笔之形,故称文峰塔。
文峰塔先后被列为阜阳县、市重点文物单位。1981年,阜阳市人民政府予以修缮加固。
3、太和文庙大成殿
http://bbs.fyrexi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409/18/135245c7je1dl22z1dlgl2.jpg
4、葛大桥
http://bbs.fyrexi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409/18/135242p30aj7vb3qae0caa.jpg
桥身主孔东面的砖壁上,自然生出一株柏树,柏树从根部水平横卧伸出,然后向上拔起一枝,兀然挺立,为葛大桥平添几分风姿。因“柏”与“百”谐音,当地群众称此桥为“一柏(百)担(单)三孔。
5、颍州西湖会老堂
http://bbs.fyrexi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409/18/135247ri07p7i0r9b98utq.jpg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自扬州移知颍州。在颍期间,欧阳修对颍州西湖情有独钟,写下许多赞美西湖四时佳景的词章。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观文殿学士致仕,退居颍州,寓西湖六一堂。翌年四月,前副相赵概以八十高龄自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来访欧阳公。知州吕公著在六一堂西侧专建此堂以作接待。欧、赵、吕会于此堂,饮酒,赋诗,故名“会老堂”。欧阳公即席赋诗,诗中抒发了他与赵概莫逆之谊和对赵概不远千里寻访的感激之情,内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等句。次年,欧阳修便终老于西湖居所。
后来,苏轼知颍,来到会老堂,感慨赋诗曰:“三朝出处共雍容,岁晚交情见二公。乘兴不辞千里远,於怀还许一樽同。”
会老堂现存为硬山顶,梁架式砖木结构建筑,分间为明三暗五,采用柱石斗拱承托,棂门花窗相衬,显得古朴清雅。堂内有东、西月亮门,门额上分别雕书“景贤”、“尚友”。会老堂在历史上曾经多次维修,清乾隆时又作过较大修整。1982年初,省、地、县分别拨款对会老堂进行维修。堂内现存明、清时期碑记4方,分别记述了历史上对欧阳公祠、西湖亭、西湖书院的修建情况。欧阳修后代把会老堂作为欧阳氏宗祠,堂中石壁上立有欧阳修石刻像碑,碑上刻有清乾隆皇帝题诗和晁悦之、李叔端题字。
1959年4月,阜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会老堂为阜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管鲍祠
http://bbs.fyrexi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409/18/135247l6pp19m11vvu4jpj.jpg
管鲍祠迄今几经兴废。明末毁于战乱;崇祯十二年(1639年),学谕汪廷宏修建。清嘉庆年间毁于大火。道光六年(1826年),万如陵重修。咸丰年间又毁于兵火。民国22年(1933年),县长张鼎泉募资重建。
管鲍祠南临大寺塘,沿塘一堤为知县倪焕奎所筑。祠东有“九合桥”,取管仲力辅齐恒公“九合诸侯”之意;祠西有“四维桥”,出自“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祠旁有管仲衣冠冢墩,前立2碑。一书“管仲父墓”,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钦差整饬颍州等处兵备河南按察司副使杨芳立;一书“呜呼大政治家管仲之墓”,为民国15年(1926年)县知事倪焕奎立。
现存管鲍祠有厅堂5间,砖瓦结构,雕梁画栋,巍然壮观。堂中塑有管、鲍全身立像。明柱上书两幅对联:相齐桓公一匡天下,交鲍叔牙万古高风;佐霸笔开新政局,分金饶见故人情。
1982年,颍上县人民政府公布管鲍祠为颍上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大黄古庙
http://bbs.fyrexi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409/18/135249tt29pxwpg8i866ti.jpg
传说,早在远古时期,太昊伏羲曾在大黄镇黄龙坡处建陪都,后太昊伏羲头颅葬于此。今日,乡人已不见大黄庙
传说太昊伏羲是人类之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指方向、画八卦、创历法、织网捕鱼。直至今日,大黄镇仍有不少人以织网结绳为生,皆言是上古伏羲时流传下的手艺。传说究竟是否为真,实难考证。不过,大黄镇的老人们都还记得,大黄庙里的确有一个高大土堆,长辈们皆言是伏羲坟。1958年平坟,被挖成平地。
8、张家祠堂
http://bbs.fyrexi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409/18/135249ewdov31rwgrrdgzk.jpg
9、资福寺
http://bbs.fyrexi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409/18/135251qnxbnjbfcmbuxwwc.jpg
历史上的资福寺是一个古建筑群,东西宽80米,南北长117米,占地14亩,加上护院、沟塘,不下20亩。寺内佛像众多。几百年来,由于香火旺盛,绵延不绝,人们干脆简称“大寺”,称呼寺院前的街道为“大寺街”。大寺街因资福寺而得名。多年前的大寺街并不喧闹,它是老人眼中的桃花源,阜阳旧景“七十二连桥”、“大寺烟柳”就在这里。大寺街从清幽到喧闹的过程,也是资福寺从幽古到破败再到重建的过程。
10、程文炳宅院
http://bbs.fyrexi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409/18/135251olfhtydtzzi52lmi.jpg
11、古运河桥
http://bbs.fyrexi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409/18/135252gk54ddzdd2bdxc5a.jpg
12、藏公馆
http://bbs.fyrexia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409/18/135254g3vldphpuzdpsmtu.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