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2018-01-19 14:57:01)《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
评析
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材介绍】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四年级上册第七组“感受科学技术的威力”主题中的一篇精度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学习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展开思考,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阅读的能力,能把握课文内容,但是学生对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并不是很多。教学本文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充分了解20世纪的科技发明和创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科技类课文用词准确、语言简洁等表达方面的特点,唤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改、程”等12个生字,掌握“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和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语句,体会句子内在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语句,体会句子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件。
2.收集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课。
生:(读)《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和了解了课题的含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什么叫呼风唤雨?
生: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指能够支配自然的。
师:这个能够支配自然的世纪,是怎样的一个世纪呢?
生:神奇、不可思议…….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本,看一看,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生: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就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现在,我们就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点评:由课前的复习,让学生充分了解课题意思,并提出中心句,能让学生快速进入主题。】
二、研读交流、品读体味:
(一)研读第二自然段
1、品读文章内容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老师的疑问。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生:当然是人类。
师: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生:靠的是现在科学技术。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一问一答中,发现了这两个句式有什么特点吗?
生:自问自答。
师:对了,我们说自问自答,是一个什么句?
生:设问句。
师:对了,所以啊,课文这里用了一个设问句告诉了我们,是人类靠着现代科学技术来呼风唤雨的。那又是为什么人类靠着科学技术能够呼风唤雨呢?现代科学技术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有哪些贡献?我们一起来研读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出示课件,师范读“在20世纪——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同学们,出乎意料是什么意思啊?
生:意想不到。
(出示“出乎意料:超出人们考虑的范围”)
师:出乎意料就是超出人们考虑的范围的意思。也就是说啊,一百年的时间,人类的发现和发明是超过了人们的想象的。而且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板书——一百年的发现和发明>上百万年的总和)
师:一百年的发现和发明超过了大于了上百万年的总和,这里可以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怎么样啊?
生:影响大
2、词语“发现”和“发明”对比分析。
师:是的,影响巨大。所以,这一句话就是概括的告诉了我们,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在一段里,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对近义词啊?
生:发现和发明。
师:对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课文泡泡圈里提出的问题。“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呢?
生1:发现是不了解的东西,发明是人类创造的东西。
生2:发明是本来存在的东西,人们去发现的。发明是本来没有的,人们去发明出来的。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准确。(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看大屏幕。发现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是人们创造出来新事物或新方法。也就是说,发现是一种探索,而发明是一种创造。(师板书:发现-探索;发明-创造)
区分好这两个词后,我请两位同学来运用这两个词分别造一个句子。
生1:我发现我身上存在很多缺点。
生2:我希望我能成为一个科学家,发明很多新事物。
师:现在请同学们完成导学单上面的两道小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完成好练习题了吗?现在请同学来回报一下答案。第一题?(指名生回答)
生: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师:说一说为什么这里为什么用“发明”。
生:因为电灯是原来没有的事物。
师:恩,理解的很准确。第二题?(指名生回答)
生:地质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油田。
师: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大油田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以前一直没有被找到。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回答吗?
生:同意。
师:所以,这两题的答案是,第一个是发明,第二个填发现。同学们,要切记这两个词语的区别。
【点评: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充分理解课文内容。能有相应的配套练习,有效地巩固了“发现”和“发明”的区别。】
(二)研读第三、四自然段
1、合作学习:到底在这一百年里,有哪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呢?在没有这些发现与发明之前,在那上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出示课件)二十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呢?科学技术在这短短的一百年里,到底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先男女同学合作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2、二十世纪前后的情况分别是怎样的?在课文中标注出来。3、二十世纪后,有哪些发现,有哪些发明?
生:男生女分段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先自己思考解决如上的三个问题,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交流答案。
师:提问:1、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吗?(指名学生回答)
生:第三段,写的是二十世纪前的情况。第四段写的是二十世纪后的情况。
师:同学们,同意这一位同学的回答吗?
生:同意。
师:恩,回答得很准确。那么我们先来研讨第三自然段,二十世纪前的情况。(板书:二十世纪前)二十世纪前是什么生活情境啊?把你划横线的句子读一读。(指名学生回答)
生:“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美好愿望。”
师:是的,那时候的人类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板书:农耕社会)那么,同学们,请结合你读过的书或者看到的影视资料,想一想,当提到“农耕社会”时,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啊?
生:落后、种田…….
师:老师请同学们看一组有关农耕生活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
【点评:抓住一个“农耕社会”,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展开想象,使枯燥的语言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师:那时候的房屋,是茅草屋,用到的农业工具非常的落后,人们都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那时候没有?
生:电灯
师:没有
生:电视……
师:所以课文用了一个什么句式告诉我们,上百万年前的生活是非常落后的?
生:排比句
师:同学们,试着想象一下,没有电灯的生活是怎样的啊?
生:起早摸黑,到了晚上看不清路。
师:没有电视的生活呢?
生:非常的枯燥
师:没有汽车呢?
生:出行好麻烦啊,要走路。
师:是啊,在那个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的年代里,是多么的不方便啊。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美好愿望。但是在这短短的一百年中,他们的幻想实现没有啊?他们的幻想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都变成了现实中的什么了啊?同学们动动脑筋好好思考以下,然后完成导学单里的小练习。
生:“千里眼”指望远镜,“顺风耳”指手机、电话,腾云驾雾的神仙指的是飞机。
【点评:想象古人们的幻想,而20世纪却都变成了现实,为下文理解做好铺垫。】
3、师:祖先们的幻想都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的事物。那么在这20世纪里的一百年又是什么样的呢?把你们划波浪线的句子读出来(指名学生回答)
生:生答:“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师:这些科学成就中,你能分清楚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吗?
生:生回答
师:20世纪人类还取得了哪些重大的发现和发明呢?
生:飞机、洗衣机、空调、高铁…….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丰富。现在,请同学们认识一组图片。(课件出示20世纪后人类的科学成就)
【点评: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规律,从而理解“发明”和“发现”,通过举例子,充分地体会到20世纪的巨大科学成就。】
3、品味重点诗句
师:20世纪的发现与发明多不多啊?是啊!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想到,在短短的一百年里,他们的幻想全部变成了现实。如果引用课本中的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想一想,为什么课文引用了这个诗句呢?这个诗句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先请同学来说一说这句诗的表面意。(指名学生回答)
生1:忽然好像一阵春风吹来了,千万棵树都开出了花。
生2:在寒冷的冬天,好像一夜之间,春风吹来一样,吹起了满地的雪,千树万树的枝头上都挂满了雪花。
师:这里的一夜,可以看出时间怎么样?
生:时间很短,很快。
师:千树万树呢?说明了一个影响范围?
生:影响范围很大。
师:是的,如果用来比喻现代科学技术,那就是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不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板书:变化之快、变化之大)
同学们,知道这有名的诗句是出自哪里吗?(板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师:变化如此之快,如此之大的科学技术,古人们设想到没有啊?现在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手指黑板)我们短短一百年的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超了上百万年的总和。课文还介绍了二十世纪前后的人们的一个生活情况,这里运用了一个怎样的写作手法?前和后,是一个?
生:对比(集体回答)
师:是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也就是什么说明方法啊?(指名生回答)
生:作比较
师: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发明,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20世纪的科技发展异常迅速,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点评:图文结合,诗句讲解详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三)研读第五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我们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的话,来定义科学,那就是什么?
生: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师:是的,是科学的力量,让我们这个时代与众不同。为什么不同呢?这句话体现在哪儿?(指名生回答)
生:“回顾20世纪的百万历程……都要美好的生活。”
师:这句话,也是我们本篇课文的一个主旨句。整篇课文就是为了突出科学技术的一个杰出贡献。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说,科学不仅改善着我们的生活,还让人类一个个幻想变成现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享受20世纪科学成果的同时,更应该想到用新的科学技术去创造新的生活。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创造21世纪,有信心吗?
【点评: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在朗读中,让学生再次领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对未来生活的大胆设想。】
三、总结
师: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整篇课文,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回答
师:总结
【点评:回归整体,照应开头。】
【总评】
《呼风唤雨的实际》的教学,课堂思路清晰,分析课文透彻,设计的问题多而简单,环环相扣,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
1、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形成学习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点拨、总结、提升,在不经意间渗透了学习方法,如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的方法等,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实践。
2、注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预见性和计划性,能够促进学习活动的深入进行,使学习活动具有创造性。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词,一句话想开去,而且这个想象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依据已有旧知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丰富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注意语言的积累。
学习说明文,不仅仅关注介绍的科学知识,更要关注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的。在教学中,老师从文本中选取“发明”“发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具有语言学习与品悟价值的重点词句进行语言训练: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附1:板书
呼风唤雨的世纪
一百年的发现和发明>上百万年的总和
二十世纪前:农耕社会——落后
二十世纪后:“地球村”——舒适、方便
附2:导学单
预学
一、读懂读顺课文,阅读“拓展延伸”的文章。读课文()遍,读生字()次。
二、自学字词
三、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0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共学
一 认真默读课文,二十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用“
“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别呢?试着用这两个词完成下面的练习。
①爱迪生(
②地质学家在这里(
2、今天,古人的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今天的“千里眼”是指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出自哪里?意思是什么?文章中比喻什么?
4、科学技术创造了许多的神话,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请你联系生活,请你举例说明(举书上没有的例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