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赏:故宫所藏香具你最喜欢哪一款

标签:
收藏历史 |
分类: 金城学社艺术沙龙 |
/Public/Js/editor/php/../attached/image/20141031/20141031110847_40704.jpg
如何保养香具
新购的香炉要精心的擦拭,擦拭时最好用比较细腻的棉布,把香炉内外的油渍、灰尘擦拭干净;选择好的香灰装入炉中,也可选择传统香焚烧获得的香灰。
新炉第一次使用要尽量多装一些好香,点燃后盖上炉盖,使炉温增高,香气慢慢浸入炉体并化于炉外,多养护几次后炉具好像有了生命、有了灵气,长久不用则会使灵气外泄,慢慢退去。
香具要经常擦拭,保持洁净以增加美感,不失庄重。炉面上灰尘也会吸附香炉的灵气与光泽。所以无论哪种材质的香具,保持洁净是十分重要的。
香具的移动要轻拿轻放,以免碰撞损伤。不常用的香具要放在干燥通风架上或经常可以看到得地方,以便提醒自己及时养护。
还要注意防止酸性、碱性物质对香具造成的侵害损伤,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Public/Js/editor/php/../attached/image/20141031/20141031110847_24166.jpg
芙蓉石双耳三足炉,清,通高11.2cm,口径9.8cm,足距4.3cm。
炉为芙蓉石制成,粉红色。圆形口,口沿凸雕二椭圆形耳,腹部略鼓,底出三乳足。通体光素。其下配有红木秋葵叶形三足底座。
清代的玉炉很多,但用芙蓉石制作的炉却极少,这是因为做炉需要较大块的料,而芙蓉石一般裂纹很多不宜使用。中国芙蓉石的产量小,颜色与质地亦欠佳。此件芙蓉石炉颜色艳丽,用料多,虽有天然形成的冰裂纹,但已实属不易。
/Public/Js/editor/php/../attached/image/20141031/20141031110847_18976.jpg
金云龙纹提炉,清同治,炉高23cm,口径17.2cm,杆长103cm。
提炉以黄金制作。圆形,带镂空盖,炉身有三兽耳,下置三象首足。三耳系有三条金链,与紫檀木嵌金錾龙首杆相连。提炉底刻“同治十一年八成金二两平重112两9钱”。
提炉为皇帝卤簿仪仗中陈设的器物。陈设时以皇帝升座处为中心,与啐壶、水瓶、香盒、盥盆等分左右置于红漆描金托盘和金杌之上。
/Public/Js/editor/php/../attached/image/20141031/20141031110847_22032.jpg
铜冲耳乳足炉,明,高22.2cm,口径14.2cm。清宫旧藏。
铜炉圆形。口沿略外侈,收颈,鼓腹,三乳足。口沿上左右两边起冲耳。盖鎏金,盖钮顶端镂空寿字,钮盖间饰俯仰莲瓣纹,钮身和盖面饰镂空宝相花,盖外沿饰一周回纹。器外底有减地阳文3行6字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炉皮色老,器表有铸后的流动痕迹。附有配件炉瓦、锡质拔火套和鎏金铜盖。一般来说,香炉还有一些配件,除上述的炉瓦、拔火罐分别起到隔火和助火的作用。有些香炉还另配有香铲、香箸、香瓶及香盒等。
/Public/Js/editor/php/../attached/image/20141031/20141031110847_52553.jpg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式香熏,明早期,口径14cm。
熏为圆球形,盖、器各呈半球状,中部有启盖钮可以开合。炉内有以大中小3层活轴相连的同心圆环,各环轴与炉耳轴成交错十字形,无论外层球体如何滚动,悬于三环中心的炉体总会保持水平状态,无倾斜之弊,故此器又称“悬心炉”。薰外表通施天蓝色珐琅釉作地,饰各色缠枝莲3层共12朵,掐丝细致,填釉饱满,色泽稳重,纹饰流畅。盖顶、炉底及口缘处均有铜镀金圆形镂花古钱纹透孔。
此器为熏香用具,结构设计奇特、精巧、合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唐代的出土文物中已发现数件银质悬心炉,但明早期掐丝珐琅悬心熏炉此为仅见。
哥窑青釉鱼耳炉,宋,高9cm,口径11.8cm,足径9.6cm。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
此件鱼耳炉属于清宫旧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对其颇为赏识,摩挲把玩时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之外底。诗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鱼耳炉因可用来焚香且炉身两侧置鱼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
/Public/Js/editor/php/../attached/image/20141031/20141031110847_99605.jpg
竹雕海棠式镂空香盒,清中期,通高8.2cm,最大口径10.2cm。
盒以竹根雕制,略呈椭圆形,四出海棠式,分作盖、身两部分。其装饰主要集中在隆起的器盖上,共二层,每层均上刻阳文覆莲瓣纹一周,下镂雕缠枝花草。器身似盘状,较浅,折沿,敛腹,平底。口边阴刻回纹,余皆光素,以凸凹棱线为饰。盒配四兽蹄形足,足根阳刻如意云纹。
此器器形似乎是仿唐、宋时期的莲花式熏香炉而来,上置装饰莲花的炉盖,下为多足,但为了爇燃出香,材质多取金属、陶瓷、石料等,像这种以竹根雕刻的器物并不具备燃香的功能,而是存置树脂香料及香饼、香丸之类的香盒。将其镂空可以透发香气,小巧玲珑的器形更可以为书房案头增添情趣。此器是清代有仿古意匠的竹雕香具中一件突出的作品。
/Public/Js/editor/php/../attached/image/20141031/20141031110848_83242.jpg
长沙窑青釉四足盖炉,宋,高8.5cm,口径8cm,足径8.3cm。
盖炉造型仿古代青铜器,敛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盖面隆起呈盔状,上饰宝珠钮,四周各饰一长条形镂空,盖面上部饰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黄,温雅柔和,釉面有细小的开片纹。
此种炉又名香熏,为熏香之用。炉盖多作镂雕装饰,将所燃香料置于炉内,袅袅轻烟从镂空处飘出,有如云雾缭绕。瓷香熏始见于东吴,六朝时较流行,多有托盘,炉身大,盖面镂孔,式样大方。唐以后将托盘改为三足或五足,镂空小而密。
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望成窑、瓦渣坪窑,因属长沙市管辖,所以有长沙窑之称。长沙窑创烧于中唐,盛于晚唐、五代,是一处规模宏大、技艺极高的大型民间瓷窑。长沙窑瓷器的装饰技法有刻划花、模印贴花、雕塑和釉下彩饰等,其中以釉下彩最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为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绿彩和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褐彩。按彩绘技法可分为釉下褐彩斑点图案、釉下绿彩斑点图案、釉下绿彩彩绘和釉下褐绿彩彩绘4种。
此器造型规整大方,胎体厚重,盖面以釉下褐彩装饰,釉色深浅不一,装饰性极强。
/Public/Js/editor/php/../attached/image/20141031/20141031110848_93705.jpg
德化窑白釉兽耳炉,清,高7cm,口径13cm,足径10.5cm。
炉撇口,束颈,鼓腹,圈足。肩部对称置狮形耳。内涩胎无釉,外施白釉。
这件瓷器釉面莹亮,乳白如凝脂,是德化窑常烧的供器类器物里的香炉一类。
/Public/Js/editor/php/../attached/image/20141031/20141031110848_79710.jpg
定窑白釉弦纹三足樽,北宋晚期,高6.7cm,口径10.8cm,底径10.4cm。1960年湖南省长沙市杨家湾东风钢厂1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樽直口,筒形腹,腹下承以三个蹄形足。外壁饰六道规整精致的凸弦纹,第六道弦纹还起到了定位蹄形足的作用。除口沿露胎外,通体施白釉,白中泛黄。从芒口、底足满釉等特征,可知它是采用覆烧法工艺烧造而成。
此器造型模仿汉代的青铜酒樽,但在宋代其功能则可能是用于焚香。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四艺,香炉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物件。最早的香炉为铜质、陶质,后来出现了银质、铁质、瓷质等。伴随着宋代制瓷业的蓬勃发展,瓷香炉开始出现在宋代帝王的内庭,“上有所好,下必效焉”,瓷香炉也随之步入上层人士的雅致生活。这件定窑白釉三足樽制作十分精致,其大方的造型和简洁的弦纹与北宋汝窑三足樽相似,不愧为定窑瓷器中的珍品。
/Public/Js/editor/php/../attached/image/20141031/20141031110848_25524.jpg
青玉甪端熏炉,明,高17.5cm,口径5.6cm。
青玉质地,淡绿色,局部有深褐色沁斑及绺纹。熏炉为甪端造型,圆雕。甪端首即为熏炉盖。甪端独角,昂首,张口露齿,鼻孔朝天,四足直立,足上皆有羽翅,身饰龙鳞。中空,可贮香料,香气可透过兽的口、鼻散发出来。
甪端是明清宫廷重要的陈设用品,皇帝的宝座两侧常设有甪端与香筒,一般皆两两相对,器形也相对较大。此件甪端尺寸较小,应是用于室内熏香的陈设品。
/Public/Js/editor/php/../attached/image/20141031/20141031110848_69400.jpg
粉红色玻璃戗金缠枝花纹三式,炉高7.6cm,口径8.6cm;瓶高12.7cm,口径2.3cm;盒高3.7cm,口径6.6cm。清宫旧藏。
三式由炉、瓶、盒组成。炉为双耳,三足,炉内置铜镀金胆以备燃香之用。瓶为马蹄式。盒为圆形。三式均以粉红色玻璃制成,上饰戗金缠枝花纹。底阴刻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三式”即炉、瓶、盒的组合,是置于室内燃放香料的成套用具。其组合方式始见于清朝,似与满族的生活方式有关。造办处曾以珐琅、铜镀金、玉、瓷等材质制作了大量的三式,有的器物上还镌刻着所陈设的宫殿名称和千字文顺序。玻璃质地的三式则不多见。此三式系清宫造办处玻璃厂造,小巧精致,玻璃色泽醒目亮丽,为乾隆朝戗金玻璃之佳品。
/Public/Js/editor/php/../attached/image/20141031/20141031110848_73888.jpg
铜力士骑兽博山炉,西汉,高23.9cm,宽10.1cm。
此炉盖雕镂成山峦形,人物、禽兽饰于其上,伫立峰顶的朱雀极富生机。山峰间有孔,熏香点燃后,烟从孔中冒出,如云雾环绕,形同仙境。
炉柄的造型最具匠心,雕铸一个仅腰束短裤的裸身力士,屈膝骑在仰首伏地的神兽背上,左手按兽颈,右手上托奇峰耸立的炉体。力士身材魁梧粗壮,威武有力。宽厚而紧闭的嘴唇,发达的胸大肌以及鼓起的腹部都非常合乎艺术解剖学的原理,并且有恰到好处的艺术夸张。工匠特意着力刻画了力士因托“博山”而承受的巨大压力,其用力时的高度紧张和神兽吼叫的神态极为生动。
/Public/Js/editor/php/../attached/image/20141031/20141031110848_50548.jpg
掐丝珐琅鸳鸯式香熏,明晚期,高20cm,长17.3cm。清宫旧藏。
香薰鸳鸯式,昂首,直立,口微张,一掌踏在一片掐丝珐琅荷叶之上,作单腿站立状,背开一洞,上置镂空古钱式盖,用以放置香料和散香。分别用红、蓝、绿、黄、白等颜色的珐琅釉装饰鸳鸯的羽毛纹。
自万历年间(1573—1619年)始,仿动物、植物等“仿生”造型的掐丝珐琅器开始盛行,如甪端香薰、鹅形匙、狮式香熏、菱花式炉、梅花式缸等。此香薰即为一件仿生造型掐丝珐琅器的代表性作品。
/Public/Js/editor/php/../attached/image/20141031/20141031110849_50090.jpg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形香熏,清康熙,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直径16.2cm。清宫旧藏。
香熏由两个半圆体以子母口相衔接成一球形。球内装有大小不等的铜圈3个,并以轴相连,小圈内置一铜炉,球体无论怎样转动,铜炉口始终向上,以使香料不致泄露。香熏通体为浅蓝色珐琅地,上饰掐丝缠枝莲纹,掐丝线条纤细均匀,刚劲流畅,花朵硕大饱满。珐琅质地干涩无光,系康熙前期珐琅工艺的特征。
此香薰系仿造明代器型,构思奇巧,设计合理,是康熙前期掐丝珐琅器的代表作品。
/Public/Js/editor/php/../attached/image/20141031/20141031110849_57707.jpg
仿定窑白釉凸蟠螭纹兽耳活环四足方盖炉,清乾隆,高11.7cm,口横13cm,口纵5.6cm 足横7.5cm,口纵3.7cm。故宫博物院藏。
炉呈长方形,两侧对称置铺首耳,下承四个柱状足。平盖,盖顶置蟠龙钮。器身凸饰弦纹一道,腹部凸雕夔龙纹及云头纹。
仿制宋代五大名窑器早在明代已蔚然成风,至乾隆时期仿古风尚更盛,清宫档案中有乾隆帝命景德镇御窑厂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的记载。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品看,乾隆时期仿定窑白瓷,主要仿其釉色,而造型和纹饰均保留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此种式样的香炉盛行于乾隆时期,除白瓷制品外,尚见有玉、珐琅、玻璃质等,多与瓶、盒等成套使用。
/Public/Js/editor/php/../attached/image/20141031/20141031110846_98207.jpg
黑漆嵌螺钿龙戏珠纹香几,明宣德,高82cm,面径38cm。香几黑漆表里。海棠式几面,鹤腿象鼻式足,落在须弥座式几座上。几面嵌螺钿彩绘单龙戏珠,周边饰折枝花卉纹。边缘沿板均开光,描彩折枝花纹。束腰上浅浮雕如意云头纹,上彩绘折枝花纹。腿上部嵌螺钿彩绘龙戏珠纹,下部彩绘折枝花纹。座面圆形开光内绘鱼藻纹,外圈饰折枝花。腿牙内侧刀刻“大明宣德年制”款。明代有室内焚香的习俗,香几为承置香炉的家具。此器带款,为明代早期漆家具的代表作。词条名称:香几词条概要: 中国古代生活中用以承放香炉的家具。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云:“明窗净几,焚香其中,佳客玉立相映。”香几属于高足家具,不论用于室内或室外,总宜四无依傍,且往往置于中央。为使其从各个侧面观看均对称完美,香几在形制上多采用曲线形结构,几腿常做成三弯形式,修长优美,足下踩托泥,造型端庄婉丽。词条概要: 中国古代生活中用以承放香炉的家具。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云:“明窗净几,焚香其中,佳客玉立相映。”香几属于高足家具,不论用于室内或室外,总宜四无依傍,且往往置于中央。为使其从各个侧面观看均对称完美,香几在形制上多采用曲线形结构,几腿常做成三弯形式,修长优美,足下踩托泥,造型端庄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