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画鉴赏:明四家之沈周

标签:
古字画苏州四大才子沈周 |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930/20140930084217_56914.jpg
沈周
明代中期江南地區經濟富庶,文藝高度發展,時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繪畫成就卓越,人稱「明四大家」。本院典藏明四大家書畫作品數量可觀,品質精良,是以於今年策劃一系列特展,將分四期展出,以完整呈現四家藝術發展的面貌。本期以四家之首的沈周為題,精選本院所藏沈周書畫及其師友作品,藉以彰顯沈周的藝術源流與成就。
沈周,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蘇州府長洲縣相城人,生於明宣德二年(1427),卒於明正德四年(1509),享年八十三歲。家族世居長洲,祖沈孟淵、父沈恒吉、伯父沈貞吉皆未出仕,蒐藏甚豐,以詩文、書畫著稱,並積極參與各項文藝活動。
沈周自幼過目成誦,聰慧絕人。少從陳寬學,既長,廣涉經傳子史百家,兼及醫方卜筮,乃至野史傳奇等。詩文、書畫俱有所成。受家族薰染,亦熱衷於文物鑑賞收藏。其為人敦厚謙和,一生不應科舉,以奉養親族為由,多次辭卻出仕機會,隱居為樂。沈周雖稱隱士,但與蘇州士人往來密切,不僅詩畫唱和,更常結伴出遊,徜徉於蘇州附近湖光美景。往來的師友,如吳寬、王鏊等,都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富收藏,好品鑑,經常相互交流,並觀覽題詠,這些藝文活動形塑了蘇州吳門畫風重要的文化底蘊。
此特展規劃「沈周的藝術淵源」、「沈周的書法藝術」和「沈周的畫藝特色」三個單元,藉以鉤陳沈周師友文藝與收藏概況、書法成就以及畫藝發展脈絡。其中,〈寫生冊〉筆墨酣暢,乃沈周寫意傑作,是以單獨闢室陳列。此次展出約六十餘組件,概括了沈周藝術的全貌。
沈周不僅是吳門畫派的傑出領袖,亦為吳門書派的先導者之一,與吳越知名人士多所交遊。
此札寫予黃雲。黃雲,字應龍,蘇州府昆山人,詩文書藝皆爲時所重,嘗與沈周、文徵明等賦詠酬唱。文中所謂「大參張先生」乃指張穆(1415-1487)。張穆,字敬之,正統四年(1439)進士,成化初進浙江參政,因稱之。又言及「山谷書」,乃深受沈、黃推崇之北宋黃庭堅,二人均力學其書風。此札用筆已無早年的秀麗之姿,用筆蒼勁挺健,結體緊結,應為中年以後之作。
釋文:兩辱枉顧。足仞雅愛。又辱佳章繼至。別來多在病鄉寥落。無以為懷得歡。且半年三病。詩未能請教。并酬勤勤耳。大參張先生聞小恙。不識平復否。中吳紀聞。曾檢得出否。薛公所得山谷書無恙否。于林行促。草草奉問不宣。眷末沈周再拜。應龍先生親誼足下。
參天特秀(明 沈周)
本幅描繪高聳松樹一株。但構圖別出心裁,與傳統描繪松樹的傳統構圖不同,沈周並未描繪松樹的全貌,僅畫出此松樹枝幹上段部份,沒有畫出根部,也沒有表現頂端,以及傾於一側的三兩松枝。
沈周以狂放墨筆勾畫枝幹,藉勁細用筆鋪就針葉,透過淋漓筆墨的明暗對比,充分展現出參天直上的松樹動勢姿態。正符合沈周自題詩句「參天直上有奇氣」的松樹形貌,也在稱讚得畫之人有如「大材」的寓意。依據沈周題跋,此軸於一四七九年為劉獻之所作,七年後劉氏又轉贈陳鳳翔。
溪橋訪友(明 沈周)
此軸並無紀年,學者曾據其書風推測是五十四歲(約一四八○年)之作。畫中高聳的山體斜傾出奇,透過留白而構築出的山頂平台,讓人聯想到黃公望的山水樣式。不過沈周筆墨較為簡約,更接近吳鎮的用筆特色。山體的層疊與皴點之運用,都顯示出沈周對吳鎮畫風的熟稔。
此畫為貞父作,推測即是時任官南京的毛珵(貞甫)。沈周詩稱「白下長洲不相及」,白下即南京古地名。毛珵與沈周同為蘇州士人,從賀甫學易。一四八七年取得進士後任南京工科給事中。沈周詩集中有詩贈毛珵,為毛母祝壽,顯示兩人早有往來。
廬山高(明 沈周)
畫上篆題「廬山高」並長詩一首,是沈周於成化三年(一四六七)藉廬山的浩蕩氣勢,賀其師陳寬七十大壽之作。畫面描繪一處聳峙群山澗谷,上方遠處群峰連綿,中景山體細分緊湊,其間瀑布流洩而下,一旁岩壁正面留白、側面略染,將谷澗浩蕩水氣一表無遺。
全幅藉元代王蒙扭動繁密的皴筆表現山石質面,展現山水生命力。瀑布下有一人佇立,其身形渺小,旁又用高聳松樹襯映,使其所仰望的廬山更顯高聳,如有充沛能量與之呼應。畫中山水景致與長篇題詩,以形象和文字兩相呼應,呈現沈周對師長的孺慕景仰之情。
夜坐圖(明 沈周)
此軸上半為沈周〈夜坐記〉約四百五十字,篇中詳述沈周於靜夜醒後安坐沉思之所得,旨在強調心志澄清有助益於體悟事理。畫幅下半描繪一處簡樸齋舍,屋中有一人燈前靜坐,畫面與上方題記相互呼應。
沈周時年六十六歲,對王蒙、黃公望畫風的運用更顯自由,並兼採吳鎮樣式,充分展現自我面貌。畫中延續元代書齋山水作法,將書齋安置於山水之間。書齋後有主山環伺,兩側松木亦顯高聳;而流水蜿蜒於前,但有石板橋聯繫前景坡岸,說明其未與世隔絕。主山以淡墨輕染,又以留白表現雲霧,讓此夜景流露出清雅閒淡情調。
蕉陰橫琴(明 沈周)
沈周的扇面以清雅意趣見長,此幅人物小品更屬其中佳作。此幀右側為庭石芭蕉,下有一位文士抱琴獨坐。左側雖見坡石地面,但由五言題詩據滿上方空幅。在扇面左右兩側,形成詩畫相互映襯的視覺效果,構圖深具巧思。
詩文題「蕉下不生暑,坐生千古心。抱琴未須鼓,天地自知音。」字裡行間流露著沈周豁然體悟世道,即使抱著琴而未彈奏,在這天地之間,亦已能獲得回響。畫中文士身形在蕉石對比之下雖顯微小,但其流露的達觀自得情態,透過詩文卻更清晰地相互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