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字画鉴赏:明四家之文征明

(2014-09-29 09:54:44)
标签:

古字画

苏州四大才子

文徽明

文征明

文化

分类: 知识百科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929/20140929091349_20652.jpg

文征明

文徵明,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原名壁,後以字號為名。改字徵仲,號衡山居士、停雲生。為人行事嚴謹,本有意仕途,九次進京赴考,皆未考取功名,嘉靖二年(1523)經推薦為翰林院待詔,後因官場生涯與其理念不合,嘉靖五年(1526)辭官歸里,致力詩文書畫,遣性自娛,成就不凡。

文徵明是四大家中最長壽的一位,子嗣能繼其業,加以生徒眾多,對明代中晚期的書畫影響至鉅,和沈周並列吳派領袖。

文徵明的書法廣臨前代名跡,習字甚勤,自言每天晨起必練字,終身不怠。善長各種書體,小楷和行書最具個人特色。小楷精整勁利,九十歲仍能作蠅頭楷。行書姿媚而遒勁,傳世作品以行草書居多。

繪畫初拜沈周為師,後在豐富的家藏和廣泛的交遊影響下,臨習各名家作品,建立自己獨特的風貌。兼擅水墨、設色,水墨濃淡墨色層次變化生動;設色多青綠,雖為重彩,卻能展現清新雅淡的韻味。筆法有細、粗兩種面貌,細者秀潤清勁,粗者蒼勁老練,又因其能書善畫,故繪畫中常見書法意趣。

繪畫題材以山水為主,然亦偶作人物、花鳥,或簡淡,或沈穩,都具文人雅逸丰神。

此次展覽分書法和繪畫兩部分。書法以「書法發展」和「書法入畫」二單元,說明其書風變化與其書法對繪畫的影響。

繪畫以「繪畫發展」、「仿古風貌」、「一稿多本」和「花鳥人物」四單元,呈現其山水畫不同階段多樣的風格特色,並展出量少質精的花鳥、人物畫作品。


文徵明從十九歲自學習畫,在長達七十年的書畫創作生涯中,孜孜不輟,繪畫風格多樣。以風格發展而論,大略可分早、中、晚期三期。五十歲以前為師學與獨立的早期風格,遍臨古人,特喜其師沈周(1427-1509)細謹秀潤的細筆風貌,雖有蒼勁粗筆畫風,但仍以細密風格為主,追求氣韻。

中期為五、六十歲,是文氏繪畫的成熟期,筆墨愈發精鍊,融合書法線條,自成秀潤清勁情調。七十歲以後為晚期,常在長窄幅上作畫,構景繁密重疊,風格一變。山勢在狹長畫面中,向上堆疊的律動,富於抽象意趣,此種風格主導了吳派後期的發展。

文徵明水墨與設色兼長,他的水墨畫在層次豐富的濃墨、淡墨巧妙配置下,產生幽深的效果。設色作品,則在青綠敷色上,融合淺絳法,以水墨為骨,石青、石綠、赭石相襯,清麗典雅,表現樹石蒼翠欲滴的生意。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929/20140929092348_39977.jpg

古木寒泉(明 文徽明)

一松一柏,相傍而生。柏樹老榦紛披,枒杈四出;松樹參雲直上,兩榦並伸,迎面而來,幾密不透風。背景崖壁萬丈,結構緊密,忽於絕高處畫出飛泉一道,在通幅緊迫之中,遽然空靈,確為神來之筆。

本軸設色清雅,以淡青綠為主,淺絳為輔。樹石、崖壁、飛泉等景物幾乎滿布畫幅,山石注重塊面,少皴筆,用筆豪邁奔放,是文氏晚期的新風貌。此幀成於嘉靖二十八年(1549),時年八十歲,精力充沛,反勝盛年,乃其粗筆大幅中極精之作。

/Public/Js/editor/php/../attached/image/20140929/20140929092819_38981.jpg

雨餘春樹(明 文徽明)

蜿蜒的溪岸,坡陀層疊,平臺參差,古松錯落生長,文人雅士遊歷其間,或閒行,或交談,或觀泉,均一派悠然自在。溪岸延伸至平頂陡峭的遠山,兩者以漸隱的松林和煙嵐相接。簡淡的用筆,清朗的色彩,呈現出雨後水氣氤氳,草木清新的感覺。本幅作於正德丁卯年(1507),文徵明為解友人鄉愁而寫家鄉景致,時年三十八歲,此作皴少染多,接近元趙孟頫(1254-1322)青綠山水復古意趣。雖山石、林木的用筆稚弱,但清雅風貌已現,是其少見的早年佳作。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929/20140929093936_81892.jpg

松壑飛泉(明 文徽明)

湍泉流經坡岸,岸上松樹成林,文士散遊其間,或交談,或靜坐聽泉,後方山高谷深,,飛泉分流奔騰而下,一人坐高崖上觀泉。本幅在點畫間展現細緻風貌,多乾筆,與正德十一年(1516)〈綠陰草堂〉筆意相近,但不如其流暢。文徵明作畫有時歷經數年始完成,本幅即為一例。自題在京師時,每每回憶著古松流水景致,嘉靖丁亥(1527)回鄉後,和好友王寵(1494-1533)談及此,遂寫此圖,但屢作屢輟,直至辛卯年(1531)五易寒暑方完成。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929/20140929094100_52461.jpg

江南春圖(明 文徽明)

倪瓚(1301-1374)作〈江南春詞〉,吳中人士和之者極多,一時之間,蔚為風尚。此圖成於嘉靖二十六年(1547),文氏時年七十八歲。採一河兩岸法,畫平湖遠山,綠樹高聳,高士乘舟橫過,遠處臨水人家掩映樹間。筆意秀婉而精工,畫山但畫輪廓,稍以乾墨皴擦,但覺山痕樹影,無處不是早春景象。筆墨固佳矣,而章法似又勝之。章法固佳矣,而意象似又勝之。工整中極見飄逸,經營處極見天機,是文徵明工筆畫中最精之品。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929/20140929094715_11024.jpg

倣王蒙山水(明 文徽明)

本幅畫疊巒飛瀑,山溪蜿蜒。款書:「嘉靖乙未(1535)端陽日,徵明倣王叔明筆意作。」為文徵明六十六歲之作。構景重疊而繁複,遠山如石筍,略似沈周(1427-1509)〈廬山高〉,而〈廬山高〉為寬紙短幅,其中時以雲水隔斷。此幀紙狹而長,峰巒晴爽,故更覺繁密重疊也。徵明晚年構景好此類,晚期吳派亦多受此影響。結頂一山,石紋皴擦甚為奇特,董其昌(1555-1636)山水常在群山中一兩處作奇石,蓋亦自此出。此幀董其昌旁題云:「文待詔倣黃鶴山樵,幾欲亂眞。」是出自由衷之讚語,景密而筆鬆,意精而筆蹤豪放,清奇渾厚,兼而有之。是文氏傾力之作。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929/20140929094804_19708.jpg

蘭竹(明 文徽明)

本幅選自〈明諸臣書畫扇面冊〉,採灑金箋扇面作畫,披麻皴坡石上生幽蘭一叢,以書法線條描繪蘭葉,俯仰自然,運筆流暢有力,交錯卻互不重疊,轉折處粗細變化與葉尖收煞和文氏行書用筆相近。畫中添加竹篁幾株,勁利的撇筆,亦與飛白大字有異曲同工之妙。構圖密而不塞,虛實相生,筆墨或濃或淡,饒具變化,呈現清逸高雅文人氣息。雖無年款,但與其嘉靖二十三年(1544)〈畫蘭竹軸〉相似,應是七十多歲所作。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929/20140929094900_40628.jpg

畫蘭竹(明 文徽明)

本幅繪於金粟山藏經紙上,以元趙孟頫(1254-1322)筆意畫坡石岸上,風中蘭竹叢生,竹微彎輕揚,蘭葉如飄帶,隨風搖曳,情境生動。竹和蘭的線條勁健有力,運轉自如,具書法筆意,有書法家揮毫的趣味,充分呈現書畫同源的特色。

竹蘭繁密,卻井然有序,不顯雜亂,且竹深蘭淺,帶出前後層次。全幅布局款題安排嚴謹,筆墨清朗,充滿文人優雅氣息。雖未署創作年代,但行筆老練,題字風格接近畫風類似文徵明七十八歲所作〈江南春〉的〈一川圖〉,因推測本幅或作於七十多歲時。


书法

文徵明早年曾學書於李應禎(1431-1493),並廣臨前代名跡。其書自課甚勤,每晨起習字,終身不踰。各體書均擅,傳世以行草居多,小行書中年結體瘦長,晚年漸趨肥短。論者謂其行筆得力於蘇軾(1037-1101)、黃庭堅(1045-1105)、米芾(1051-1107)、趙孟頫(1254-1322)及〈聖教序〉,宛若風舞瓊花,泉鳴竹澗,姿媚遒勁兼而有之。晚年所作山谷體,筆意稍縱,行體蒼潤,古健遒偉。篆字取法李陽冰(西元八世紀),隸法唐人而去其肥潤,大字澀拙老蒼,與圭角鋒銳的小字異趣,作品不多,但其頗為自得。小楷師承二王,對〈黃庭經〉、〈樂毅論〉用力甚深,亦時見歐陽詢(557-641)結體嚴密,筆畫勁健的特色。早年小楷芒穎甚露,晚歲盡去圭角,行年九十猶作蠅頭書,人以為仙。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929/20140929095104_96184.jpg

書七言律詩(明 文徽明)

文徵明一生九試不第,嘉靖二年(1523)五十四歳時,由工部尚書李充嗣(1465-1537)舉薦為翰林待詔,三年後辭歸(1526),其在京期間詩作,常被寫為大字立軸,用於酬贈。

文氏書法,初學宋元,後法晉唐,各類書體無一不精。論者謂其書行體蒼潤,晚年多作山谷體,古健遒偉。本件黃庭堅(1045-1105)風格的行書巨軸,自書〈奉天殿早朝〉七律,全長逾三公尺,每字大如人頭,是文徵明書蹟中少見的大幅作品。全作筆法放縱恣肆,富於變化。然較山谷書風更平正而少險絕。

http://www.jcart88.com/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929/20140929095141_55474.jpg

/Public/Js/editor/php/../attached/image/20140929/20140929095141_57884.jpg

書太上常清靜經(明 文徽明)

 

此幅作於正德六年(1511),文氏四十二歲時,已在二王小楷勁健的結構中摻有虛靈、舒緩的意味,典雅秀逸。通篇溫潤精純,秀勁神清,此作衍繹趙孟頫(1254-1322)小楷橫捺遽細平出,寬疏秀逸,楷書行書的特點,極得趙氏精神,當屬早年精品。然亦具有文氏好用偏鋒,起筆、收筆稍尖的個人特色。

本冊前有錢榖(約1505-約1578)朱畫〈圓光老子像〉,後有周天球嘉靖三十一(1552)年跋,此二人皆遊文氏門下,《明史》並舉錢榖畫與周天球書「皆繼徵明表吳中者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