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汤汤”是《诗经•江汉》中描绘先秦时期湖北大地江河纵横的诗句。先秦时期的湖北,北接中原,南通百越,西达巴蜀,东邻吴越,各具特色的中国早期区域文明在此汇聚交流传播,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文化风貌。
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聚居于湖北江汉之滨,筚路蓝缕,开拓山林。公元前15世纪,商王朝在盘龙城设立军事重镇,以此为据点向南方开拓疆土,湖北自此成为商朝南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建国,大批姬姓、异姓贵族陆续受封于江汉地区,并带来了浓郁的周礼文化。春秋时期,中原王朝势力衰微,楚国异军突起,势力缘汉水北上,在蚕食“江汉诸姬”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以楚国为核心的文化形态。进入战国时期,别具一格的楚国文化随着其疆域的扩大而迅速扩展。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湖北省博物馆主办的《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汇集了湖北省博物馆等十余家文物收藏机构的122件(套)精美文物,系统展现了湖北地区从商代早期至战国时期的高度文明。
展期:2014/7/3 - 9/3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9展厅
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07/20140807090125_18658.jpg
“大(天)兽御”青铜尊
商代晚期
1965年汉阳沙帽山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这件觚形尊的内壁铸有“大(天)兽御”铭文,应为人名或氏族名。觚形尊流行于商末周初,其形制来源于青铜觚,只是其体量较大,纹饰也更繁缛,主要用来盛酒。这件“大(天)兽御”铜尊铸制精良,器形高大凝重,纹饰华丽俊挺,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杰出代表。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07/20140807090758_88366.jpg
兽面纹青铜钺
商代早期
1989年黄陂盘龙城杨家湾1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盘龙城商代遗址出土了大批青铜兵器,说明盘龙城拥有一支用先进武器武装起来的强大军队,以震慑南方各族,维护商朝南土安全。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07/20140807091057_17246.jpg
兽面扉棱青铜尊
西周早期
2007年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藏
这件青铜尊腹部饰兽面纹,足部饰龙纹,颈部饰蕉叶形纹,内填龙纹,通体四周均铸有大扉棱。从造型艺术来讲,此尊与同时期中原青铜尊并无差异,但其装饰纹样奇诡。这主要体现在兽面纹的堆塑立体性极强,鼻、眉、眼较为写实,加之该器并无底纹作为衬地,更加凸显了兽面鼓张的特质。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07/20140807091144_21488.jpg
“噩侯”青铜方彝
西周早期
2007年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藏
这件方彝的器身为母口承盖,盖为单脊四坡屋顶状,上有一对鸟形钮。器肩部两侧铸有对称的半环兽首衔环耳,前后肩部正中各有一张牙卷鼻的象首。器腹饰两层兽面纹,器盖饰兽面纹,口部饰龙纹,肩部饰火龙,足部饰龙纹。整器四面正中及四棱均铸有扉棱,显得极为繁复而华丽。盖内铸有铭文7字,“噩候乍厥宝(阝尊)彝”。噩候方彝当与兽面纹扉棱尊及兽面纹扉棱提梁卣同为一套,但方彝的制作难度极高,是十分珍贵的青铜艺术品。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07/20140807091250_12534.jpg
虎形青铜尊
西周早期
1993年江陵江北农场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这件虎尊为圆雕虎形,虎首微昂,獠牙利齿,双目圆睁,翘鼻,粗颈,四肢直立,短尾上卷。虎身与耳、尾部分铸而成,整体铸造粗糙。
该器并非出自墓葬,而发现自砖瓦厂的取土坑内,同坑还出土两件铸造粗糙的铜钟,一件带有鹿角纹样,此外还发现两件鹿角。推测这坑器物是当时被沉于水底以祭祀河、湖、川的沉祭之器。这组器物具有一定的巴文化风格,说明在西周早期,江陵一带的聚居族群已比较复杂。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07/20140807091807_76112.jpg
鸟纹青铜壶
春秋中期
2006年郧县肖家院出土
郧县博物馆
青铜壶是商周时期流行时间最长的青铜礼器之一,自商代出现以后,一直沿用至战国时期,甚至秦汉以后仍作为实用器使用。尤其西周中晚期以后,重食风尚影响日剧,多数酒器逐渐走向没落,唯独青铜壶的数量日益增加,且造型精致,纹饰华丽,成为最重要的酒器类型。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07/20140807092123_92126.jpg
“越王勾践”剑
春秋晚期
1965年湖北省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这柄青铜剑,剑身满饰黑色菱形暗纹。圆形剑首顶端铸有突起的、宽度不到1毫米的同心圆,工艺之精巧几乎与今天精密车床相媲美。近格处剑身一面铸有错金铭文2行8字:“越王鸠浅自作用剑。”“鸠浅”即“勾践”二字的异体,证明此剑为越王勾践之佩剑。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楚灭越。而望山1号墓经包山楚墓竹简纪时材料论证,推定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332年。据此推测,“越王勾践”剑是楚灭越战争的战利品。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07/20140807092329_78716.jpg
青铜鹿角立鹤
战国早期
1978年随州擂鼓墩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鹤嘴右侧有铭文一行七字:“曾侯乙作持用终。”
战国楚系墓葬中多见漆木质地的飞鸟、鹿形器。关于这种器物的功能有多种观点。曾侯乙墓发掘者认为,鹤、鹿在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长寿的象征,尤其是鹤,还与登仙思想有关。还有学者认为此种器物即是墓葬中的镇墓兽。也有学者指出这种雕塑或为鼓架,与枣阳九连墩大墓所出的虎鸟座鼓的鼓架相近。无论其功能如何,这种造型奇特的动物飞鸟形象的器物,表达了楚地文化中重巫、尚怪的文化特质。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07/20140807092617_10323.jpg
排箫
战国早期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排箫为吹奏乐器,又称“参差”或“箫”,其特点为一管一音,应受吹管启发而被发明。殷商甲骨文中的“龠”字为捆扎编管的象形,或为排箫的原始形制。河南光山黄国国君墓出土的4件竹排箫,属春秋早期,为迄今所知最早的排箫实物。曾侯乙墓出土排箫共2件,此件为13管,是用13根不同长短的苦竹管并列,加3个竹夹并以细索缠绕而成。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07/20140807092737_57624.jpg
木雕彩绘漆瑟
战国早期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本件瑟体以整木斫雕而成,面、侧、挡、底板相连而成共鸣腔。首端岳山右侧平行排列25个弦孔,尾端岳山分为三段,或为9、7、9分组张弦。曾侯乙墓共出土瑟12件,为目前所知出土瑟最多的墓葬。同出瑟柱(即琴码)计1358枚。一般认为曾侯乙墓中室为宴礼场面,用到7件瑟但不见琴。东室为后宫场景,则琴、瑟同出。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07/20140807092835_36571.jpg
青铜建鼓座
战国早期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建鼓是以木贯鼓树立的双面大鼓,用于祭祀场合。此建鼓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实物。其中心空心圆柱口沿有“曾侯乙作持”五字铭文。此青铜座也是战国青铜铸造的杰作,采用了分铸、铸接、焊接结合的铸造方法,先分别铸出座底、龙身、承插柱,再通过铸接和焊接将其结合一体。簇拥圆柱的群龙,由八条主龙及攀附于主龙的数十条小龙组成,龙身相互穿插盘绕,以多变的形态和对称的布局构成了极其生动繁复的立体造型。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07/20140807093358_76626.jpg
兽面纹青铜鼓
商晚期
1977年湖北崇阳白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这是现存最早的青铜鼓之一,距今约三千多年,目前存世仅两件,另一件收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馆。铜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组成,仿木质皮鼓的形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