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纹样——龙纹

标签:
瓷器鉴定培训青铜器鉴定培训文物鉴定培训艺术品职称考试玉器鉴定培训瓷器鉴定 |
分类: 金城通讯员博文 |
中国古典纹样——龙纹
(文摘)
金城文物资料库
中国古代的龙纹主要体现在精神世界里,人们相信龙有巨大的威力,“欲小则化如蚕蝎,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渊”。出于人们对龙的崇拜,龙也自然而然地变为主宰人类命运的神物。所以即使进入文明社会,龙纹也一直受到艺术家的重。特别到了汉代以后,它的造型己基本固定为一种模式,并不断滲透至各个层面,于是便出现了“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宇雕文以写龙“的局面。总的说来龙纹在家具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王室或贵戚用器上,民间家具并不多见。
据现有资料家具上的龙纹装饰最初见于宋代宝座的搭脑
宋代宝座搭脑两端出挑的龙首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是上颌如舌向上竖起,并露兽类有特的颚纹线;二是两弧形角(或称桥形角)平行后展且长而富有弹性;三是龙发呈束状紧贴龙颈或后曳,从不与龙角在布势上发生冲突;四是龙嘴嘴角开口极深,一般都超过眼角线。宋代家具上出现的龙纹特征与出土的宋代玉雕上的龙纹风格相一致。
它是在承袭唐五代龙纹风格的基础上
又直接对元代龙纹产生着影响。
元代稳定期龙纹的特征保持了传统样式,但到了元代后期,龙纹便出现了重大变化:一是龙发开始变相,由后曳转而向上扬起:二是传统的两平行后展的龙角变为分叉状,这便于龙发由角间向上扬起;三是传统的龙爪一般为三爪、四爪,到了元代晚期五爪龙开始出现;四是元代之前龙纹大多作秃尾(蛇尾),元代中期始花形尾和蕉叶形尾开始露头。上述四点特征是进入过渡期纹样的作工,为此我们在总结明清龙纹断代标准时,也应该对此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了解。
明清龙纹特征主要反映在头、尾、爪三部分。现将有年代可考的玉雕、石刻、漆器、瓷器、织品、木雕、陶器、金银器等实物上的龙纹排列,并寻找它们的制作风格,以示时代上的差别。
1.
头部:头额较为平坦,龙角生于额部。眉毛大多为火焰状向上扬起,也有作后曳的。上颌如舌形为向上伸展的传统样式,并显露颚纹线。早期的闭嘴龙则上下颌唇部齐平,有如意形鼻突起于上唇前端。下颌出须,为单束或多束呈飘忽状。龙嘴腮部毛发大多为卷涡形。早期龙须和腮帮上的毛发很少用锯齿形表示。该时的龙角传承元代后期向后分叉的风格,这便于上扬的龙发由角间通过。尾部:大多为蕉叶形。龙爪:以三爪、四爪为多见,五爪较少。
明代中期龙纹
(1)头部:头额隆起明显,眉毛已由上扬的火焰眉向锯齿眉发展。传统的龙嘴舌形上颌逐渐消失,而上下趋齐平的唇部前缘以凸起的如意形鼻为主要表现形式。闭嘴龙其嘴角处已开始出现虎牙外露的现象。这时的龙发已由上扬转向前飘发展。早期较为多见的束状龙须已开始向锯齿状演变。尾部:大多作蕉叶形;也有作花形尾。龙爪:以车轮形五爪为常见。
明代晚期龙纹
(1)头部:龙嘴上颌前缘突起的如意形鼻十分醒日,这是明代中期以来典型的时代风格。这时期的须毛、髭毛、眉毛、腮毛用锯齿状表现逐渐增多。明代晚期龙首与中期龙首较显著的变化在于下颌的造型上,中期龙首的下颌牙床见圆少见方:而晚期牙床已是见方少见圆。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明万历朱翊钧墓中出土的酒注上的龙纹,其下颌骨中部还出现了下坠的折角,这一明代后期露头的制作风格,却成了清代龙首的特征性造型。尾部:大多为蕉叶形;也有为花形尾的。龙爪:以车轮形爪为常见。
清代早期龙纹
(1)头部:龙首头额有乳峰状隆起,龙角已明显移至脑后。明代常见的上扬前飘式龙发日趋消失,代之出现的是蓬发丛生,近乎占据整个头颅。这时的下颌骨经常能见到三种情况:一是形成折角;二是牙床见方;三是其长度超过上颌骨,即形成人们俗称的“地包天”形式。特别应引起重视的是,先前已有发现但并不流行的龙嘴嘴角虎牙外露的现象,该时期无论张嘴或闭嘴都有鲜明表示。尾部:为蕉叶状。龙爪:既有传统的车轮形爪,也有变车轮形为鹰爪的。
清代中期龙纹
(1)头部:清代中期龙首与早期龙首的形状是很难区别的,若要强调的话,则有三点趋势可谈:一是该时段表示髭、鬚、腮部的锯齿状毛发,有不少已连成一片;二是头额隆起如疱疔越来越明显;三是明代流行的如意形鼻正在向鹰鼻或蒜鼻演化。这时期嘴角虎牙外露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尾部:为蕉叶状。龙爪:以鹰爪为多见。
6.清代晚期龙纹清代晚期龙纹已接近尾声,其生命力的衰微现象如同老人进入黄昏的态势,显得苍老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