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玩青白瓷 感悟儒道禅(三)

标签:
瓷器玉器培训学习文化文物鉴定培训艺术品鉴定考证文物培训学习 |
分类: 蔡森林博文 |
把玩青白瓷
文
收藏和把玩古陶瓷已有年时,过程的乐趣自不待言,更多更大的收获则是通过藏品,不断感悟文化、感悟历史、感悟美学、感悟人生智慧、感悟人生境界。
近代国学大家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儒、释、道三家入宋后,有了前所未有的交融。宋代以理学著称,宋儒在建构理学过程中,更是大量地接受佛、禅思想,以致后人对宋代理学有“外儒内禅”的评价。在中国陶瓷史上,宋代又是一个辉煌的时代。笔者是在把玩青白瓷的过程中,从青白瓷的“如玉、自然、空灵”等意蕴中,领略了宋文化的特质:儒家以社会为核心,道家以自然为主题,禅宗以心灵为根本。这三者所思考的社会、自然和心灵正是所谓的“儒道互补”、“儒道禅合一”现象。
青白如玉
“青白如玉”是古陶瓷藏家耳熟能详的青白瓷赞美之词,堪与美玉媲美的瓷品自然要数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用描绘柴窑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来形容湖田窑青白瓷,才是最贴切的,更何况柴窑是陶瓷史上的一大悬案。中国玉文化经历了神玉时代、礼玉时代、德玉时代,至宋代才真正从神坛走向民间。宋代是一个尚文的时代,在士大夫文人的倡导下,崇玉、爱玉、藏玉、赏玉蔚然成风。由于玉源希罕,在玉不可多得的情况下,景德镇工匠终以聪明才智创烧出了青白如玉的青白瓷,典籍称:“佳者瑩縝如玉”。晶莹温润的青白瓷获得了“假玉”的赞誉,产品风靡天下,满足了人们崇玉、爱玉的心理和需求。
中国是一个崇尚玉器的国家,玉文化有着万年的悠久历史,不同时期人们赋予玉不同的含义。特别是当儒家“德玉”思想出现后,将玉器与人的道德联系在一起,使玉有十一德、九德、七德之说,玉便得到了理性的升华。孔子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到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玉德归纳为“仁、义、智、勇、洁”五德。把玉所具有的自然特性,比附为人的道德品质,作为君子应有的德行加以崇尚和歌颂,实在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青白瓷的创烧正是依托于儒家的德玉理念,瓷由玉成,因玉而名,致使玉、瓷的内涵共具了物质的、美学的和德行的三重层面。
中国瓷器以青瓷为鼻祖,发端于商代,成熟于东汉,北齐出现白瓷,到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对峙局面,由“一统天下”变为“二分天下”。进入宋代这样一个清明、仁和的时代,瓷业发展步入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期。青白瓷率先打破“二分天下”的格局而“名扬天下”,因之“青白如玉”、冰清玉洁,它一经问世,就和当时的其它名窑一争高下,遂成为六大窑系之首。让青白瓷名盛一代的,除了是儒家德玉理念的推动,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的审美认同。青白瓷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泛白,白中显青”,釉色选择青白、追求青白、探索青白、把握青白,不论理念上还是工艺上,无疑都是在“中庸之道”这个儒家方法论的导引下创烧成功的。(图一:宋代影青斗笠茶盏)
孔子《论语》曰:“允执其中”。朱熹注释《中庸》道:“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中者,无过不及之名”。青白瓷追求的“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泛白,白中显青”,其“青”与“白”也是两端,正符合“执两用中”的理念,精品青白瓷就是将青白釉色的“执中”“度”,把握得最好的产品。其实,人的一辈子就是在认识“度”、摸索“度”、把握“度”的过程之中。儒家的“中庸”思想,是辩证思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庸”反对“过”,也反对“不及”,因为“过”与“不及”都是各执一端,偏颇不正。因此,儒家“中庸”思想有着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例如,不偏不倚
、恰如其分、把握尺度、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审时度势、进退自如等,都是待人处事的中庸观。在把玩青白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儒家思想的启迪:儒家德玉思想教示我们做人的行为准则、儒家中庸之道教会我们处世的人生智慧。
青白之间
宋瓷和前后时代相比,在造型上、釉色上摒弃了汉唐的磅礴、雍容和元明清的花样繁缛装饰,而崇尚质朴、含蓄、温雅的自然之美。欣赏宋瓷,景德镇青白瓷无疑是一个最好切入口。青白瓷注重造型、釉色,追求天然完美和典雅静谧的艺术效果,让人感受到天人合一、自然天成的意境之美。青、白之色是天然之色,青色令人联想到植物、草原、蓝天等,给人的心理感觉是平和、宁静、淡定、理想,白色让人联想到白雪、白云、阳光等,给人的心理感觉是洁白、神圣、爽朗、光明。青白瓷这种崇尚自然的意境之美,深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道家追求自然、恬淡、宁静、典雅、蕴藉的审美取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情趣韵味,反对矫揉造作的装饰和雕琢,青白瓷讲究的是胎质细洁、器形雅致、釉色纯静,这些都契合了道家的理念和美学。(图二:宋代影青钵式琴炉)
青白瓷从如冰似玉的优雅之美,到温润含蓄的理性之美,再到崇尚自然的意境之美,无不印证了单色釉的高雅境界。笔者赞同沪上一位鉴赏家的观点:鉴藏单色釉是收藏高古瓷的高境界。高贵的色泽盖以单色为胜,高雅的场合总以庄重为尊。笔者更欣赏“拍卖大鳄抢滩中国”等一系列鲜明而犀利的观点。元青花被炒成天价,当有做局之嫌,目的是赚取中国人的钱。元代以后的彩瓷,岂能与宋代名窑单色釉比肩。老子的“五色令人眼盲”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静为依归”,崇尚自然、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之道、返璞归真,以“自然”、“无为”作为社会、人生的理想状态。《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当今为什么要讲科学发展观呢?因为有很多的发展并不科学,以破坏自然法则来谋求一时一地的发展,都是反科学的。日前新闻报道,武汉填东湖造房事件,实在令人震惊,无良的主管部门和开发商,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伤天害理。还有,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的作假造假屡见不鲜,日后必遭自然法则的惩罚和报应,时下的人心浮躁、物欲横流、急功近利、诚信缺失可见一斑。由此可见,老庄学说实在是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在现今社会发展中,我们是不是该保持一份回归自然的本性、修养一份维护自然的智慧?笔者在感受收藏乐趣的同时,开启了理解自然、敬畏自然、遵循自然的觉悟,其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亦青亦白
青白瓷的釉色亦青亦白,融贯青白,其冲淡虚静,是十分适合表现禅宗境界和心性的色彩,“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青色、白色、青白色皆是代表禅宗高逸境界的色彩。从色彩心理学来讲,青、白色具有安定心神的作用。青白瓷的色彩语言,似青似白、亦青亦白,不执着于青或白,青之单纯、白之无暇,其淡雅含蓄,与禅家看“空”的境界相契合,青白瓷的“空灵”气质极具禅情意趣,禅宗讲求悟“空”,这种“空”不是“虚无”之空,而是能够饱含无限色相的“空”。宋代青白瓷多素面无纹,即便有篦、刻、划和模印的纹饰,观感仍然是清澈而文静的“空”,呈现出恬淡、素洁和高雅的色调。清秀、空灵的青白瓷之所以能在宋代大放异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禅宗美学思想选择的必然结果。
由青白瓷的禅意引入禅道,不能不说是又一大收获。禅宗智慧认为:人必须去觉悟一个叫“空灵”的东西,看空一个东西,人就有了灵性。禅宗认为很简单,千言万语一个字:空。因为你看“空”了,就快乐了。人生有得失,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太执着,太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更何况很多东西原本就是不该动心的。看不破,放不下,就不自在,最终痛苦不堪,这就是因果。禅宗的“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就是追求内心的安定和虚空的超脱。佛家智慧不是由烧香拜佛得来的,佛本身就是觉悟“空”观的境界,觉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笔者把玩心仪的青白器时,常常试着去感悟“空灵”、感悟禅意,每每颇有心得。静雅的造型,灵动的釉色,令人赏心悦目、使人凝神静气、教人收心敛性,遂心无杂念、怡然自得地进入静、淡、净、空的境界。(图三:宋代影青划花笔洗)
禅宗重在“顿悟”,是修行心灵的智慧。由物象空灵到精神空灵,就是要“清空”人性的三大毒:“痴、嗔、贪”。痴,为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嗔,为嗔怒,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贪,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有了这三毒,人便会整天为世间各种不如意的事情而痛苦。在现实生活中,造假行骗是因为贪、受骗上当也是因为贪、贪赃枉法更是因为贪,圈套、陷阱都是为利令智昏者而设的,却少有人看破并远离这些魔障。放眼藏界,走火入魔、损人利己、贪得无厌的负面现象比比皆是,可见心灵修行、心灵排毒极具必要性。可从禅中领悟“空”观的智慧、化烦恼为菩提的智慧。笔者心得:不起执情,遂得自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禅,均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现实人生,向人们指出了通往光明的人生之路:儒家以忘却自我关怀他人为目标;道家以人与自然和谐融洽为旨归;禅宗以解除心灵痛苦求得安顿为追求。古为今用,现时倡导的“和谐社会、生态环保、低碳经济”等理念,无不闪耀着传统文化的光辉,儒道禅智慧依然是建设当代人精神家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对于实现德治和法制的共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收藏和把玩古陶瓷来日方长,我们要潜心追求“把器养心、玩物益智”的境界,其要义就在于感悟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养性,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笔者藏品图示:
图一,宋代影青斗笠茶盏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30502/20130502182915_35988.jpg
图二,宋代影青钵式琴炉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30502/20130502182936_23577.jpg
图三,宋代影青划花笔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