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历史的古道上

标签:
漫步历史古道 |
分类: 游记 |
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遵义的,那是因为1935年在这里举行了一次决定中国命运的会议。从小学起,我就向往着到遵义来看看。一晃过去了一甲子,今年8月初,我来到了遵义,终于一遂夙愿。
遵义是贵州省的第二大地级市,市区面积130平方公里,人口146万,和株洲差不多大(株洲这两个数据分别为120平方公里、147万)。但我感觉遵义城区的马路没有株洲的宽,十字路口也很小,就像城市化以前的株洲。不过遵义的餐饮业很发达,街道两旁有各式各样的餐饮店。最令我称奇的是,遵义的河流居然也叫作湘江,和株洲的河流同名同姓!不同的是,株洲的湘江平均宽约500米,遵义的湘江平均宽约80米。不过,这也算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吧。
乘坐26路公交车从遵义高铁站到终点站纪念广场下车,距离那座有名的会议旧址只有百来米。旧址现在进行了扩建,叫做遵义会议纪念馆,馆内包括了旧址、大院、陈列厅和其它附属建筑,占地面积比较大,朱漆大门上悬挂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匾额龙飞凤舞雄健凝重。
尽管我们提前在网上进行了预约,但纪念馆的门前早已排起蜿蜒长龙,没有半个钟头进不去,而头上明晃晃的太阳晒得人汗流浃背,我们只得利用特权走老年人专用通道,经过查验,5分钟后进入了纪念馆。
一进大门,一眼就看见了那座早就看熟了的黔北民居风格的两层楼建筑,青灰色的砖墙在暖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而我恍似踏进了历史的河流激荡转折之处。这座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低谷走向辉煌的历程,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我站在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前,心中充满敬意,涌起无尽的感慨,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感受到了那段峥嵘岁月的激情与热血,又好像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旧址内的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那些简陋的会议室、简朴的床铺、粗糙的桌椅,都让人不禁想起那个年代的生活场景。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先烈们,他们在这里谋划着革命的未来,他们在这里为中国的命运而拼搏,他们是在绝望黑夜里举起火炬寻找亮光的一群不屈的灵魂。我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声音,感受到他们的情操。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为了信仰而牺牲,他们的精神不但让参观者深感震撼,也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了前进的道路。革命需要勇气和牺牲,需要坚定的信仰和不懈的努力,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是国家的根基。我们要铭记历史,尊重历史,珍视历史。
最为惋惜的是,当年的会议是在二楼一个房间进行的,而现在整层二楼都在维修,不能上去。无法亲眼目睹经过五天五夜的会议改变了中国革命航向的房间,我对遵义会议室的向往之情不能得以彻底释放,这个遗憾无以言表!但是,我可以想见:当年小小的会议桌前,一群面黄肌瘦的人,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那些陈旧低矮的桌椅承载了何等重量——那是关乎一个民族命运悬于一线的抉择。彼时敌人围追堵截的喧嚣已越来越近,长征途中部队的折损令人触目惊心,革命的航船在风口浪尖疯狂颠簸,沉沉暮霭眼看就快吞噬最后的光明了。那些争论的声音最终拧成一股共识:中国革命必须以新的思想为引领,才能起死回生,再攀高峰!
离开纪念馆时,夕阳为红墙镀上了一层金边。我忽然发现,那些发生在90年前的故事,从未真正远去。它们化作红墙上的斑驳印记,化作庭院里的阵阵桂香,化作每个参观者心中涌动的力量,指引着我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前行。
1遵义纪念广场路牌
2遵义会议纪念馆大门
3遵义会址会址楼正面
4遵义会址会址楼侧面,这也是我们最常看到的样子
5遵义会址期间红军总司令部作战办公室
6遵义会议时的红军总司令部机要科
7遵义会址所有参加会议者群雕
8遵义会议会址纪念章,38元,可贴在冰箱上
9进纪念馆时每人发了一把小扇
前一篇:抖落夏天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