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清幽余韵留——震泽古镇游记

标签:
震泽古镇頔塘河禹迹桥慈云寺塔师俭堂 |
分类: 游记 |
古镇清幽余韵留
——震泽古镇游记
拨开渐渐沦为繁华集市的古镇的喧嚣,我与妻来到了暂时还算清幽的震泽古镇。古朴的宝塔街伴着淡淡的河水味,古老的慈云寺传出凝重的钟鼓声,古色的师俭堂敞开着深深的庭院。“吴头越尾”的震泽,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依然质朴而恬淡。镇民三两成群,游人三两成群,脸上写着悠闲,脚下踱着方步,完全没有其它古镇的急切与匆忙。
在震泽我认识了一个新字:“頔”(di第二声,美好之意),頔塘河、頔塘桥、頔塘路。震泽古镇原先是三面临水,被頔塘河和三里塘夹住,唯镇北通陆。1935年由震泽士绅共同出资在镇北开挖了一条800多米长的运河,沟通了頔塘河与三里塘,于是现在的古镇是在水一方——变成了一个岛,这个岛没有名,我给它取名頔塘岛。
在震泽我还知道了一个新词组:“眉毛天井”,这是堪称水乡大宅门的“师俭堂”对位于两进房屋之间的左右两条狭长小天井的称谓。
震泽之景,可归纳为一水一桥一街一塔一阁一堂。
水为頔塘河,河不宽,约30米,但光影变幻婉约细腻如诗如画。我竟然还看到两位农妇蹲在驳岸洗衣,一个搓一个棰,水花飞溅涟漪层层,宛如梦中景象。想起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不论是城市的码头,还是乡村的驳岸,都有人在洗衣洗菜淘米,欢声笑语不断,而今哪还得见?
桥为禹迹桥,传说大禹曾在此地查看水势并指导治水,先民感激而造桥纪念。尽管现在的桥是重建于清,但桥身的沧桑斑驳仍然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不会磨灭的故事。
街为宝塔街,长约400米,沿頔塘河北岸从禹迹桥至砥定桥。街面为青石条铺就,街两边小店铺鳞次栉比,青瓦粉墙的民居临水而立,翘角飞檐,屋檐相接,推窗相握。茶馆茶室茶店特多,无一空座,白茶黄茶绿茶红茶奶茶种类不少,应有尽有。丝绸店出售蚕丝被或丝绸旗袍(震泽是桑蚕之乡,农家自己可制作丝绸和蚕丝被),样式繁多。流连在悠长的街巷,一边吃着震泽特产黑豆腐干,一边闻着淡淡的茶香,一边聆听回荡在整个街巷的苏州评弹,感觉思绪忽然快过了光速,瞬间穿越到千年前。
塔为慈云寺塔,位于宝塔街的慈云寺内,离禹迹桥不远,建于1270年,六面五层,塔身高逾30米,塔刹近10米,远看像戴着高冠的高僧。传说慈云寺塔是三国时期孙权为妹妹孙尚香建造的,因为孙尚香被骗回来以后,无法再去找刘备,只能登塔远望寄托思念,所以这座塔也被称为望夫塔。北宋时,宋徽宗女儿慈云公主逃亡至此并重修此塔,常登塔远望北国,怀念父亲,塔又改名为慈云塔。一座塔,两个女人,都是深切的怀念,让人感概万千。如今塔已老迈,不能承载时人的活蹦乱跳,所以游客被禁止上塔,却又少了许多的韵味。
阁为文昌阁,始建于1771年,1840年重修,前为山门后为阁,高三层,单檐歇山顶,四周皆窗,琼阁连通。可惜正在维修,无法游览,自怨来不逢时,遗憾非常。
堂为师俭堂,徐氏祖宅,位于宝塔街,坐北朝南,南北两面临河(前门南临頔塘河,后门北临新运河)。徐氏先祖祟尚节俭,希望子孙后代继承家风,故将宅院命名为“师俭”(实为现代人之楷模)。这座极有特色的师俭堂值得浓墨重彩地介绍一下:
师俭堂为六进穿堂式高墙深宅,第一进和第六进面河,都建有码头。若每进门户都洞开,可从南河埠的第一进一直望到第六进厅堂上的屏门,其地势缓缓抬升,前后高差45厘米,六堵马头墙亦一堵高于一堵,应了“步步高升”之意。宝塔街在二、三进房屋之间穿宅而过,行人可自由往来。属于师俭堂范围的街巷两侧建有券门,常年洞开,倘若门一关,这段街道就变为天井。这种宅内含街、街在宅中的模式,我是首次得见。
师俭堂的每进门楼、每扇门窗、每根梁柱,都有精美浮雕,题材取自神话或戏曲(如西游记、三国演义上的人物故事),这种精雕细凿实在不由人不叹为观止。但我以为梁柱上大可不必雕凿,因其上光线太暗,很难看到。
令人击节赞叹的还有宅内的“袖珍花园”,这也是我首次得见。在四面房墙中间的16×5的空间中,有山有廊有厅有曲径。山为太湖石垒,山势奇诡,上筑“半边亭”,下建水帘洞;廊为沿壁回廊,起伏有致如游龙;厅为“四面厅”,厅门前台阶为云状,寓意“平步青云”;曲径蜿蜒,黑白卵石嵌成几个太极图,古意盎然。
古镇、古巷、古寺、古塔、古宅、古桥,一见而倾心,让每个游人的心灵都找到了栖息之地。
2019.11.22 游于苏州震泽
2019.11.27 写于苏州郭巷
01震泽山门
02頔塘河
03頔塘桥
04禹迹桥
05慈云寺塔
06师俭堂简介
07师俭堂第一进为大顺米行
08师俭堂一、二进之间的眉毛天井
09师俭堂正堂
10师俭堂袖珍花园中的假山、半边亭和水帘洞
11师俭堂袖珍花园中的假山、走廊和地面
12临水的仁安轩茶坊
13震泽特产黑豆腐干
14丝绸衣
15蚕桑人家
16农妇浣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