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窿亿丈凌星辰——苏州穹窿山游记
标签:
穹窿山孙武苑朱买臣读书台上真观宁邦寺 |
分类: 游记 |
穹窿亿丈凌星辰——苏州穹窿山游记
苏州城西17公里处有穹窿山,因其山势似穹窿般高峻深邃,故名之。
穹窿山海拔近350米,是苏州最高山,也是太湖东岸诸山之首,素有“吴中之巅”的美誉。穹窿山的看点有五:一、兵法之祖孙武在此隐居13载,写下震古烁今的旷世奇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二、“负薪读书”和“覆水难收”的主人公朱买臣未发迹时的读书台;三、“江南第一道观“上真观”;四、宋代抗清名将韩世忠出家参禅的寺院“宁邦寺”;五、乾隆六次亲临的御迹。
乘公交车在穹窿景区站下,首先映入眼帘的“穹窿胜迹”碑,然后是高高在上雄伟壮观的穹窿山大门和大门前15米长的丹陛,大门匾额上的乾隆御笔“穹窿山”三字写得还真是不错,楹联“太湖万顷在襟袖,穹窿亿丈凌星辰”也出自乾隆诗句,很有气魄。再一转身,就看见了马路边的迎驾门和路下方的御湖、迎驾亭和龙涎瀑布,这几下就看得人心旷神怡,乐哉快哉。
刷了休闲卡进大门,过丹泉(神农时代的仙人雨师赤松子在此炼丹洗药草),经铁竹亭(纪念铁竹道人施亮生而建),踏上1.5米宽的崎岖山路“乾隆御道”(乾隆六游穹窿山均从此路上山,当然他有人抬,一路悠哉乐哉,我们只能靠11路,苦中作乐)。沿途多是青青竹林,在这里静下心来闻竹涛声声,听新竹拔节,很有意境。
山路左侧有一潺潺而下的小溪,溪两边各筑一亭,一廊桥跨溪连接两亭,名慈孝亭,是乾隆在此跪地暗祷寻找亲生父亲(传说其生父为汉人),但我讨厌这样陈词滥调传说,宁愿根据亭东侧“松风满耳万壑争流,樵歌一曲众山皆响”的对联,想像这是一位樵夫祈祷母亲病愈之处。离亭不远的山石上有很多摩崖石刻,颇值得细细观摩玩味。
“乾隆御道”走完了,又经过了上真观的第一山门关帝庙,到了这个江南第一道观。上真观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金碧辉煌旌旗招展,一派生龙活虎之景。上真观由明末清初的名道士施亮生主持重建,传说他得到了五雷符秘法正传,道术和法力都很深厚。后来他还做过苏州城玄妙观的主持。所以老苏州有一句话:先有上真观,后有玄妙观。而我在意的是道观左侧百多米的“观湖亭”(此亭始建于1757年乾隆第二次游穹窿山时,亭内竖有一块乾隆历次游玩时留下的诗文笔迹,所以也被称为“御碑亭”),满以为能在此眺望壮阔的太湖,可惜与我登顶雨花胜境莫厘峰看太湖的情况相似,雾霾遮住了一切,太湖只能躲在那朦朦胧胧的想像之中了。
宁邦寺是一座千年古刹,规模宏大,殿宇依山势层层递升,主殿在山顶,从寺门到主殿要上578级台阶,落差超百米。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在岳飞被害后,看到朝廷的腐败,到这里隐居参禅,改寺名为“宁邦寺”,希望国家和平安宁的意思。寺前两棵古银杏,苍劲挺拔的一棵传说是韩世忠的化身,娇小妩媚的一棵传说是梁红玉的化身。两棵古树就像守护神,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刹。
离寺院不远,有一百丈泉,乃是古泉,长年不枯,清净甘冽。百丈泉边有一座“问泉亭”,亭柱联是:
百丈泉泉百丈韵也声也
宁邦寺寺宁邦是耶非耶
禅意深长。
问泉亭右侧小山岭上有玩月台、邀月阁、对影轩,从这些名称上看,当时韩世忠也常登台赏月,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发泄一下心中的郁闷。正是: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我国古代五大名台之一的朱买臣读书台(另四台是开封禹王台、汉阳古琴台、北京瀛台、登封观景台)只是一块面积近4平方米的大石,石面有点斜,而且并不光滑平坦,坐在上面肯定不舒适,就坐在草地上读书不更加惬意吗?不解。不过我对这位先是樵子后为太守的人的毅力是很佩服的。喜欢读书而又家中贫穷,常遭老婆耻笑,因此朱买臣只能利用每天上山打柴之机在这里读书。因为不敢带书回家,下山后就将书藏在路过的小村里,这个地方现在被称为藏书镇,苏州的大街小巷都有“藏书羊肉”店,其烹调方法就源自此镇。
穹窿山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乃是我国古代兵圣孙武隐居于此,创作了永垂不朽的《孙子兵法》。
战国时,孙武从齐国避难到吴国,在穹窿山东岭一个古树翠竹荫天蔽日、山泉淙淙终年不绝之处,盖了三间茅舍,种植了稻麦瓜果菜蔬自给自足,当地人将这一带称为茅蓬坞。我进茅屋看了一下,陈设非常简陋,兵器架旁边的屏风上挂着绢制的战国地图,孙武塑像端坐案后,正在潜心攻撰兵法。老话有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怕苦,有毅力,这是成功的先决因素。能以武入道,获得“子”的尊称,孙武足可自豪了。
公元前512年,经过伍子胥的七次引荐,孙武晋见了吴王阖闾,并献上了呕心沥血写下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在回答阖闾的提问时,孙武惊世骇俗的言论,独特新颖的见解,很快打动了阖闾的霸心。阖闾择日在虎丘塔下的一块坪中交给孙武180名嫔妃宫娥当面试验孙武的军事才能,于是就发生了“吴宫教战斩美姬”的精彩一幕(那块坪现在称“孙武坪”,不过那时还没有虎丘塔)。从此,吴国开创了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北威齐晋的霸业。
武圣孙武,让穹窿山孙武苑名扬四海,光烁古今。
兵圣堂下有孙武一座青铜塑像,这位兵法大家盘膝坐于几后,神情潇洒恬淡,眼中闪烁着从容智慧之光,左手抚髯右手持笔,正在默默构思,几左边堆着写好的五卷竹简。我欣然在他身边留了个影。
从孙武苑沿山路而下,来到自在轩,又饥又渴的我们坐下来吃干粮。忽然跑来了大小五只猫,估计是一家子,在我们脚边转来转去,喵喵地叫着,似乎在恳求我们的施舍,看它们轻车熟路的样子,肯定经常这么干。其中那只最小的猫最活泼,灵动的大眼睛中闪动着调皮的光彩。掰下面包喂猫咪,真是一件快乐事。
吃饱喝足,我们继续跟着路走,来到了孙武文化园。
这是一块狭长又稍有倾斜的平坦之地,据说孙武还曾在此养过马。现在经过能工巧匠的修整,成了一处风光旖旎、老少皆宜的世外桃园,处处惊艳的自然风光之中点缀着历尽沧桑的古迹遗踪。虽然主题是孙武文化,但辅之以一生缘、两仪亭、三生石、四张机、520广场等现代元素,也就成了年轻人见证爱情的地方。
最令人吃惊的,当然是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变”后,被迫逃逸的建文帝居然就隐居于此,“小山包”、“香花桥”、“积翠庵”、“拈花寺”,在在都与建文帝有关,更有刻着“皇驾庵,建文帝逊国于此”的石碑为证。而那位辅佐朱棣夺权的姚广孝和尚竟也是在穹窿寺出家。
孙武文化园的大门那一片区域算得上是精华之地了。大门外,仿照天安门前金水桥而建的三座造型优美的并列石拱桥、宽阔的广场都显得极有气魄。大门内,圣湖波光潋滟,圣湖边假山上的瀑布潺潺而流,兵学朝圣宫殿群规模宏大气象万千……
穹窿山道路回环曲折,乱花迷人眼,儒、道、佛三教已发掘的古文物博大精深,还有很多遗踪古迹隐藏在山林深处很难觅见。拂过山冈的轻轻山风,富含负离子的新鲜空气,几千年的历史内涵,使每一个行进在穹窿山的驴友大呼:不虚此行,不虚此行啊!
01穹窿胜迹石
02御湖,因乾隆六上穹窿均乘舟到此上岸,故名,那亭为“接驾亭”
03“穹窿山”三个字是乾隆亲笔,写得真不错
04慈孝亭,我欣赏这幅对联
05石刻,莫非茅氏三兄弟在此参拜北斗?
06上真观庄严肃穆气象万千
07望湖亭,可惜现在已很难望见太湖了
08观景台倒是名符其实
09宁邦寺,韩世忠在此隐居参禅
10百丈泉和问泉亭,亭柱联禅意盎然
11玩月台,想起灵岩山上也有玩月台,西施姑娘在那玩月,韩世忠在这玩月
12福路,在玩月台边,直下大门附近,比马路要近
13朱买臣读书台,哪儿读不是读,非要在这块石头上读?
14孙武苑,一代武圣纪念地
15茅蓬坞是孙武隐居处,就是在这里写成了《孙子兵法》
16茅蓬坞茅屋中的战国地图
17三十六兵法碑刻廊
18孙武青铜像,能写出那样的奇书,真天才也
19兵圣堂兼藏书阁
20兵圣堂展出的吴王镣戈
21兵圣堂展出的孙子兵法竹简
22兵圣堂展出的战国时期战车模型
23兵圣堂藏书(竹简模型)
24孙武文化园大门前的白石三桥
25圣湖,风光旖旎,仪态万方
26兵圣殿,这是兵学朝圣宫殿群的主殿
27青铜雕塑:孙武献书,里面那位是伍子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