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探源之六显仁藏智乃用智最高境界
(2018-10-24 18:53:33)《 中庸》探源之六 显仁藏智乃用智最高境界
子日:“人皆日:‘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这一章就是告诉人们用智的最高境界的,那就是显仁藏智。而不是显智藏仁。
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人三才并立,把人放到这么高的位置,也只有中国文明了。那些喝着西风长大的人,动不动就讲以人为本,讲民主,人权,殊不知中国文明的人权是最高的,世界有哪个文明把人和天地并立的。一个国家的文明底蕴在这里,无论是谁都歪曲,污蔑不了的。只能是历史的一个小丑,粉墨登场后,失落的离开。
人之所以能和天地并列,就在于人有智。但人有智,并不是说是好事,特别是那些耍小聪明,小算计的人,更是可怜得很。殊不知,一张更大的网,更大的陷阱正在等着他。这是因为这些耍小聪明的人已经被私利蒙蔽住了灵智,只知进,不知节,更不知退。殊不知,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常常评价一个人,懂得进退。进退二字并非是单纯的强调进的语义,恰恰相反,懂得退才是更大的进步。这是这章要告诉我们的。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常常提及节和止的重要性。这一章,就是讲这个道理的。人们光知道进取的重要,却不知退的重要。节,和节之意。我们常说,和着节拍。这个节本质就是致中和的手段。和本称之为节。也就是进退有节,进退有据才能进退自如。而止就是止于至善。止就是归,归根。只有懂得节才能达到止。这是节和止的关系。也真是本章所要讲的不能期月守的本质所在。
之所以不能期月守,实际上就是不能时中。时中就是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就是时中。这和孔子的论语是一脉相承的。
择乎中庸其实就是止的意思。有些人虽然选择了中庸之道,却不能期月守的道理在哪里呢?
节,才能时中,止,就是归于中,就是择乎中庸,就是至诚,止于至善。要想期月守中庸,则要懂得节。而节其实就是致中和的另一个说辞而已。使得情绪时刻不脱离人之本性。把情绪节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就是节。人的情绪是易变,善变的。而且一旦情绪脱离了人之本性,不能把他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这个情绪就容易走向恶的方向。一旦走向恶的方向,那么荆棘啊,陷阱啊什么的都来了。为何会这样。这就好比蒸毒馒头的人把馒头卖给了炸油条的人。却不知炸的油条也是有毒的。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失去节的社会是很危险的。虽然节不是我们现在的秩序,节有道德的指向。但用秩序去说,则能明白为何会有陷阱的道理。这就好比十字路口,若没有秩序,则随时可能会出车祸。这就是人们情绪肆意妄为的结果,不懂得节。
其实,讲到这里,若是有读者细心读的话,不论是论语还是中庸,其实儒家文化的要义都已经很明白了。而要明白儒家文化的要义,就在于简单的几个字。这也是我反复的在中庸探源里所经常提到的。而且大家看到,我经常不厌其烦的打通几个字的意义,把他们归之于一处,无非是告诉大家,其实论语,中庸,翻来覆去的也就是将这个道理,只不过换了一个说辞而已。虽然是换了说辞,但指向更具体。虽然指向具体化了,但不能忘了其本,忘了其出处,忘了其根。比如时中啊,期月守啊,无非就是一以贯之的另一个说辞而已。当然,只有时中才能至于至善,才能诚于中,才能致中和,才能达于大道。不能你今天中庸了,明天就不中庸了。一以贯之,前后一致,言行一致才能止于至善,诚于中,才能和天,获得心灵永恒的宁静,甚至生命的永恒。